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木偶

漢中木偶

漢中木偶是漢水流域陝西漢中市民間的一種傳統戲劇劇種,它的名字叫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中木偶
  • 地理標誌:陝西漢中
  • 非遺級別:一級
遺產文化,漢調桄桄,傳承人,

遺產文化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首都北京世紀壇接納了它。在演藝精品薈萃的世紀壇專題展木偶展演廳中,來自世界珍禽朱䴉之鄉的漢調桄桄木偶占盡了風流,獲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獎。與之輪換演出的尚有福建泉州提線木偶、晉江布袋木偶及江蘇的變臉木偶。這些兄弟省市的木偶雖各有絕活,但在群雄逐鹿之中,漢中木偶仍使首都和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及國際友人為之震撼,他們被漢調桄桄木偶的原生態、精湛的表演技藝、化石般的古老唱腔與音樂所感染。在所有的表演隊伍中,漢中隊是唯一的來自民間一支洋縣農民隊伍,此為觀眾所稱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郝建秀、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及毛主席的女兒李敏、翻譯唐聞生等觀看了漢調桄桄木偶演出,田紀雲、張萬年等同志也蒞臨演出現場。中央首長對農民藝人的木偶演出有一種特殊的興趣。中央電視台的綜合頻道、新聞頻道、科技頻道和北京電視台等多家電視媒體紛紛對此做了報導。

漢調桄桄

漢調桄桄是中國歷史文化魅力城市漢中的傳統戲劇劇種,是國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漢調桄桄有大戲、小戲之分。大戲為真人演唱,小戲則為杖頭木偶戲。其杖頭木偶小戲分布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一帶城鄉。
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戲有600年的歷史。它萌芽於元末明初,形成於明代,明代萬曆時期已非常成熟,明代末年已很流行。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在行軍作戰之中都帶有桄桄木偶戲班,他們將漢調桄桄木偶戲傳遍了漢水流域、長江南北,甚至傳到西南邊陲。該劇種為梆子戲,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詠白念唱的發音均為洋縣方言,其曲牌現存120餘首,劇目651個,臉譜100餘幅。該劇種表演形式為桄桄藝人唱念,並操縱杖頭木偶完成各種戲劇動作。
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戲很有個性。一是有明顯的原生態性。

傳承人

李天明、楊醜娃等人,唱腔正宗,表演原汁原味;二是傳統劇目豐富,板腔音樂完整;三是民眾基礎深厚,人們喜聞樂見。“吃麵要吃洋縣梆梆子,看戲要看木腦殼(即木偶)桄桄子”是洋縣老百姓的口頭禪。它對研究我國戲曲藝術、地方劇種演變規律、漢水上遊民俗、民眾文化之特質及人們的審美情趣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