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上游底棲硅藻圖譜

漢江上游底棲硅藻圖譜

《漢江上游底棲硅藻圖譜》是2022年6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譜類工具書,由譚香劉妍撰著。

該書共收錄采自漢江上游流域的硅藻26科51屬152種(含7變種1變型),並針對硅藻種屬的分類學特點,結合長期工作經驗對每種硅藻進行形態特徵描述,同時提供了鑑定文獻、採樣點和分布情況。該書收錄的硅藻以漢江上游的廣布種為主,豐富了中國硅藻生物學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江上游底棲硅藻圖譜
  • 外文名:Atlas of Benthic Diatoms in the Upper Han River
  • 作者:譚香、劉妍
  • 題材:漢水上游硅藻門
  • 語言:中文
  • 出版時間:2022年6月1日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地:北京
  • 頁數:188 頁
  • 字數:405千字
  • ISBN:9787030718389
  • 類別:圖譜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CIP核字號:2022042243
成書過程,編寫背景,編寫情況,出版工作,內容說明,書籍目錄,資助情況,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編寫背景

長江是亞洲第一長河,而漢江是長江的最長支流。漢江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北的嶓冢山,流經漢中、安康地區入湖北,最後於湖北省武漢市匯入長江,通常以丹江口上游為漢江上游。漢江上游地理位置位於北緯31°~34°,東經106°~112°,上游流域面積占陝西省面積的1/3,河長約925千米,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千米。
漢江上游流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陝西省引漢濟渭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漢江上游流域地處北亞熱帶,流域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性;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800~1200毫米,夏季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漢江上游年徑流量約為4.11×10立方米,流域支流密布,北岸支流多發源於秦嶺山區;南岸支流多發源於大巴山區。秦巴山區是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然而對於河流生態系統的水生生物多樣性研究非常匱乏。
硅藻是水生生態系統食物網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河流和溪流等流動水體中,營附著生長的硅藻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的初級生產者和能量傳遞載體。硅藻也被證明是用於河流、溪流水質及生態健康評價的最佳指示生物之一,是當前世界河流健康監測及評價領域的重要監測指標。準確鑑定並正確命名附生硅藻是獲取有價值的監測信息及數據的基本保障,對流域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漢江上游流域作為中國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地理地形環境複雜、生物多樣性豐富,但當前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域面源污染、水體環境化學等方面,該流域的硅藻多樣性等生物區系研究還鮮有涉及。對漢江上游硅藻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將為河流生態系統健康評價及其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對中國及長江流域水環境保護也有著極其重要的貢獻。
該書著者從事硅藻分類學、生態學及硅藻區系研究十餘年,截至2020年底,先後對漢江上游進行了51次標本採集,積累了豐富的數據。研究中的硅藻標本採集自溪流或河流的底質——卵石上,且在流動水體區域採集,採樣點涉及研究流域中的幹流和支流。採集樣品的河段海拔100~1200米,溪流或河流水面寬度5~20米,支流的樣品採集自涉水可過的溪流水體內的卵石,而幹流的樣品採集自近河岸的及膝高水面(0.5米左右)覆蓋的卵石。

編寫情況

該書的撰寫及最終出版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張全發研究員的支持;藻類界前輩上海師範大學王全喜教授幫忙審閱並為該書作序;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科奇奧列克(Kociolek)教授在分類單元的確定等方面提供了意見,提升了該書的學術質量;哈爾濱師範大學范亞文教授在撰寫、成稿等方面都給予了支持並提出了意見;雲南大學李艷玲教授在成稿過程中也對物種的鑑定給予了大量幫助。該書採用的硅藻照片由哈爾濱師範大學水生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碩士研究生張瑩、路楊、何佳昕拍攝並整理;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研究生張健、趙彬潔及科研助理許基磊等在野外採樣中做了大量工作。

出版工作

2022年6月1日,《漢江上游底棲硅藻圖譜》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出版工作人員及單位
責任編輯
責任校對
責任印製
封面設計
王海光、王好
寧輝彩
吳兆東
北京圖閱盛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內容說明

該書收錄了采自漢江上游水域的附生硅藻,採用了國際最新的硅藻分類系統,詳細描述了26科51屬152種(含7變種1變型),包括每個種的中文名、拉丁名、鑑定文獻、形態學特徵及分布範圍等信息,並附有光學顯微鏡照片,部分種附有電子顯微鏡照片。書後有物種信息表,便於讀者查詢。

書籍目錄

圓篩藻綱Coscinodiscophyceae 1
一、直鏈藻目Melosirales 1
(一)溝鏈藻科Aulacoseiraceae 1
1. 溝鏈藻屬Aulacoseira Thwaites 1848 1
(二)直鏈藻科Melosiraceae 3
2. 直鏈藻屬Melosira Agardh 1824 3
中型硅藻綱Mediophyceae 5
二、海鏈藻目Thalassiosirales 5
(三)骨條藻科Skeletonemataceae 5
3. 小環藻屬Cyclotella Kützing and Brébisson 1838 5
4. 碟星藻屬Discostella Houk and Klee 2004 10
5. 琳達藻屬Lindavia (Schütt) DeToni and Forti 1900 12
6. 冠盤藻屬Stephanodiscus Ehrenberg 1845 13
(四)海鏈藻科Thalassiosiracea 14
7. 海鏈藻屬Thalassiosira Cleve 1873 14
脆桿藻綱Fragilariophyceae 15
三、脆桿藻目Fragilariales 15
(五)脆桿藻科 Fragilariaceae 15
8. 脆桿藻屬Fragilaria Lyngbye 1819 15
四、平板藻目Tabellariales 21
(六)平板藻科Tabellariaceae 21
9. 等片藻屬Diatoma Bory de St.-Vincent 1824 21
五、楔形藻目Licmophorales 23
(七)肘形藻科Ulnariacae 23
10. 平格藻屬Tabularia (Kützing) Williams and Round 1986 23
11. 肘形藻屬Ulnaria (Kützing) Compère 2001 24
硅藻綱Bacillariophyceae 26
六、橋彎藻目Cymbellales 26
(八)橋彎藻科Cymbellaceae 26
12. 橋彎藻屬Cymbella Agardh 1830 26
(九)異極藻科Gomphonemaceae 38
13. 優美藻屬Delicatophycus Wynne 2019 38
14. 內絲藻屬Encyonema Kützing 1834 42
15. 擬內絲藻屬Encyonopsis Krammer 1997 48
16. 異極藻屬Gomphonema Ehrenberg 1832 50
17. 盤狀藻屬Placoneis Mereschkowsky 1903 70
18. 瑞氏藻屬Reimeria Kociolek and Stoermer 1987 71
(十)彎楔藻科Rhoicospheniaceae 73
19. 彎楔藻屬Rhoicosphenia Grunow 1860 73
七、卵形藻目Cocconeidales 74
(十一)曲絲藻科Achnanthidiaceae 74
20. 曲絲藻屬Achnanthidium Kützing 1844 74
21. 卡氏藻屬Karayevia Round and Bukhtiyarova 1998 93
22. 平面藻屬Planothidium Round and Bukhtiyarova 1996 94
(十二)卵形藻科Cocconeidaceae 96
23. 卵形藻屬Cocconeis Ehrenberg 1837 96
八、胸膈藻目Mastogloiaceae 99
(十三)胸膈藻科Mastogloiaceae 99
24. 暗額藻屬Aneumastus Mann and Stickle 1990 99
九、舟形藻目Naviculales 100
(十四)雙肋藻科Amphipleuraceae 100
25. 雙肋藻屬Amphipleura Kützing 1844 100
26. 肋縫藻屬 Frustulia Rabenhorst 1853 101
(十五)等列藻科Diadesmidiaceae 101
27. 喜濕藻屬Humidophila (Lange-Bertalot and Werum) Lowe et al. 2014 101
28. 等列藻屬 Diadesmis Kützing 1844 102
29. 泥生藻屬Luticola Mann 1990 103
(十六)短紋藻科Brachysiraceae 108
30. 短紋藻屬 Brachysira Kützing 1836 108
(十七)長篦藻科Neidiaceae 109
31. 長篦藻屬 Neidium Pfitzer 1871 109
(十八)羽紋藻科Pinnularaiceae 110
32. 美壁藻屬Caloneis Cleve 1894 110
33. 羽紋藻屬Pinnularia Ehrenberg 1843 113
(十九)鞍型藻科Sellaphoraceae 115
34. 鞍型藻屬Sellaphora Mereschkowsky 1902 115
(二十)雙壁藻科Diploneidaceae 120
35. 雙壁藻屬Diploneis (Ehrenberg) Cleve 1894 120
(二十一)舟形藻科Naviculaceae 122
36. 蓋斯勒藻屬Geissleria Lange-Bertalot and Metzeltin 1996 122
37. 布紋藻屬Gyrosigma Hassall 1845 123
38. 蹄形藻屬Hippodonta Lange-Bertalot, Metzelt in and Witkowski 1996 127
39. 舟形藻屬Navicula Bory de St.-Vincent 1822 128
(二十二)輻節藻科Stauroneidaceae 142
40. 格形藻屬Craticula Grunow 1867 142
41. 類輻節藻屬Prestauroneis Bruder and Medlin 2008 143
十、Thalassiophysales 144
(二十三)Catenulaceae 144
42. 雙眉藻屬Amphora Ehrenberg and Kützing 1844 144
43. 海雙眉藻屬Halamphora (Cleve) Levkov 2009 146
十一、桿狀藻目Bacillariales 150
(二十四)桿狀藻科Bacillariaceae 150
44. 桿狀藻屬 Bacillaria Gmelin 1791 150
45. 細齒藻屬Denticula Kützing 1844 152
46. 菱形藻屬Nitzschia Hassall 1845 153
47. 盤桿藻屬Tryblionella Smith 1853 160
48. 格魯諾藻屬Grunowia Rabenhorst 1864 162
十二、棒桿藻目Rhopalodiales 165
(二十五)繭形藻科Entomoneidaceae 165
49. 繭形藻屬Entomoneis (Ehrenberg) Ehrenberg 1845 165
十三、雙菱藻目Surirellales 167
(二十六)雙菱藻科Surirellaceae 167
50. 波緣藻屬Cymatopleura Smith 1851 167
51. 雙菱藻屬Surirella Turpin 1828 171
參考文獻 180
附表I 漢江上游硅藻標本採集記錄 183
附表II 物種信息表 185

資助情況

漢江上游流域附生(底棲)硅藻的相關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生物群落環境調查(項目編號2015FY1104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項目編號317201039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項目編號31670201、31970213)和中國科學院丹江口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共同資助。

作者簡介

譚香,女,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副研究員,碩導,研究領域:河流生態學、湖泊生態學、藻類生理生態學、環境及生態健康評價。
劉妍,女,漢族,浙江大學植物學專業畢業,理學博士。現任職於哈爾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黑龍江省植物學領軍人才梯隊後備帶頭人;黑龍江省普通高校“植物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領域:藻類生物學、淡水生態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