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塑

漫塑

“漫塑”,其實是個生造詞,就是漫畫加泥塑,或者說將漫畫的表現手法用於傳統泥塑。 漫塑是雕塑藝術之一,具有強烈的諷刺性或幽默性的一種雕塑,多取材於大家所熟悉的政要、社會名流、明星及有代表性的事物。以誇張、比喻,象徵、寓意等手法,運用誇張或變形的造型藝術處理,塑造成幽默和詼諧的藝術形象,又稱立體漫畫或漫畫雕塑。藉以諷刺、表揚或批評某些人和事。 按照作品題材內容來劃分的漫塑就是將“漫像”立體化,是一種三維實體的造型藝術,漫畫是平面的藝術,漫塑是空間的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漫塑
  • 外文名:man su
  • 簡介:漫畫和雕塑兩種的藝術表現手法
  • 歷史:也可以說是我國的一門傳統藝術
歷史,特點,風趣幽默性,諷刺批判性,誇張變形性,獨特原創性,隨意隨形性,

歷史

漫塑結合了漫畫和雕塑兩種的藝術表現手法。其實漫塑的歷史非常久遠,人類最原始的岩洞雕刻都在某種程度上作了漫畫形式的變形,漫塑在漢代的民間大量湧現,最典型的擊鼓說唱俑,蹺足擊鼓,笑容可掬,形態生動傳神,令人過目不忘。
漫塑也可以說是我國的一門傳統藝術。人類最原始的岩洞雕刻都在某種程度上做了漫畫形式的變形,到了漢朝漫塑則在民間大量湧現,最典型的擊鼓說唱俑,翹足擊鼓,笑容可掬,形態生動傳神,令人過目不忘。
殷商時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秦漢的泥塑唐朝的彩塑菩薩、五代貫休的羅漢圖,到宋代的武將等,都呈現出一種諷刺意味和幽默性的雕塑形態,也就是漫塑。
現代人喜歡復歸純樸,在城市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更喜愛幽默和輕鬆,漫塑作品符合了當代人的審美情趣。
漫塑的特點在“漫”與“塑”,也就是既有陶藝的特點,又有“漫”的特殊語言,這樣的作品會給觀者留下強烈印象和別樣情趣。

特點

風趣幽默性

漫塑藝術是以物質實體創造出的詼諧幽默的形體,藉以反映當下生活狀態,時代精神,它以漫傳神、以神定形、以神取勝、神形合一,表達創作主體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除了具有雕塑藝術所共有的形象物質性和具體直觀性以外,漫塑藝術有著獨特的審美特徵,這種特徵決定了漫塑和其他種類雕塑藝術形式的區別,從而也決定了其在美術範疇中的地位。
漫塑是漫畫和雕塑兩種藝術表現手法的結合,人們又常常稱它為發笑的藝術,因此風趣性、幽默性是其最強烈的審美特徵。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緊張,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越來越少,漫塑藝術的這一獨特審美特性正好適合用來緩解人們日益激烈競爭所帶來的緊張精神負荷,它通過風趣幽默的外型給忙忙碌碌的現代社會注入一分輕鬆幽默的精神享受,很多人稱它是讓人發笑的藝術,這正是漫塑藝術的精髓所在。
漫塑藝術題材廣泛,藝術家往往根據觀眾比較感興趣的人物進行藝術創作。可以是喜愛的名人或以自己為原形,把整個人的獨特氣質和外型特點拿捏準確並給予類似於漫畫似的誇張,神情駕馭於人物本身之上,給人一種似而非,非而是的獨特享受,這種遊走於藝術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幸福感覺讓人在藝術的過度中迷醉。
【例子】我國漫塑藝術家王增豐作品有世界風雲人物系列,如反映聯合國聚會的《高端之約》(左圖),塑造了安南兩條肥腸般的厚唇和調解的手勢,表現他的寬容;描寫普京打電話時的眼神刻畫出他幹練睿智;布萊爾蹙眉瞪眼,反映他激昂的性格;席哈克和藹的眼神及叉腰指點江山姿態勾勒出他的灑脫和豁達;布希倒八字眉以及永不甘寂寞的嘴角動作,描繪出他高傲,永不言敗的性格……各位人物均是著重突出大腦袋,小身體。作者十分注重抓住他們五官細微的神情及配合肢體動作。讓人不笑不行。
【例子】又如紀念各國前領袖(總統、首相、總理)的漫像浮雕掛屏《柴契爾夫人》美麗的微笑、華貴的髮型,勾勒出她慈祥平靜的內心世界;《柯林頓》鼻端上的一塊肉點綴出他瀟灑的人生;大眼鏡下誇張過渡的《基辛格》似美國的象徵——雄鷹;叼著根大雪茄的《邱吉爾》如扛著根大梁;目光向上,神態和藹的《里根》傲慢中不失風趣,霸氣中透出隨和。把這些風雲人物生活中風趣幽默的亮點展現出來,讓人會心一笑。

諷刺批判性

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在《藝術》一書中提出:“一件藝術品的根本性質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某種特殊感情的表示,不包括任何現實生活中的情感,審美情感取決於對物體的把握,就是對終極實在感知之感受的形式。”尊重藝術作品的情感表達,尊重精神世界的表現,在具有象徵及抽象的形式語言中解讀出生命的美感,更能讓人感受到形式給人帶來的某種“意味”。能讓人思考,無疑是藝術的高貴美德。
漫塑藝術不僅讓人發笑,更能讓人深思。
杜米埃杜米埃
【例子】法國現代藝術家杜米埃(右圖)(Honore Daumier,1808—1879)以創作政治諷刺題材的繪畫而得名。他具有激進、革命的思想,表現在創作上則是敢於運用自由、大膽、“創造性”的各種材料,讓世人欽佩,奉他為20世紀最偉大的表現派畫家。他做的雕塑作品,同樣以獨特的寬鬆而自由的創作技法,極其粗獷、潑辣的藝術風格進行創作,根據需要將頭和身體給以高度的漫化、誇張,而整個形態仍舊十分自然,且充分表達出人物的個性。他所塑造的大多是法蘭西共和國的諸多高端人物。他們都是畫家所熟悉的,總共創作了獨樹一幟的諷刺性雕塑作品36件。這些作品的原形都是當時法國的高層人物:法蘭西議員、部長、市長、將軍、學者和銀行家…等等。作品大部分是彩塑,更增加它們的觀賞性。
【例子】王增豐描寫中東幾位領袖的漫塑作品《中東朝聖者》作品中有被捕時的薩達姆,身戴鐐鏈、蓬頭垢面、眼大無神,刻畫他內心的慌恐無助,沙龍一手持橄欖枝,一手抱和平鴿,渴望和平到來的神情;阿拉法特則雙目憤怒,目光直刺霸權主義胸膛……。三位首腦各個表情迥然不同,為自己民族爭取和平自由不懈努力的精神給人深刻印象,作者通過泥塑語言深刻揭示中東戰火的殘酷,對霸權主義發動戰爭血的控訴,對和平祈求的願望。

誇張變形性

法國雕塑家羅丹(左圖)說過,生活是美的,但真正美的是生活的內在真實,而不是表面的真實。我們通過形體要表達的就是事物的內在真實。而對於形體的處理手法卻有多種,一是基本寫實的形體。這種類型在結構特徵和物體的表象特徵上,比較忠實和接近現實對象。二是概括的形體,體現形體本質的基本特徵,它往往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對形體進行大膽的取捨概括,強調大感覺和氣勢,例如漢代霍去病墓前的系列石刻作品。三是變形的形體,這些形體已大大離開了客觀物象形態,不是一般的誇張和概括式處理,而是以一種近乎抽象的形體“代表”某種客觀物象。例如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的作品多是變形的形體。現代藝術的形體意識,使造型藝術創作更多的注重點、線、面的造型形式因素。
羅丹羅丹
在造型上進行誇張和變形,是漫塑藝術經常運用的造型手法,它不僅適合形的需要,也是突出形象特徵的必要手段。形式美存在著固有法則,而經過誇張和變形的裝飾美往往能使表現對象的外部特徵和內在神韻更加集中、強烈,更富於藝術表現力。在奧地利出土的威倫道夫的維納斯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雕塑作品之一,她又被稱作“原始的維納斯”,通過誇張女性的生理特點,突出表現女性的乳房、腹部、大腿等,體現出原始時期人們對於母性生殖的崇拜。這些經過能工巧匠們創作出來的藝術瑰寶是漫塑藝術的雛形,當時還沒有漫塑這一概念,但是對物體進行誇張表現並且突出內在之神韻卻古而有之。
漫塑藝術發展到現代,漸漸被人們廣泛的接受並且喜愛。
【例子】王增豐用“漫”作為他的泥塑語言,目的是以漫傳神。刻意對形進行誇張處理,比如村姑的豐乳肥臀,老夫老婦的龍鐘和憨態,極盡誇張之能事使其有強烈的視覺衝擊,而對神的傳遞,他集中精力在肖像的臉部特別是五官表情對其進行細緻刻畫,對體形則用凝練的手法處理。獲獎的也多是這類作品。比如漫塑成龍,重點落在了他的大鼻子上,將他的蒜頭一樣的鼻子誇張成一個掛在臉上的巨囊,眼睛則被擠成了兩個核仁樣,招牌的笑容像一彎月牙掛在臉上。他個人的自漫塑像更是入木三分。肥頭耷耳,呲牙咧嘴,一顆誇張的暴牙把他的得意忘形推向了極致。漫塑藝術的表現手法多樣,但還是在傳統基礎上借鑑而來的創造,通過藝術的藝術體驗將傳統與現代銜接起來,更能打動我們。

獨特原創性

漫塑的“漫”雖有隨意的含義,但它並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它離不開作者的生活,離不開生活的環境中的人和事。
我國著名雕塑家潘鶴教授(左圖)在點評王增豐漫塑作品時就說:“藝術是感性的,靠作者對生活對周圍事物的感悟,而不是光靠書本上理性的規定,法則……。”成功的作品會給人全新的感受、而來自作者對大自然生活創作的新穎作品更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自然之美,野性之美、原始之美。因為它給觀眾的是無雷同,無病態、脫俗氣、脫陳舊、脫套路、脫驕躁。好作品可以引人入勝,如親臨其境,享受天然的美的愉悅。我國轟動國際的泥塑藝術大師於慶成,他所塑造的冀東農民形象能讓不同國度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們震撼,震驚和感動。關鍵是他獨特的藝術風格不僅將人物的質樸、憨厚、純真的形象塑造出來,更能將人物內在的精神、氣質、魂魄都展現出來,他塑造的藝術形象全然與眾不同,閃爍著異樣的光彩。讓我們年青人看見他的作品,如同見到自己的父母親,心中產生陣陣激動。他坦誠:“如果你表現女人,沒把女人的誘惑表現出來,那就不算藝術高手,要把女人誘惑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才是藝術。”潘鶴教授十分推崇作品的原創性和獨特個性,強調藝術家不能隨風追風,要實實在在深入生活之中,在錘鍊磨難中提煉財富,在浩如煙雲藝海中創造精品。
潘鶴潘鶴
王增豐在他的指導下,獨闢蹊徑、另類構思、打破常規,大膽用粗泥捏漫塑,多不上釉色,作品粗獷而不粗糙,豪放而不張揚。他的作品《得天獨厚》《薪火傳承》,專家認為極有個性和原創性而多次獲獎。漫塑家丁敏安的作品幾乎沒有眼睛的梁天、長髮披肩且大嘴的劉歡;還有腳丫系列,創作了極為幽默的均為四指的四世同堂、跨國婚姻、結婚紀念、白頭偕老、多子多孫、超生等系列富有漫畫情趣的作品;動物系列有憨態可掬的小豬和頑皮可愛的猴子,另外還有深受喜歡的細緻精巧且實用的各種小飾品系列等等。它們既是自製的民間藝術品,具有強烈的觀賞價值,又會讓你忍俊不禁,也不乏深思。

隨意隨形性

一般來說,雕塑藝術主要採取的是泥塑的方式,這就決定了藝術家創作過程中的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泥土常常是不受人控制的,往往藝術的巧妙構思具體到創作過程中會因為靈動和難以琢磨的火又增加了陶藝創作過程中的種種不確定性。可是往往是這樣,創作過程中的被動局面到了靈巧的藝術家那裡,就會轉化為主動的接受,藝術家主動地超越對象的“形”,放下“技巧”因素,著眼於“意”的表現。
在中國文人畫家看來,藝術是美、人格和智慧的結合,它不只是一個技術上的問題,因為技術不能觸及到人格和智慧的深處,所以說“法無法,乃為至法”,不肖形似而表現內在之神韻應該就是造型藝術的最高理想了,這又是受到中國哲學的很大影響。對於漫塑藝術來說,其最終效果的豐富性在成型與燒制的技巧上都有很大的潛力可挖,胚土材質、溫度、氣氛甚至燃料的不同會使作品具有不同的質感和色彩,在不刻意的製作過程中產生的粗礪、殘缺、破碎、醜、怪、不協調往往被漫塑藝術家利用。
【例子】王增豐用粗泥塑的《李詠》漫像,出爐後高舉的左手(掌)因泥中有空氣而炸裂,但他的招手動作仍十分動人,作者將這件作品保留,這件“殘缺美”作品在多次展示中得到專家和觀眾的贊同。這些獨特的視覺符號在漫塑作品裡有時恰好能滿足藝術家的表達需要,這些色彩與肌理模糊、支離破碎、模稜兩可,但具有抽象的最深刻的意味,正如中國美學往往通過象徵、暗示等手段揭示對象的神秘與幽微一樣,中國藝術特有的“意韻美”也是中國現代藝術家應該保留下來的珍貴文化傳統。
漫塑藝術發展到當下,它畢竟不同於傳統雕塑,有自己獨特的審美特徵,往往其表現手法既要適合現代人的審美需要,又要與個性及風格融於一體,從複雜的現象中尋找內在的品格、質地和外在肌理,善於抓住和利用過去視為缺陷的東西,發揮工藝流程中留下的自然效果來為創作和作品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