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漢代詩歌)

漢詩(漢代詩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漢代詩歌是指中國西漢初(公元前202年)至東漢末(公元220年)大約422年間的詩歌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詩
  • 外文名:Han Shi
  • 創作年代:漢代
簡介,作品,影響,

簡介

漢代詩歌是指中國西漢初至東漢末大約400年間的詩歌作品,包括文人創作和民間歌謠,而以兩漢樂府和東漢末年的文人五言詩成就最高。
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創作、從樂府歌辭到文人徒詩即“古詩”、從四言體到五言體、從騷體到七言體、從敘事詩到抒情詩的發展過程。
漢武帝時期,正式建立樂府官署,由精通音樂的李延年充任協律都尉,負責制定樂譜和訓練樂員,同時大規模地蒐集民歌配樂演唱。樂府官署的設定,使漢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漢代文人詩壇特別冷落的情況下放射出異常絢爛的光彩,從而形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繼《詩經》、《楚辭》之後的第三個重要發展階段。

作品

項籍:垓下歌
劉邦:大風歌
劉徹:秋風辭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劉細君:悲秋歌
梁鴻:五噫歌
張衡:四愁詩
趙壹:疾邪詩二首
孔融:雜詩二首
蔡琰:悲憤詩
辛延年:羽林郎
宋子侯:董嬌饒
韋孟:諷諫詩
石勛:費鳳別碑詩
戚夫人:舂歌

影響

日本
日本為華人國家之外漢詩文化最為發達的國家。
在日本,從奈良時代開始,文人因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開始仿照漢語的詩的形式來創作日本詩歌。日本漢詩和日本本土的和歌俳句最明顯的區別是漢詩一首有四句(絕句)或八句(律詩),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則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種長短句,更像漢語的詞。
751年,日本最早的漢詩《懷風藻》出版。之後在平安時代達到全盛期,凌雲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敕傳漢詩集持續出現,風行之盛被人稱作“國風黑暗期”。其後鎌倉時代室町時代日本的漢詩得到持續的發展,譬如一休宗純的《狂雲集》中收錄了一休的很多漢詩。江戶時代漢詩的發展達到高峰。明治維新時期的受過教育的日本人幾乎人人都會作或好或壞的漢詩。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漢詩的影響開始衰落,迅速衰落則為昭和時期。不過今日國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漢詩、漢文的背誦、解釋、以及創作等。
朝鮮
高麗朝時期,漢詩在高麗逐漸普及。高麗詩人如崔沖李奎報鄭道傳等都有大量漢詩流傳下來。除此之外,高麗文人還把古老的朝鮮語民歌用漢字紀錄下來,形成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後人稱之為“別曲體”,又稱為“景幾體歌”,大體上採用了334的格式。譬如著名的朝鮮民謠《阿里郎》,或電視連續劇《大長今》的古風片頭曲《呼喚》。
高麗朝中期開始,具有朝鮮語特點的時調得以發展,並在朝鮮王朝‎時期達到頂峰。時調是朝鮮的俚語民歌,但由於是漢詩詩人整理記錄,而且漢詩詩人創作了很多時調,時調在發展中自然地融入了漢詩的因素。
越南
越南作為中國的一個郡縣(交趾)時漢字即作為官方文字。中國北宋時越南獨立,但官方文告和科舉考試仍通用漢文,一般著作也以漢文撰寫。作為漢文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漢詩在越南也得到發展。陳朝末年,著名的漢詩作家有陳藝宗胡季犛等人。後黎朝時,尤其是黎聖宗時,漢詩達巔峰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