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督運圖

潞河督運圖

《潞河督運圖》繪製於清朝乾隆年間,為絹本設色,畫卷徐徐展開,只見狹長的漕運河道首先映入眼帘,河道上漕船穿梭,河道兩岸桃紅柳綠,田園、農舍、店鋪、寺廟錯落有致,隨處可見的商賈、官吏、船工,一派繁忙景象,整幅畫卷竟然長達6.8米,內容洋洋灑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潞河督運圖
  • 出土地點:漕運河道
  • 館藏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 所屬年代:清朝乾隆年間
作品簡介,創作年代,作品疑點,

作品簡介

潞河督運圖》繪製於清朝乾隆年間,為絹本設色,畫卷徐徐展開,只見狹長的漕運河道首先映入眼帘,河道上漕船穿梭,河道兩岸桃紅柳綠,田園、農舍、店鋪、寺廟錯落有致,隨處可見的商賈、官吏、船工,一派繁忙景象,整幅畫卷竟然長達6.8米,內容洋洋灑灑。畫卷的引首篆題“潞河督運圖”。潞河又稱北運河,督運,是指官員在河道中督察繁忙的漕運秩序,也就是說,這是一幅記錄清朝乾隆年間潞河漕運經濟、商貿及民俗盛況的畫作,《潞河督運圖》的卷尾處,有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朱啟鈐先生的題跋。文中說:“《潞河督運圖》,意味尤近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之作,允為國家重寶。”  兩幅畫卷同樣氣勢恢宏,風格寫實細膩,《清明上河圖》長約5.28米,畫卷上人物近千個,千姿百態,各不相同,畫中每個人物、景象,都安排得疏密有致,恰到好處。《潞河督運圖》長約6.8米,繪有官船、商船、貨船、漁船等各類船隻共64條,圖上河道兩岸還有碼頭、衙署、店鋪、銀號、酒肆、民宅、糧倉等各種建築,可謂琳琅滿目,此外,《潞河督運圖》中各種人物總計820人,極富生活氣息。同為巨幅畫卷,《潞河督運圖》與《清明上河圖》又有著明顯的不同,《清明上河圖》繪製於北宋宋徽宗時期,內容描繪的是當時的都城汴梁的繁華景象,汴梁地處黃河邊,最重要的河流就是汴河,汴梁的街巷很多都是沿汴河修建,汴河兩岸是汴梁最具代表的景致,張擇端就以汴河為背景,創作了這幅《清明上河圖》。《潞河督運圖》繪製於清乾隆年間,展現的是潞河及兩岸的熱鬧景象。
潞河具體指的是從北京通州北關閘為起點,一直通到海里,這段河道就叫潞河。潞河,是中國元明清三朝的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看,河道各種船只有的揚帆離岸,有的落帆停泊碼頭,拉縴的,卸貨的,推小車的,清晰可辨。岸上的古通州城內,倉庫、商號、酒肆林立,既有京東商貿中心的繁榮氣象,又有水陸教會樞紐、民生百態的真實寫生,不愧是一幅反映運河漕運經濟的藝術傑作。

創作年代

《潞河督運圖》展現的是乾隆年間天津畫卷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潞河督運圖》長卷,據藏者考證是乾隆間江萱所畫。畫卷描繪了潞河尾閭天津三岔河口一帶的漕運盛景和民俗民風。《潞河督運圖》為絹本設色,高41.5厘米,長680厘米。縱觀全圖,大氣磅礴,流水行雲,整幅畫面以督運官舫為線索,以鹽坨春季開坨為核心,向左右兩側展開。用細膩的寫實手法描摹了自鈔關浮橋到海河紫竹林村約十餘里的兩岸景物。根據畫卷視角,可以想見作者應該是站在衛城鼓樓或東南角角樓上,分別向北、東、南三個方向極目觀望,目力所及就是圖中的實景。圖中畫有官船、商船、貨船、漁船等64隻,官吏、商賈、船戶、婦孺、鹽坨雜役等八百二十餘人。人物形態各異,極富生活氣息,兩岸碼頭、衙署、店鋪、酒肆、民居等琳琅滿目,不失為現實主義的巨作。
潞河也稱北運河,上達北京,下通天津,與南運河交匯於三岔河口。經大運河可達杭州,經海河可至渤海。潞河曾是京都生命之河,自元代始“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莫不仰給於江南”。鹽、茶、米、粟、麻、絲,殿堂之需大木、金磚、油漆,都得靠南方用船運來。無論海運還是河運,都必須在直沽轉駁啟運,其中漕糧大部分沿潞河北上至通州進京。長蘆漕鹽則交付海河東岸鹽坨收貯,由鹽關廳分撥各省及京中軍民所需。

作品疑點

“督運圖”畫的到底是不是通州?
那么,既然《潞河督運圖》中畫的都是天津,為什麼又被人解讀為通州呢?這裡面也有一些背景故事。2004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王永謙研究員在《古韻通州》一書中發表《〈潞河督運圖卷〉的初步研究》,提到:“河道上還有兩座浮橋,通向熱鬧的通州東關。《圖卷》收尾處,有用鎖鏈連線的三隻瓜皮船封鎖河道,其位置應在通州城的東北角,即潞河十三口之一的通州稅課司之所在。”“《圖卷》所描寫的內容,與《自書》(馮應榴所作)的記載、清代漕運制度及其當時的通州城池、河道的建置設施,均相一致。”2007年,王永謙研究員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繪畫捲風俗畫》書中發表《潞河督運圖卷》一文,提及《潞河督運圖卷》“主要反映了清乾隆時期潞河督運盛況,同時也反映出通州潞河沿岸商業繁榮景象”。另外,《通州文物志·第七章漕運文物·第九節潞河督運圖》認為“督運圖”表現了清乾隆朝通州漕運盛況;2011年央視《國寶檔案》節目中主持人提到“據專家介紹,《潞河督運圖》從汪洋一片的張家灣畫起,經由通州東關大街之東側而北至通州稅科司衙門,反映的地區綿延十餘里”;2014年,北京漕運、運河史學者於德源先生在《北京晚報》發表《從一幅畫看通州清代漕運》一文,不僅論述了《潞河督運圖》畫的是北京通州,而且對“督運圖”為天津三岔河口說進行了辯駁。
在研究《潞河督運圖》時,我參考了相關文獻資料,對“督運圖”與通州的關係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考證,結果我認為,“督運圖”畫的不是通州。舉幾個例證——“督運圖”上河流東岸連片的囤積物,並不是暫囤的漕糧,而是鹽坨。通州各儲糧倉均設在運河西岸通州城內或城東、城北。從這一點分析,即使糧食“暫行囤貯河岸”,也應在運河西岸,不會捨近求遠存放在東岸。“督運圖”畫卷表現的季節時值盛夏,岸上囤貯物苫蓋極為嚴實,且沒有通風、散熱、防潮設施,糧食容易受熱變質,不符合儲存糧食的基本常識。但鹽坨的存儲恰恰相反,苫蓋得越嚴實越好。
“督運圖”上有兩座浮橋,據《通州文物志》記載,乾隆年間通州確有浮橋兩座,但都建在城東北的白河(通惠河)和溫榆河上,“督運圖”所畫潞河該位置原本並沒有浮橋。所以我認為這兩座浮橋應該是海河上的“鹽關浮橋”(今金湯橋)和裁彎取直前南運河上的“院門口浮橋”(後金華橋,今大胡同南端)。
燃燈塔是通州的地標建築,位於通州北運河與通惠河交匯處西南側。自天津沿北運河北上,數里之外就能看到燃燈塔。如果“督運圖”畫的是通州,作者是不應該忽略燃燈塔這一重要標誌的。我還發現,在“督運圖”的創作以及後來的流傳、收藏過程中,也從沒有人確定畫中內容就是通州。
還有一個問題,“督運圖”既然畫的是北運河,為什麼不叫“北運河督運圖”?資料顯示,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龍頭”,北起北京通州,南至天津三岔河口,與南運河交匯入海河,總長148公里。歷史上北運河上游有三條水系,東面是潮河,西面是榆河,中間是白河,三條水系在潞州匯聚後稱為潞河,南下經三岔河口入海河。因此,北運河古稱白河或潞河。
我有一個大膽的假設:江萱應馮應榴之請作“督運圖”之前,想必已從馮應榴處得知,從北京通州至天津三岔河口的潞河漕糧督運之事均屬通州坐糧廳管轄,馮也不曾向江交代作畫選景只能在通州。江萱以天津三岔河口為背景畫好後,可能也未講清畫面景致取自何處。“督運圖”流傳至今,也就自然形成了上面提到的兩種說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