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在GDP

潛在GDP

潛在GDP(Potential GDP)也稱潛在產出或潛在國民收入。潛在GDP(即國內生產總值),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可供利用的經濟資源在充分利用的條件下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也就是該國在充分就業狀態下所能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這裡的國內生產總值就反映了在該時期內的最大產出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潛在GDP
  • 外文名:Potenti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又稱:潛在產出、潛在國民收入
  • 作用:反映了固定時間內的最大產出能力
  • 領域:總量經濟學
概念介紹,聯繫與區別,聯繫,區別,相關公式,計算標準,關係,重要意義,區別聯繫,

概念介紹

GDP,即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縮寫,它顯示的是一國或是一個區域一年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物品與勞務)市場價值的總和,反映了這個國家或這個區域經濟活動的價值,它包括了在經濟活動中生產並在市場上合法出售的所有東西。GDP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價值,又包括無形的勞務價值。GDP為顯示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標誌。
潛在GDP,指一個國家在正常強度下,充分利用其生產資源能夠生產出的GDP。所以也叫“充分就業的GDP”,反映一個經濟的潛力。高就業的GDP,或更精確地說,在既定的技術狀況和人口規模條件下可以達到的且不致加速通貨膨脹的最高水平的GDP。現在一般認為,它是那個與最低可持續失業率相應的產出水平的等價物。
潛在GDP是指一個經濟社會的生產要素經濟資源,在被充分利用的條件下所實現的產出。在實踐中,由於機器、設備、勞動、土地等全部生產要素是否已經被充分利用,實際上難以測算,相對來說,計算生產要素中的勞動力被利用的狀況倒比較容易,因此,潛在GDP也被定義為充分就業條件下所實現的產出。
實際上,當勞動資源被充分利用即實現充分就業以後,也標誌著其他生產要素也已被充分利用,而如果在經濟中存在著嚴重的勞動失業,也一定意味著其他生產要素存在著大量的閒置,所以,經濟學中的充分就業一詞在很多場合都是生產要素或資源被充分利用的代名詞。
潛在GDP的增加就是經濟成長。潛在GDP與實際GDP的差別反映了經濟周期的情況,如果實際GDP大於潛在GDP,則經濟高漲,有通貨膨脹的壓力;如果實際GDP小於潛在GDP,則經濟衰退,有失業的壓力。

聯繫與區別

聯繫

在均衡就業的水平上,經濟系統達到充分就業,而在充分就業時的實際GDP水平就是潛在GDP。因此,充分就業的勞動量生產潛在GDP。請注意,潛在GDP不是一個經濟系統所能生產出來的實際GDP的最高水平,而是一個均衡產量

區別

實際GDP是用基年價格計算的某一年的GDP;名義GDP是用當年價格計算的GDP;人均GDP是指平均每個人的GDP;潛在GDP的增加就是經濟成長;潛在GDP與實際GDP的差別反映了經濟周期的情況,如果實際GDP大於潛在GDP,那么經濟高漲,就會有通貨膨脹的壓力;如果實際GDP小於潛在GDP,那么經濟衰退,就會有失業的壓力。潛在GDP是由資本投入和技術水平決定的,增長的趨勢比較穩定;實際GDP則隨商業周期而波動。當實際GDP偏離潛在GDP的程度較大時,就出現經濟波動. 實際GDP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而人均GDP反映一國的富裕程度。正因為如此,我們把GDP作為反映一國巨觀經濟的最基本指標。

相關公式

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實際產出和潛在產出經常會出現不一致,這種不一致被稱作產出缺口或GDP缺口。產出缺口可以用絕對值來表示,也可以用相對值來表示。如果用絕對值表示,則有下式:GDP缺口=Yc-Y
式中,Y為實際國民收入或實際產出,Yc潛在國民收入或潛在產出。
如果用相對值來表示GDP缺口,則可有下式:
根據相對值公式,如果實際GDP高於潛在GDP,也就是GDP缺口為正值,則稱之為產出正缺口或GDP正缺口;反之,如果實際GDP小於潛在GDP,即 GDP缺口為負值,則稱之為產出負缺口或GDP負缺口。
公式公式

計算標準

算潛在GDP的方法:
潛在產出法(potential output approach ,PO) 也稱邊界生產函式法(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索洛殘差法隱性變數法在估算全要素生產率時,都暗含著一個重要的假設即認為經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此時,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就等於技術進步率。換言之,這兩種方法在估算全要素生產率時,都忽略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力實現改善( improvement in capacity realization) 即技術效率提升的影響。潛在產出法(potential output approach,PO) 也稱邊界生產函式法(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正是基於上述考慮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遵循法雷爾(Farrell ,1957) 的思想,將經濟成長歸為要素投入增長、技術進步和能力實現改善(技術效率提升)三部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就等於技術進步率與能力實現率改善之和;估算出能力實現率和技術進步率,便給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
設Ry , t為產出增長率,RTP,t為技術進步率,CRt 為能力實現率,Ryx,t 為要素投入增長所帶來的產出增長率,RTFP,t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則有:
Ry,t = RTP,t + ΔCRt + Ryx,t (1)
且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等於技術進步率與能力實現率變化之和,即:
RTFP,t = RTP,t + ΔCRt (2)
能力實現率CRt 測度了現有生產能力的利用程度,反映了現實經濟的生產技術效率,通常利用產出缺口來度量。產出缺口的估算方法很多,目前較為流行的是HP 濾波(Hodrick-Prescott , 1990),它是通過最小化(T 為樣本期):
從而將現實產出的自然對數LnYt 分解為趨勢成分,即潛在產出的自然對數和周期性成分(即產出缺口)。
如前所述,索洛殘差法和隱性變數法估算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就等於技術進步率,鑒於索洛殘差法較為粗糙,所以我們利用隱性變數法估算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作為技術進步率RTP,這樣利用公式(2) 便得到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
潛在產出法最大的優點在於,全面考慮了技術進步和能力實現改善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影響,且藉助這種方法可以更全面地分析經濟成長源泉。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主要體現在它是建立在產出缺口估算基礎上,而無論用何種方法估算產出缺口,都會存在估算誤差,從而導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估算偏差。

關係

由於在經濟周期和總需求變數之彰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潛在國內生產總與各年度的名義GDP一般是不相等的。例如在經濟蕭條時期,由於社會購買力不足,名義GDP一般小於潛在GDP的數值;在經濟繁榮時期,過旺的購買力又會導致社會實際總需求超過了社會所提供的潛在總產出水平。這時名義GDP將超過潛在GDP,一般認為,各年度的名義GDP總是圍繞著潛在GDP上下波動的。
潛在的國內生產總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人口的自然增長、資本要素的不斷積累、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增長的。從長期來看,潛在的國內生產總值是一條具有正斜率的曲線,這條曲線代表了該國理論上的經濟成長曲線。

重要意義

測算經濟的潛在產出對於制定合適的經濟發展戰略、準確把握實際經濟運行態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短期,準確地判斷產出缺口的方向和大小,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制定具體巨觀調控措施,以調控經濟的運行、熨平經濟周期的波動。在長期,制定國家的經濟發展規劃也必須以潛在經濟成長率為基礎,才能達到可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目標,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另外,只有準確地度量出潛在產出,才能正確地估計短期內產量—通貨膨脹的交替關係,從而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定量的指導工具。

區別聯繫

1、潛在GDP,是當經濟社會達到充分就業時候的GDP。
2、名義GDP,是指按當年價格計算的GDP。
3、實際GDP,是以以前某年為基期價格計算的GDP。
潛在GDP是一個國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時能實現的GDP,它表明一個經濟的潛力。實際GDP是實際上所生產出來的GDP。如果潛在GDP與實際GDP相等,表明一個經濟的潛力得到了充分發揮,經濟處於理想的正常運行狀態。如果潛在GDP大於實際GDP,經濟潛力沒有發揮出來,資源處於閒置狀態,那就是經濟緊縮。但如果潛在GDP小於實際GDP,經濟的發展超出了潛力,資源超利用,就會引發經濟過熱,判斷中國經濟是否過熱,首先要確定中國的潛在GDP,即中國增長的潛力有多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