潭州(李商隱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潭州》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首聯交代時間、地點及傷懷緣由;頷聯和頸聯弔古,由眼前景而產生聯想,景致之中蒙上了一層哀怨憂憤的色彩,字裡行間充滿著詩人對時政不滿,暗示之中含而不露地表達出詩人的政治傾向;尾聯以友人不至,無法同醉作收,愁懷不解,傷今之情便更加濃重。全詩弔古與傷懷渾然交融,寫景與抒情渾然交融,感慨良深,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潭州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李商隱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潭州1
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2
湘淚淺深滋竹色3,楚歌重疊怨蘭叢4
陶公戰艦空灘雨5,賈傅承塵破廟風6
目斷故園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 潭州:唐代為湖南觀察使治所,在今湖南長沙市。
  2. 無端:沒來由地。
  3. 湘淚:傳說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他的兩個妃子哭舜,淚滴竹上,遂生斑點,所以稱湘妃竹。
  4. 楚歌:指屈原的《離騷》、《九歌》、《九章》等。《離騷》中有“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等語,舊解以為“蘭”指令尹子蘭。
  5. 陶公:指東晉陶侃,其墓在今湘潭。陶侃曾作江夏太守,抗擊叛將陳恢,以運船為戰艦,所向必破。後又討杜搜、平蘇峻,封長沙郡公。
  6. 賈傅:指賈誼,曾為長沙王太傅。長沙有賈誼廟,廟即賈誼宅。承塵:天花板。

白話譯文

當黃昏的餘暉籠罩著潭州,信步登上官舍的空樓。眼前的景色觸動情懷,古今多少事齊集眼下,湧上心頭。
高高的九嶷山上有故君的墓丘,滋潤竹色的淚痕記錄著心中的哀愁。屈原在楚歌中展現著美醜,他為蘭花的芳心易改痛心疾首。
當年陶侃的戰艦摧枯拉朽,如今荒棄的沙灘只有雨聲依舊。賈誼的破廟年久失修,嗚嗚的風聲訴說著其中的緣由。
我在故園久久地等候,看不見應約前來的老友。準備了潭州特產松醪名酒,誰與我開懷暢飲一醉方休?

創作背景

這首詩可能作於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其年五月詩人由桂林返長安,曾在潭州逗留。詩人居於潭州官舍,當傍晚來臨,暮色漸濃,不禁心有感觸,獨自登樓。望當前之景,遙想古今,頓生無盡感慨,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空”字傳神,詩人身居潭州官舍,暮色中獨登空樓,遠眺之中,古今多少事一起湧上心頭。“今古無端入望中”,已暗示明為弔古,實為傷今。陸昆曾謂“言之所及在古,心之所傷在今,故曰今古無端”,頗能道出詩人用意及構思特點。
頷聯“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淺深與重迭,為反義連用詞與同義連用詞相對,竹色與蘭叢,草木名相對。望“竹色”而懷“湘淚”,借二妃事而哭武宗;見“蘭叢”而懷“楚歌”,借屈原事而刺宣宗、白敏中。所謂“怨蘭叢”,就是怨排斥異己,貶逐會昌有功舊臣的白敏中、令狐絢輩。
頸聯“陶公戰艦空灘雨,賈傅承塵破廟風”,上句借陶侃暗寓會昌有功之將帥之遭冷遇,下句則以賈誼長沙事暗寓會昌有功文臣之遭貶斥。李德裕的功高陶侃,規劃同於賈誼,卻被罷斥,引起詩人無限感慨。
尾聯“目斷故園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聯與首聯照應,進一步表現自己的孤寂的情懷,慨嘆世無知音,無人了解自己的心意,抒發自己身世淒涼的怨憤。
這首詩用典使文辭妍麗,聲調和諧,對仗工整,結構謹嚴,而增加外形之美,與豐富之內涵。如陶公句,借當年陶侃之戰功顯赫,以暗諷當今之摒棄賢能。賈傅句,借賈誼祠中之蛛網塵封,風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沒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與詩人當時之情景,融成一體。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金聖歎《貫華堂選批唐才於詩七言律》:“暮樓空”,言既不對酒,又不攤書,只是憑高廂望。井無他事感發。此即次句所云“無端”也。然而心如秋滿月,眼若青蓮花,一任空樓無端,偏是萬端齊起。於是而淚色淺深,怨歇重疊,心同彈同,自哭自笑。由來天下絕頂大聰明人,單除二時茶飯,其慷總代古人擔憂,此真水可得自解者也。 前解自寫解事,此解寫潭州人不解事也。言如此憨絕無聊,庶幾破除有酒。然而巡索全州,更無可語!陶公已去,賈傅衛天,救國信斷,衛能奈何哉!
清代胡以梅《唐詩貫珠串釋》:此義山平鋪直敘之作。中間四句皆用望中本地風光,是承“古”,結句是承“今”也。三、四意在言外,有騷人之旨。
清代紀昀《抄詩或問》:五、六有悲壯之氣,起結皆滑、落套,而結尤甚。
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此亦是詠懷古蹟,以第二句為主,而下即潭之事、景言之。詩亦平平,可不入選。
近代史學家張采田《李義山詩辨正》:起結看似“近滑”,實倍沉著。蓋沉著在骨,外面不露耳。晚唐勝於後人處全在此!後人無其用意而強學之,便滑矣。中聯分寫古今,迥異“浮聲”,不得以明七子徒有空架者例之。

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文宗開成二年(837)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宣宗大中五年(851)入蜀,任東川節度使柳仲郢的節度判官。在四川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幕府生活的四年間,曾一度對佛教有著很大的興趣,與當地的僧人交往,並捐錢刊印佛經,甚至想過出家為僧。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有《李義山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