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鶴(雕塑家、書畫家)

潘鶴(雕塑家、書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潘鶴(別名潘思偉),男,漢族,1925年11月生,廣東南海人。中國著名雕塑家、書畫家,國務院授予“國家級首批有突出貢獻專家“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級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曾從嶺南派畫家學國畫。後在香港、澳門等地從事肖像雕塑。1949年後入華南人民文藝學院學習。歷任廣州美術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美協第二、三屆理事和廣東分會副主席。現為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終身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美協名譽主席、全國美展評選評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政協常委。 被中國國家畫院授予文藝界首批“院士”勛號,文化部授予“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廣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廣東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鶴
  • 別名:潘思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南海
  • 出生日期:1925年11月
  • 職業雕塑家、書畫家
  • 畢業院校華南人民文藝學院
  • 主要成就:國家畫院授予文藝界首批“院士”勛號
  • 代表作品:《潘鶴雕塑作品選集》《潘鶴水彩紀游》
個人簡介,藝術年表,採訪,工作經歷,榮譽,石雕作品,藝術大師,世態感嘆,倔強性格,專家評價,深圳地標,藝術園,回顧展,展會信息,作品賞析,

個人簡介

潘鶴,別名潘思偉,著名雕塑家,1925年生於廣州,籍貫廣東南海。曾從嶺南派畫家學國畫。後在香港、澳門等地從事肖像雕塑。1949年後進入華南人民文藝學院學習。歷任廣州美術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美協常務理事、廣東分會副主席和全國城市雕塑藝委會副主任。潘鶴致力於雕塑藝術64年,從事美術教育45年。創作大型雕塑105座,分別建立於63個城市廣場上。室內雕塑18座為國家級美術館、博物館收藏,20座為市級美術館公共場所收藏。潘鶴的藝術成就載入《世界美術史》及《中國美術史》,其傳略被收入多種《中國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名人錄》。著有《潘鶴雕塑作品選集》、《潘鶴水彩紀游》。銅雕《開荒牛》1984年獲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金質獎。
潘鶴
在其七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創作的大型戶外雕塑作品一百多座,分布於國內68個城市的廣場,多座作品獲國家級最高金牌獎和最佳獎。數十座室內雕塑為國家級美術館、博物館及省市級公共美術館收藏。50年代有《艱苦歲月》《課餘》。60年代有《洪秀全》《省港大罷工》。70年代有《睬你都傻》《廣州解放像》《珠海漁女》。80年代有《深圳開荒牛》《張家界-賀龍像》《愛因斯坦頭像》《華清池-楊貴妃》《上海龍華烈士》《廣州南越皇博物館外牆》《福建-陳家庚像》《日本-和平少女》。90年代有《內蒙古-和親》《不作奴才才有明天》《自我完善》《重逢》《虎門銷煙》。21世紀有《廣東抗非典紀念碑》《新疆-水來了》……
鑒於1980年代戶外雕塑在20世紀被遺棄,全國高校雕塑課程已轉型為民間工藝的三雕為主的歷史背景下,潘鶴當即向全國提出“雕塑主要出路在室外”“社會主義是城市雕塑的最佳土壤”等觀點和文章。同時還將城市雕塑創作課程引入高等藝術教育範疇,並於1984年首創美院雕塑系與華南理工學院合辦二年制的美術與建築設計結合選修班課程,是全國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1980年被國務院人事部授予“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全國總工會授予國家級“五一勞動獎章“及“全國優秀雕塑家”稱號 。其藝術成就載入前蘇聯國家科學院、美術院編撰出版的《世界美術史》及中國出版的《中國美術史》,其傳略被收入多種《中國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名人錄》,1956年創作《艱苦歲月》於50年代收編入全國國小課本,延用至今。2003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布“造型藝術終身成就獎”及廣東省文藝領軍人物稱號。1997年廣東省政府為其建立“廣東美術館潘鶴雕塑園”,2008年廣東省廣州市政府為其在海珠區建立占地40畝的“潘鶴雕塑藝術園”。200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全國文聯及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頒布的“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 2009年獲中國國家畫院授予文藝界首批“院士”勛號。2010年獲廣東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

藝術年表

1925年
潘鶴(雕塑家、書畫家)
12月生於廣州市。5歲上學,課餘請家庭教師補習“四書”、“五經”。
1937年
中日戰爭爆發前夕,就讀於香港大嶼山東涌華英中學。
1938年
就讀於香港德明中學,開始酷愛水彩寫生。課餘進修古文及詩詞,老師為林琴南弟子賀蕪庵。
1939年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為避戰火回淪陷區佛山鎮定居。開始酷愛人物雕塑及書法。
1940年
塑拜倫、雪萊、蕭邦、貝多芬、李斯特、舒伯特、拿破崙、林肯、李惠儀、父親、外婆及自塑像。
1941年
酷愛油畫寫生,繪自畫像、父親半身像及李惠儀像多幅。塑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陳偉良、陳健行、孔政樞(黃少強舅父)、李廣海夫人及開始有主題性的雕塑創作,皆以李惠儀為描寫對象。
1942年
隨黃少強學中國水墨人物畫,酷愛速寫及油畫創作,創作油畫《母與子》、《數米待炊》、《搶食》及雕塑《求理解》、《不合理的社會》等。在黃少強指導下,於高奇峰誕辰紀念日舉辦六人聯合展覽。
1943年
塑黃少強、鐘棄釜、陳鈞頤及家人等十多座泥像。塑鄧芬、陳友琴、黃篤丞、孔維新、陳質農、李道軒、鄧瑞瑛等泥像。結識梅雨天、徐東白、李風公等畫家。
1944年
逃離淪陷區偷渡到澳門,結識夏剛志(義大利雕塑家)、高劍父、楊善深、余本、陳福善、簡琴石。為簡均、李珠、何賢之父、任劍輝等若干富豪名流塑像。曾削髮投奔竹林寺為僧。
1945-49年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來往於香港廣州之間,結識周方、聯合國畫家瑪麗安及符羅飛、陳錫均、丁紀凌、鮑少游等美術家及香港一些官員如港督葛亮洪等,並加入香港藝術協會,參加過兩屆美展並售出3幅水彩畫給英國官員。報名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學院,由於廣州面臨解放而未成行。其間曾塑趙少昂、馮翰伯、雲逢銓銅像及高爾基像。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廣州解放,乘坐首班香港至廣州火車回國。
1950年
就讀於廣州華南人民文藝學院,任學生代表。三個月後被派往中山縣征糧及整頓農會,隨後又派往土地改革試點工作隊任土委會宣教委員及千作組組長。土改運動結束後借調到華南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輯出版部任代組長。其間發動學院同學繪製抗美援朝宣傳畫一百幅後又派往廣州市民主改革工作隊到省郵電總局任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工作隊組長。曾以舊作高爾基像參加省第一屆美展。
1951年
潘鶴(雕塑家、書畫家)
籌辦廣東省土改展覽會,塑造大型毛主席胸像,併合作3公尺高的毛主席全身像立於土改展覽會廣場。創作《保衛勝利果實》雕塑稿。
1952年
籌辦廣東省美術工作室,前後發表過大量連環畫、年畫、門畫、招貼畫的普及美術。曾被提名留學蘇聯6年,後因本人家庭負擔重不便遠離。
1953年
籌辦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任專職理事,負責創作委員會組織工作。出席第二屆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為廣東省第二屆美展創作《當我長大的時候》。
1954年
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批准為會員。
1955年
作品《當我長大的時候》代表國家在瑞士舉行的國際母親節大會陳列,並送波蘭參加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
1956年
廣東省籌備廣東省美術學院,未及成立。中央已批准中南美專南遷。被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創作《艱苦歲月》、《兩代》。
1958年
文藝整風后全家下放高要新橋鄉,半年後回城。患格林巴里綜合症,病危。《艱苦歲月》被選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在莫斯科展出。
1960年
出席全國第三屆文代會。創作《省港大罷工》、《得了土地》、《洪秀全》。是年調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任講師、教研組長。
1961年
大部分時間教學及參加各種政治運動。教學期間利用帶學生上山下鄉機會,在田間漁港速塑過一批工農民眾頭像,作油畫人像和一批水彩風景。
1962年
受中國電影家協會委託創作《文藝女神》,木雕小品《童工》、《漁家小妹妹》、《僑女》,前二件為中國美術館收購。
1965年
為韶山毛主席故居創作《毛主席青年時代》。
1966年
廣東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廣東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
為人民大會堂廣東廳創作一對共12平方米的《廣東風貌浮雕》,接近完成,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1967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定性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關進牛欄監禁並被批判鬥爭。釋放後又被迫介入華南師範學院兩派為爭建毛主席像而引發的著名廣州市第一場大規模武鬥。
1968年
下放廣東三水原勞改場參加幹校勞動改造,負責管牛群。
1969-75年
從幹校借調回廣州塑造12米毛主席像。借調期間為星火燎原館進行大量集體創作,其中個人創作有《世界革命系列》、《農業文明》等雕塑。
1976年
患腹膜炎病危,先後在腹部開刀8次。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創作《大刀進行曲》,為省美展創作《路》,為星火燎原館合作《攻占總統府》。
1977年
文化大革命基本結束,被選為廣東省美協副主席,任廣州美院雕塑系主任、副教授。參加南昌起義紀念碑浮雕創作,任創作組組長。
1978年
調北京參加毛主席紀念堂廣場雕塑創作。在京創作《魯迅》、《白求恩》、《銅牆鐵壁》。參加《廣州解放紀念碑》徵稿,從108個方案中獲選。與梁明誠合作放大雕塑製作,1980年落成。
1979年
北京成立毛主席紀念堂修改廣場雕塑籌委會領導小組,被任命為領導成員。隨考察團赴羅馬、梵蒂岡、米蘭、威尼斯、佛羅倫斯、拿不勒斯、龐貝遺址及巴黎等地考察。
1980年
為中山縣溫泉賓館樹立室外雕塑,為雕塑進入賓館開路;為石景山開路,為珠海市荒郊建立《珠海漁女》,為先有雕塑後有城市,先有雕塑後有傳說開路。寫《雕塑主要出路在室外》等多篇文章,發表於廣州報刊,後轉載於北京《美術》雜誌並作專題演講。向廣州美院申請由雕塑系畢業班與華丁設計院合辦雕塑與建築相結合的一年制培訓班,被院領導否決制止。一月從歐洲考察回國後,考察團向國家計委提議成立全國城市雕塑領導機構,撥款復興城市雕塑。建議把廣州解放紀念碑領導小組保留兼管廣州市戶外雕塑,被批准並任命為副組長。
1981年
組織創作珠海市烈士陵園長48米摩崖石雕。協同深圳市政府籌建特區室外雕塑領導機構,規劃全市雕塑布局,被任命為總顧問。
1982年
8月中央批覆成立全國城市雕塑領導小組及藝術委員會,被任命為副主任。在成立大會上宣讀《社會主義是城市雕塑最佳土壤》一文。為汕頭創作《自我完善》(石雕)。10月,作品《水仙》、《凌霄岩》等參加“韓國90現代中國畫代表作家展”。
1983年
為深圳市政府大院建立《開荒牛》銅像及《艱苦歲月》銅像。陳嘉庚銅像、李鐵夫銅像落成。廣州和國大酒店18層外牆1000多平方米鎏金線刻落成。塑《馬克思、恩格斯友誼像》。參加香港戶外雕塑展。
1984年
在澳門舉辦《黃篤維潘鶴水彩聯展》。創作澳門趙斑瀾銅像。
1985年
被選為全國美協常務理事,提升為正教授。開始創作中國政府贈送日本長崎市《和平少女》石像,往日本現場選點。創作中國石油學院《愛因斯坦》銅像、福建泉州望子樓朱幼娟銅像。
1986年
製作《和平少女》石像,專船運送到日本長崎國際和平象徵區,並往日本現場指導安裝。另外製作1米《和平少女》石像作為國禮,陳列於長崎反核子彈博物館。創作福建廈門《孫中山總理》銅像、澳門《孫中山醫生》銅像、天子山頂《賀龍魂歸故里》銅像、深圳《國際友誼泉》約4米群像、珠海《楊匏安烈士》銅像、海豐紅場《彭湃烈士》銅像、惠州市《銷毀鴉片煙》石像及《虎門戰役》浮雕、無錫榮德生銅像。
1987年
翻車落河,掌骨傷折。多次訪問日本,隨國家副主席王震出席剪彩儀式,並被長崎市民集會邀請為和平代表。創作盧溝橋《怒吼吧!睡獅》、井崗山《王佐》騎馬銅像、呼和浩特《和親》雙人騎馬銅像、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紅石浮雕牆(約400平方米)、海南島重作《艱苦歲月》銅像、佛山醫院《華佗》銅像、廣州起義紀念館《彭湃》石像、《關山月》銅像、新會《陳經倫》石像。曾組織發動為廣州人民公園捐獻雕塑並重作《魯迅》銅像。
1988年
創作海南五指山《馮白駒》10米石像、廈門《馬革裹屍》銅像、新會《譚時年》銅像、新會《黃球》銅像、新會《吳鴻亞》銅像、南越王墓博物館雙虎石雕、長沙華天賓館浮雕、廣州廣雅中學浮雕。
1989年
創作廣州金融大廈浮雕、西安華清池《楊貴妃》石像、汕頭《文藝女神》石雕、廣州防洪紀念碑、《楊振寧》銅像、(香港)《黃炳明》銅像(香港)。
1990年
創作《黃新波》像、《包玉剛》銅像、(香港、寧波大學)澳門《何賢》銅像、番禺《何賢》石像、廣州黃埔區城徽、《包玉剛》石像、恩平《楊貴妃》石像、中山孫文學院《孫中山》銅像、番禺蓮花山開拓原地石雕、廣西北海港20米解放紀念碑、內蒙古呼爾浩特《烏蘭夫》半身銅像。參加《中國當代名家六人雕塑展》,在香港展出。
1991年
創作《楊善深》銅像、《郭文忠》銅像、《伍偉雄》銅像、內蒙古呼爾浩特《烏蘭夫》銅立像、(3.3米)茂名《三茂鐵路建路紀念碑》(寬約30米)。
1992年
訪問歐洲七國20個城市。創作香港希爾頓酒店三魚噴泉、香港匯德豐大廈《包玉剛》銅浮雕、小型《愛因斯坦》頭像(銅)、(楊振寧藏)珠海《雁落平沙》城徽(約20米)。為香港市政局冰雕展製作《自我完善·創作才把美留下來》(石像)、《趙君謀》銅像、《方人定》像。
1993年
訪問加拿大溫哥華。率代表團到台灣土持《海峽兩岸雕塑聯展》。省政府正式批准在廣州建立潘鶴雕塑園。為廣西欽州港建立《孫中山》銅像(連座高25米)。創作天津長城《詩人毛澤東》銅像。創作《陳大河》石像(香港)、九江《朱夕乙江》銅像、高劍父紀念館《高劍父》石像、《賴少其》像、天津《鄧穎超》銅像、《呂坪夫婦》浮雕。
1994年
為珠海淇澳島建立《重逢》石像(高9.9米)。創作珠海《貝多芬》銅像、新會《自我完善》石像、《試水》石像。
1995年
受聘為第五屆全國美展評選評獎委員會副主任。創作海南海口《金牛》銅像、虎門太平廣場《禁菸噴泉》(寬30米)、新會賓館《和平少女》人體原稿石雕。深圳觀瀾鎮批准籌建潘鶴雕塑公園。
1996年
受聘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雕塑博覽會諮詢委員。赴美國波士頓參加16屆國際雕塑會議。代表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籌建廣州市雕塑公園,任副主任,在1997年元旦落成。重作《自我完善》石像,重作《艱苦歲月》銅像,完成《重逢》雕像。
1997年
受國務院組團赴香港為97香港回歸紀念像選點。受聘為97香港回歸美術展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及97香港回歸雕塑大展藝術主持人。與雕塑系老師赴俄羅斯考察。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柏克萊大學創作《陳嘉庚》銅像。為佛山創作桂華公園石景宜藏書樓環境雕塑群。為天津平津戰役館創作《周恩來》銅像。廣西欽州港《孫中山》立像安裝工程落成。創作《李萍》石像。為北京盧溝橋重塑《怒吼吧!睡獅》8米高銅獅。完成上海《無名烈士》石像安裝工程。為天津製作《周恩來、鄧穎超》雙人全身石像。廣東美術館展出潘鶴雕塑、油畫、水彩一百件,共三個展場,展期半年。
1998年
參加上海城市雕塑國際研討會,代表有英、美、德、法、意、日、俄、挪威雕塑家十二人。重作《當我長大的時候》石雕。開始創作《詹天佑紀念碑》。
2003年
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布“造型藝術終身成就獎”及廣東省文藝領軍人物稱號。
2006年
潘鶴因身體嚴重不適住院療養期間不忘雕塑,利用周邊醫護人員或探病朋友做模特,以速塑方式在病床上創作了數十座小雕塑,號稱“床上功夫”。
2007年
廣東省廣州市政府為其在海珠區籌建占地40畝的“潘鶴雕塑藝術園”。
2008年
“潘鶴雕塑藝術園”首期建設完畢開放迎客。
2008年
中國雕塑學會授予“雕塑藝術終身成就獎”。
2009年
為惠州市葉挺故居博物館創作的《葉挺像》
2009年
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全國文聯及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頒布的“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 同年受楊振寧博士邀請為廣東東莞理工學院創作《楊振寧像》.
2009年
獲中國國家畫院授予文藝界首批“院士”稱號。同年應中國僑聯暨美國相關組織邀請參與紀念中美建交30周年文化交流活動,與潘奮合作的大型不鏽鋼雕塑作品《青枝綠葉》作為國禮於2009年運抵美國新澤西的漢密爾頓國際雕塑園永久收藏。
2010年
獲中國美術家協會頒予的“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獲廣東省委宣傳部發起並授予的“廣東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為深圳市委大門廣場創作主題雕塑《自我完善》(銅,高3米)國為紀念葉挺將軍誕辰115周年而創作的5米高騎馬銅像《葉挺將軍》完成並安在惠州葉帥故居廣場,反映“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情感;與潘奮合作為廣州光孝寺六祖殿重塑《六祖慧能坐像》(銅,高2米);為配合廣州2010亞洲運動會與潘雷合作並完成廣州新中軸線亞運標誌雕塑《啟航》;籌建潘鶴雕塑藝術園內“潘鶴藝術館”(建築面積約三千平面,委託潘奮設計並籌建)
2011年
為深圳福田區創作主題雕塑《跨越》(銅,高5米);同年“潘鶴雕塑藝術園”二期工程建設完畢全面向市民開放。
2012年
與潘奮合作為廣東肇慶市星湖風景區創作並完成城市雕塑《東坡頌硯》、《綠色飛躍》、《龍舟競渡》,並構思創作150米超長大型浮雕牆《端州古韻》;同年與潘奮合作完成佛山羅村光明之城工業園13米高金屬大型標誌雕塑《孕育》。同年,基本完成廣州潘鶴雕塑藝術園內“潘鶴藝術館”建設 。同年,完成內蒙古扎蘭屯市烏蘭夫故居廣場《青年烏蘭夫》半身銅像。

採訪

2013年8月14日―9月30日,“潘家兩仔爺”雕塑展在廣州市越秀區龜崗三馬路美國LC藝廊展出,雕塑大師潘鶴及其兒子潘奮的作品一起亮相。究竟這次展覽有什麼過人之處?策展人克雷格·馬特利說,“我要告訴外國人,中國的當代藝術不只是流行產品,這次潘家兩仔爺的雕塑展,是一場濃縮了中國半個世紀歷史的當代藝術展。”
■潘鶴:“這個時代,藝術家不能變成娛樂家! 羊城晚報:在藝術層面和社會層面,如何評價這次和兒子一起的兩仔爺展覽? 潘鶴:很有意思,為什麼有意思呢?以前啊,我的童年時代、少年時代,從事藝術是父母非常擔心的,擔心能不能養活自己、養活父母、養活子女,以前有句話,從事美術的人是“衰三代”的,從事藝術是受歧視的,開始國家也沒有重視這個行業,只重視從事商業和經濟的人,文革後,國家開始重視文化了,下一代人從事藝術也沒有以前那種很苦悶的感覺了,沒有過去的那種擔心了。這反映時代變了,我趕上了夢想成真的這個時代。
羊城晚報:展覽的宣傳說,通過這個展覽可以看到中國半個世紀的歷史,那么當下,您在創作上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潘鶴:我最關心的是藝術家不能變成娛樂家。藝術和娛樂界是有區別的。娛樂界有人鼓掌就很高興了,門票多就很高興了;藝術呢,往往是沒有人鼓掌的,人生很短,藝術很長,但是最新的藝術全部走向了娛樂,都在為人民幣服務,鼓掌一下子就完了,而不是有感而發,有話而說。風格即人格,弄虛作假的藝術,就像嫖娼一樣,沒有真實的感情,作品和善良都是假的。感情真,才能做得真,藝術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弄虛作假、沽名釣譽、拉幫結派,這些商業行為是不行的。
潘奮作品: 《風韻》
《風韻》意為“風中少女”,作者通過分解的幾何面,優美的線條和刻意失去的肢體去表現一位享受和風的少女形象,同時以缺失的形體讓觀眾用個人的欣賞角度去填補作品的空缺,形成作品與觀者的審美互動。
■潘奮:我只對充滿“愛”的東西感興趣
作為雕塑大師潘鶴的兒子,潘奮從一開始就被籠罩在“大師兒子”的光輝下面,但是潘奮並沒有因此受到禁錮,他選擇了和父親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藝術風格,父親趨於寫實,他則趨於抽象。
他的作品呈現出來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動物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這些關係的背後都是一個字:愛。在他的作品裡,你能看到的是柔美,是純淨,沒有金剛怒目,也沒有鐵齒銅牙,但是在柔美和純淨當中,總能感受到飽滿柔美,生機勃勃,又帶有明顯的建築設計元素之美,你細細揣摩,就能看到潘奮在作品背後所表達的“愛”的意義。作品《人與自然》就是典型代表,藝術家以女性為創作靈感,象徵大自然母親,背後是被抽象化了的大樹,樹周圍還有象徵和平的鴿子自由地飛翔著。馬特利認為,與父親的寫實風格相比,潘奮更注重作品的神韻表現。
現場 日前,記者來到LC藝廊。在LC藝廊一樓展廳,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占據展廳中間位置的雕塑,這就是潘鶴的《報國無門》,主人公袁崇煥手持短劍,迎風而立,神情悲憤。接著環顧展廳四周,更多展品逐一跳入眼帘。記者最直觀的感受是,這裡完全不像一個展廳,因為所有的展品都不是中規中矩地陳列在展櫃裡面,而是非常家庭化地擺在某個地方,觀者往往在不經意間“發現”,探究之下,才發現原來大有看頭。
陳列得看似隨意,其實背後大有玄機。策展人克雷格·馬特利的一番講解,讓記者得知其中奧妙。你看,那個充滿力量的、正在奮力前進的《舵手》,背後正好是一幅萬馬奔騰的油畫。馬特利說,畫面上的這些馬,都好像是這個舵手在指揮和帶領它們前進一樣。還有一尊女人的雕塑,馬特利專門將她擺在了兩幅以女人為主題的油畫中間,馬特利說,女人,女人,還是女人,這三個女人占據了這一塊空間。
LC藝廊舉辦潘鶴雕塑展LC藝廊舉辦潘鶴雕塑展
馬特利告訴記者,這次展覽,一共展出了二十多件潘鶴和兒子潘奮的作品,包括《自由與解放》、《人與自然》、《同代人》、《新生》等重要作品。潘鶴的風格是寫實,兒子潘奮則趨於抽象化,兩者都個性十足,外國人通過這個展覽,可以了解中國半個世紀的歷史。 潘鶴作品:《舵手》
作品塑造了一位肌肉矯健的舵手,雙手握著方向盤,雙眼直視前方,從眼神中,透露出青年人對未來的方向充滿希望,充滿陽光的熱力。從潘老的作品裡,我們總能感受到一股力量感,訴說著一個個充滿靈魂的故事。

工作經歷

1941年隨畫家黃少強學畫,畢業於華南人民文藝學院。曾在華南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工作。現為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及武漢大學清華大學汕頭大學客座教授,曾任廣東省美協副主席、全國美協常務理事。曾從嶺南派畫家黃少強學國畫。先後在香港、澳門等地從事肖像雕塑。1949年後入華南人民文藝學院學習。

榮譽

作品有《艱苦歲月》、《怒吼吧!中華》等,《白求恩像》(合作)獲第五屆全國美展三等獎。
銅雕《開荒牛》1984年獲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金質獎。有《潘鶴雕塑作品選集》、《潘鶴水彩紀游》。
廣東省政府為其建立“潘鶴雕塑園”。年青時曾被國務院人事部授予“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全國總工會授予國家級“五一”勞動獎章,200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造型藝術終身成就獎”,廣東省政府授予“廣東省文藝領軍人物”稱號。其藝術成就載入前蘇聯國家科學院、美術院編撰出版的《世界美術史》及中國出版的《中國美術史》。

石雕作品

參加上海城市雕塑國際研討會,代表有英、美、德、法、意、日、俄、挪威雕塑家十二人。重作《當我長大的時候》石雕。開始創作《詹天佑紀念碑》。 1979年潘鶴創作了廣東省珠海市的著名地標《珠海漁女》。
詹天佑紀念碑詹天佑紀念碑
受國務院組團赴香港為97香港回歸紀念像選點。受聘為97香港回歸美術展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及97香港回歸雕塑大展藝術主持人。與雕塑系老師赴俄羅斯考察。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柏克萊大學創作《陳嘉庚》銅像。為佛山創作桂華公園石景宜藏書樓環境雕塑群。為天津平津戰役館創作《周恩來》銅像。廣西欽州港孫中山》立像安裝工程落成。創作《李萍》石像。為北京蘆溝橋重塑《怒吼吧!睡獅》8米高銅獅。完成上海《無名烈士》石像安裝工程。為天津製作《周恩來、鄧穎超》雙人全身石像。省美術館展出潘鶴雕塑、油畫、水彩一百件,共三個展場,展期半年。
在2007年,潘鶴在嶺南畫派紀念館與越秀東山少年宮的同學們舉行了一場名為“與大家同行”的雕塑圖畫展.

藝術大師

世態感嘆

以魯迅為原型的雕塑作品《睬你都傻》包含著潘鶴對藝術和人生的態度。 “轉眼人間八十年,世風日下錢錢錢,老來才知徒悲憤,能癲就癲過一天。”四句詩蘊含了耄耋之年的潘鶴對人生的態度。在廣州市“潘鶴雕塑園”,85歲高齡的潘鶴接受記者專訪,談笑風生。
珠海漁女珠海漁女
潘鶴是中國成就卓著的雕塑藝術大師,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他致力藝術創作70餘年,創作的大型戶外雕塑一百多座,安放在國內外60多座城市。潘鶴沒有正式跟雕塑師傅學藝,基本上都是自學成才的,他的名氣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積聚所得,沒有依靠過任何的後台。他看不慣世俗名利,視權貴如草芥,提及看不起藝術家的有錢人,他甚至奮筆疾書:“我不和你比金錢,只要餓不死有屋住就夠了。我生前不如你,但死後一定要勝過你。”

倔強性格

這就是倔強的潘鶴最真實的寫照,他不畏權勢,我行我素,在“雕塑作品九成都曾被質疑、反對”的時候,他依然淡定自若,一件作品《睬你都傻》足以回應。“父親會客和創作的居室名叫‘戇居居’,他也就是戇居(粵語,意為呆頭呆腦)居士。”潘鶴的兒子潘奮說,這種“戇居”並非貶義,而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人家都說‘難得糊塗’,既然是難得,就是沒有得選擇的,但是父親他自認‘戇居’卻是可以時時刻刻選擇‘糊塗’。他生活不計較得失,也不在意是否富裕,平時也沒有刻意去養生,只要有人和他聊天讓他創作就足矣,這也是他長壽的秘訣。”
雕塑作品1雕塑作品1

專家評價

美術家李正天曾評價潘鶴說:“潘老師不但是一個藝術家,而且是一個思想家和哲學家。”潘鶴雕塑的作品不僅僅只有一個形象,而是深藏靈魂的。
雕塑作品《當我長大的時候》最初塑造的形象是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彎腰佇立在兩個正在說悄悄話的孩子身旁,聽到男孩向女孩說以後長大要當工程師的對話而萬分欣慰的情景。這是潘鶴的成名作,作品面世後曾質疑聲不斷,他卻以賦予作品生命和意義予以還擊。
“20世紀50年代我參加完土地改革運動後,回來就創作了《當我長大的時候》。當時很多人反對,要求我雕塑以‘打倒地主階級’這類為主題的作品,但是我就是有感於農村教師的狀況,所以堅持做出了這樣的作品。”潘鶴介紹,當時在農村教書的教師,大多都被貧下中農歧視他們是地主階級,而知識分子卻又嫌他們文化低,致使他們“兩面都不是人”,“但是農村人口占據了全中國人口的絕大部分,農村教育要靠這些教師,如果他們沒受到重視,農村的文化水平太低,那中國談何發展?”
這個作品最終用它的成就封住了悠悠眾口。作品面世後,就代表新中國被送往瑞士舉行的國際母親節大會上陳列;隨後作品又被送往波蘭,參加了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轟動一時。

深圳地標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現已成為深圳市地標性雕塑的《開荒牛》身上。1981年,當時的深圳市長委託潘鶴為這箇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雕塑一件作品,潘鶴提議不如塑一座開荒牛,提議一出眾皆譁然。“當時有人說,‘深圳發展到今天這樣一個大好形勢,為什麼還要做牛做馬,用大鵬展翅一類的會更加合適’。但是我認為,如果我們這一代不做牛做馬把封建的根源從土地上拔掉,以後就難以談發展了”,潘鶴說。《開荒牛》以曲著前腿步履艱難拔掉盤根錯節在土地樹根的拓荒牛形象,展現深圳決心根除腐朽封建思想和舊觀念的城市形象,潘鶴的堅持讓《開荒牛》成為了深圳市標之一。
開荒牛開荒牛
潘鶴如今仍孜孜不倦地進行雕塑創作,而他對作品的要求依舊執著。在離廣州亞運會開幕還有三四個月的時候,現任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邀請作為亞運會藝術顧問的潘鶴以廣州亞運會為題材做一件雕塑作品,並希望他能夠在一兩個月內完成,當時潘鶴就和張廣寧開了個玩笑,他說:“一兩個月的時間我做不出一個好的雕塑,如果要這么急,還不如找個廣告公司做個大型廣告版。”

藝術園

2008年5月4日下午,潘鶴雕塑藝術園開園儀式在廣州市海珠區後滘村的潘鶴雕塑藝術園舉行。廣東省政協副主席蔡東士,原國家建設部副部長、中國房地產協會會長宋春華,廣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曉玲,廣東省文聯主席劉斯奮等領導以及紅線女、潘鶴、林墉楊之光等著名藝術家出席了開園儀式。
潘鶴雕塑藝術園潘鶴雕塑藝術園
“我今年83歲了,今天雕塑園的建成實現了我童年的夢想,令我終生無憾!”潘鶴教授在開幕式上發表了簡短致辭。
潘鶴雕塑藝術園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以雕塑家命名的雕塑藝術園,由廣州市和海珠區兩級財政共投入1300萬元興建,是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海珠區及廣州美術學院共同為著名雕塑家潘鶴先生興建的大型戶外雕塑藝術園。該園坐落在廣州市海珠區後滘村,總占地面積近3萬平方米。自2007年2月1日奠基動工,歷時一年多,完成了首期1.2萬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建設,即日起正式向市民開放。80件作品記錄中國百年史
潘鶴先生是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從事美術教育40多年,致力於雕塑藝術創作60餘年。潘鶴先生幾十年孜孜不倦,以拓荒、創新、執著追求的“開荒牛”精神,共完成《艱苦歲月》、《開荒牛》、《珠海漁女》、《廣州解放紀念像》等雕塑作品370多件。有60多件中型雕塑分別為國家美術館及博物館收藏,多件作品獲國家級金獎和最佳獎。潘鶴先生曾被國務院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光榮稱號,是國家“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03年榮獲國家文化部“造型藝術終身成就獎”。
廣州解放紀念像廣州解放紀念像
潘鶴雕塑藝術園的主題為“世紀見聞錄之歷史長河”,園中陳列的雕塑是從潘鶴先生多年創作的作品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共80件。這批作品由潘鶴先生以雕塑藝術記錄的中國近現代百年發展史作為主線連貫。
據悉,廣州美術學院潘鶴雕塑藝術館也與雕塑藝術園相接。全民抗日的《大刀進行曲》,解放海南的《艱苦歲月》,新中國誕生的《廣州解放》,改革開放時代深圳特區的《開荒牛》……潘鶴80件雕塑作品,昨天全部進駐新建的潘鶴雕塑藝術園。昨天上午,83歲高齡的潘鶴帶領本報記者獨家探營,並向記者講述60多年來他“用雕塑記載中國歷史”的人生故事。
潘鶴:用雕塑為中國命運吶喊
走進雕塑園,仿若置身中國現代歷史展覽館,潘鶴將作品按求生存,求獨立,求解放,求富強,求和諧的歷史順序排列,清晰地刻畫著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洋務救國,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從“文革”結束到知識重新得到尊重的時代軌跡。
就在雕塑園前排,一雙有力的拳頭折斷了一支巨型的鴉片煙槍,正中間就是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的《大刀進行曲》,而在它左邊,是著名雕塑《艱苦歲月》,右邊則是《黃河在咆哮》,這些都是讓人耳熟能詳、膾炙人口、極具社會影響力的經典名著。
值得一提的是,《艱苦歲月》這一雕塑形象還曾被收入國小語文課本中,成為幾代人的集體記憶。1960年,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成立後,《艱苦歲月》被放置在軍博大廳里,8件微縮複製品還被分送外國元首。
“軍閥混戰,國破家亡,流離失所,殖民統治……我親歷了16場戰爭。避轟炸,躲壯丁,我的童年和少年留下太多的創傷。”“我所見所聞,我一生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永遠同步,每一次的回憶都讓我黯然泣下。從13歲起,我開始竭力用日記記載國家發生的一切。可是兵荒馬亂,父親害怕我的日記被鬼子發現惹麻煩,就極力反對我再寫日記。那時候我喜歡玩黏土,就忍不住偷偷鑽研雕塑,我發現雕塑是一種無形的語言,它能替代日記延續我的記錄工作。”潘鶴雖然因為抗戰連國小都未能念完,但此後幾十年,他留下的幾百件作品,真實記載著中國歷史的一幕幕。
想再為公家做十來年
“每件雕塑都是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感情發泄’,我的雕塑直接反映國家命運,很少涉及‘風花雪月’的題材。”回顧起這70年來的路,潘鶴口氣執著而堅定。他告訴記者,“責任心驅使自己到了80多歲,還在不遺餘力地為公家做事。”“我還想再為社會貢獻十來年。”
潘鶴說,除非政府邀請,極少為個人做塑像。“我做雕塑的觀賞對象是所有的大眾,而不能是僅僅為了個別私人的收藏。記者了解到,唯一讓這位大師破例的是兩年前他腰椎間盤突出入院治療,“住院3個月,手癢難禁,乘有朋探望之機,應約速塑於病榻上以自娛。”

回顧展

2013年3月6日,《時代·人生的藝術豐碑 —— 雕塑家潘鶴藝術創作回顧展》開幕。該展由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和廣州美術學院潘鶴藝術館主辦,設在廣州二沙島嶺南會展覽館,在6日至24日的展期里,系統回顧和展示我國當代雕塑大家潘鶴逾70年藝術創作的軌跡和風貌,包括青年時代的自塑像、父親像、少年時代的日記,以及創作於青年時期從未展出過的澳門寫生水彩畫、部分油畫、素描等繪畫作品,讓公眾多角度地鑑賞和領略他傑出的藝術成就與獨特的藝術魅力。

展會信息

時間:2011年8月14日--9月30日
開幕時間:2011年8月14日下午三點
策展人:克雷格· 馬特利
展覽地點:美國LC藝廊(廣州市越秀區龜崗三馬路11號首層)
義大利有米開朗基羅,法國有羅丹,而在中國,我們有潘鶴。在潘鶴的藝術生涯里,先後創作了100多座戶外雕塑,60多件中小型室內雕塑,像《開荒牛》,《珠海漁女》,《艱苦歲月》等我們熟悉的雕塑也出自他手下,從藝65年來無數次獲得國家級獎項,更多次獲得“終身成就大獎”。作為潘鶴的兒子,潘奮從小耳濡目染,繼承了父親的藝術天賦,他創作了城市雕塑作品近50件,分布於國內外各大城市裡。
此次展覽,潘鶴將攜手其子潘奮,展出大量珍稀作品,包括《愛國無門》,《自由與解放》,《少年毛澤東》,《客家女》,《人與自然》,《同代人》,《新生》等重要作品。“兩仔爺”的風格一個寫實,一個趨於抽象化,卻都個性十足,突出表現了雕塑大師非凡的藝術風範。

作品賞析

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艱苦歲月 作品艱苦歲月 作品
潘鶴(雕塑家、書畫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