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良隸篆

漢良隸篆

漢良隸篆,既不是東漢標準的漢碑,也非周秦、兩漢、明清之大小二篆,他的隸篆是甲骨、鏡鼎、繆篆、帛書、簡牘、行書、草書、楷書冶於一爐的自我風貌。他的隸篆以隸為骨,取篆之貌,用草之法,得畫之墨,借印之變,形成一種似篆非篆,像隸非隸,浩然大氣,力能扛鼎,俱有強烈金石味的獨特書風。他的隸篆三分隸意,七分篆味,既不同古人,又不蹈今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良隸篆
  • 創始人蒙漢良
  • 類別:書法字型
  • 風格:似篆非篆,像隸非隸,浩然大氣
  • 年代:當代
  • 身份: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碑帖兼溶,法古能典,極品隸篆,陸維釗蜾扁,孫其峰隸書,金農漆書,

碑帖兼溶

漢良書法,四體皆工,碑帖兼溶,以碑為主。最擅隸篆。

法古能典

漢良書法,四體皆精,法古思變,創新能典。其隸篆以隸為骨,取篆之貌,用草之法,得畫之墨,借印之變,形成一種似篆非篆,像隸非隸,頗具大鵬摶風,長鯨噴浪,懸崖墜谷,驚電遺光之概。跡搜秦漢,法備晉唐,極似大刀斫陣,獨有金石味之風,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故有“漢良隸篆”之稱。其行草取碑壯骨,用帖風神,故神形兼備,風檣陣馬,龍驤豹變。漢良不僅精書,尤擅篆刻。其印取象大寫意,無意小靈龍。追慕周秦金石氣,尋覓漢魏風骨形,似漢柏秦松之骨,得商彝夏鼎之神。縱論漢良,金石古趣,書道天真。乃當今書苑印壇之佼佼者。
漢良隸篆·君子懷德漢良隸篆·君子懷德
福源·蒙漢良書法福源·蒙漢良書法
書道深深,千年如斯。書海無涯,筆墨有道。其實總是一個趣字道破了玄機。“”是一種永遠的召喚,從來也不能以完成時結束藝術探索。“趣”總是在攀登的小徑上,以進行時態,向著一波三折的錦繡前方。
江山代代,書香不絕 。

極品隸篆

蒙漢良書法的極品之作在隸篆,他手追心摹、自成一體,給人留下雋美與奇趣的深刻印象。他的隸篆書法既不是單純的東漢碑帖,也不是周秦以來的大、小二篆,而是把甲骨、鏡鼎、繆篆、帛書、簡牘、行草和魏楷熔冶一爐,又以隸書為骨架,篆韻為血肉,藉繪畫之運墨,借行草之筆力,像隸而非隸,似篆而非篆,成就了大氣浩然,力能扛鼎的藝術效果。蒙漢良的一大特色是既不泥古之掘劣,又不蹈今人之弊端,有如大鵬博風,長鯨噴浪之動感,酷似風檣陣馬、龍驤變豹的氣魄,既似漢柏秦松之剛勁,亦如商鼎夏爐之沉穩,是當今書法界難得一見的新品牌,佼佼者。書道迢迢、技淵深深,千年繼往如斯。遍覽古今書壇,其法在於一個“變”字,其韻在於一個“趣”字,“變”是書壇永恆的法寶,“趣”是書壇久遠的尋味,“變”從未有完成時,“趣”亦總在探索的征途中,把善變尋趣做到極致,“錦繡谷”興許就在前頭。蒙漢良就是這樣一位不畏荊棘與深潭的追尋者。因而,蒙漢良的書法作品不難看出其用筆爽暢明快、剛健遒勁,落筆處似富有彈性之特色。他結字隨心、舒放自然,筆畫間顧盼呼應,疏密有致。既蒼勁雄渾,又婀娜多姿,富有“米南宮”之神韻,實屬不可多得的妙品。
“漢良隸篆”·王羲之蘭亭序(九條屏)“漢良隸篆”·王羲之蘭亭序(九條屏)

陸維釗蜾扁

陸維釗晚歲書法,溶篆、隸、草於一爐,圓熟而精湛,凝練而流動,所創結體人稱“陸氏蜾扁”,在書壇獨樹一幟,蜚聲海內外。他受浙江美院院長潘天壽教授委託,主持籌備書法篆刻科,為當時我國藝術院校之唯一書法篆刻科;1979年浙江美院率先招收書法研究生,由他任導師,為我國首屆書法碩士研究生導師。陸氏是我國現代高等書法教育之先驅
陸維釗蜾扁陸維釗蜾扁

孫其峰隸書

隸書,又稱“佐書”,是始於秦代,通用於漢魏的一種書體。據晉代衛恆四體書勢》記:“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胥吏)佐書,曰隸字。”隸書在秦代和漢代的使用中不斷發展完善,成為筆勢、結構完全不同於篆書,形體扁平方折,便於書寫的書體。從漢末,經魏晉的完善,楷書成為普遍通用的字型後,隸書逐漸退出實用領域,書家也很少涉及。至清代乾嘉年間,隨著金石學的興起,文人、書法家們的目光又重新投向了漢代碑刻上的隸書。漢隸結體的古樸多樣、筆勢的生動遒勁,使看貫了法帖的書家耳目一新,遂掀起了寫漢隸的風潮,出現了許多以隸書名世的如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等書法大家。但在他們之後寫隸書的,一如啟功先生所言:“不難在精工,而難在脫俗。”言外之意是,他們功夫很好,但有些做作而顯得俗氣。
孫其峰隸書孫其峰隸書
孫其峰從40年代起便開始臨習《史晨》、《張遷》、《曹全》、《華山》等著名漢代碑刻,於結構和筆畫上,下過大功夫。後來經過不間斷的錘鍊,可謂達到了“精工”的程度。80年代以後,他的隸書便脫俗自立,十分注重橫向的展勢,加重加寬左邊的“撇”筆和右邊的“捺”筆,使之像鳥翼一樣向左右伸展,頗有飛動之勢。筆法樸厚、勁健,典雅而饒畫意。嗣後孫其峰又對漢代簡牘產生了濃厚興趣。20世紀初,隨著考古學的發展,出土了大量漢簡。簡牘上的文字乃漢代人的墨跡。它們的書寫者大多數是下層士吏或民間書手,故風格多樣,大有天然、純樸之古趣孫其峰更偏愛居延、武威、甘谷等地出土的漢簡,曾對它們進行過非常理智的摹寫和研究。他說:“簡書非書法家所為,良莠不齊,學時不可不分精蕪,須挑肥揀瘦,去粗取精。”“挑肥揀瘦”是孫其峰繼承和借鑑傳統的一貫作法。對簡書“挑肥揀瘦”的結果是將其橫扁結體和純任自然的神髓與碑刻的古拙敦厚融於一爐,創造了姿致灑脫、風骨遒勁的新風格。

金農漆書

金農,清代書畫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久居揚州,揚州八怪之一。他的隸書早年是“墨守漢人繩墨”的,風格規整,筆劃沉厚樸實,其筆劃未送到而收鋒,結構嚴密,多內斂之勢,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樸素簡潔風格,但是到了五十歲既負盛名之後,有意“駭俗”,他獨創一種“渴筆八分”,融漢隸和魏楷於一體,這種被人稱之為“漆書”的新書體,筆劃方正,稜角分明,橫劃粗重而豎劃纖細,墨色烏黑光亮,猶如漆成,這是其大膽創新、自辟蹊徑的標誌。由於他學問淵博,瀏覽名跡眾多,又有深厚的書法根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首,終成一代大家。他把點畫破圓為方,像用漆帚寫出,號稱“漆書”。
金農漆書金農漆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