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旅蒙商

漠北旅蒙商

漠北旅蒙商始於清康熙西征噶爾丹時。其時,在平定噶爾丹部叛亂戰爭中,大軍雲集,所有採運糧餉以及購辦各種軍需之事均需藉助商人,所以曾組織了一部分商人,跟隨清軍征戰,深入到漠北蒙古高原地區,販運軍糧、軍馬等軍需物資。同時,由理藩院另設一營,隨軍商人即在營中與牧民進行貿易。清軍每營派一名官員,專門負責貿易之事。隨軍商人從蒙古各部各旗收購來的物品,也大多作為軍需物資供給軍隊。征討噶爾丹清軍中的這種隨軍貿易,後來逐步擴大到清朝駐紮在蒙古地區的駐軍中,他們除了給部隊包辦糧草、販運馬匹和供給其他軍需物資、生活用品外,還和當地的蒙古王公貴族、廣大牧民開展貿易。這些進行隨軍貿易的商人,被當時的清廷命名為“皇商”。他們大多數是來自山西幫的“官商”,即“龍票商人”,也有一部分是“民商”。迨後軍事逐漸平息,清軍雖退回內地,而一些商人則仍留舊土,行商貿易,於是,在漠北的庫倫、烏里雅蘇台、科布多、恰克圖等處遂成旅蒙商商賈雲集的商業城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漠北旅蒙商
  • 始於:清康熙西征噶爾丹
  • 主要在:庫倫、恰克圖、烏里雅蘇台等
  • 人數最多:京晉兩幫。京幫以饒湯
旅蒙商在漠北經商情況,漠北的物產,張家口至庫倫的商業交通,庫倫的商會組織,庫倫的稅務及金融狀況,庫倫商務狀況,恰克圖商務狀況,

旅蒙商在漠北經商情況

漠北商業繁盛的地方,主要在庫倫、恰克圖烏里雅蘇台科布多唐努烏梁海等五處。在各蒙旗經商者不在其內。這些旅蒙商籍貫主要為京晉兩幫。京幫以饒湯、獻縣人數為最多;晉幫以汾陽、祁縣、汶水、孝義人數為最多。兩幫比較,晉幫占十分之七,京幫占十分之三。僅庫倫一地的旅蒙商即約有一萬餘人。運來貨物以磚茶、生煙、粗洋布、褡褳布、愛國布綢緞等為大宗。運回貨物為老羊皮、羊毛、羔皮、馬皮、狼皮、狐皮、蘑菇鹿茸、羚羊角等。
漠北旅蒙商
旅蒙商在烏里雅蘇台的商業活動可分為四種,一為通事業;二為居間業;三為雜貨業;四為谷蔬業。所謂通事業即指專為各旗王公、扎薩克採辦物品,包括吃穿所需,均靠從事此業者。王公需用錢款,也由此業者先予以借墊,月息三分。一年之內,還本概不取息;一年之外,則須償還息金。若遇三年,則利上加利。凡由從事此業者借出之款,每到償還期,各旗王公均以牛羊馬匹、駱駝等作價抵充。通事業者便將這些牲畜販回歸綏,以此獲得厚利。經營此項業務的主要有大盛魁和天義德兩家,均為山西人。而尤以大盛魁為最。由烏里雅蘇台至歸綏之間,大盛魁商號的牲畜成群,僅駱駝就數以萬計,牛馬羊則不計其數。成為漠北最大的旅蒙商號。居間業者是指各路販商的屯轉處。所有古城子及肅州一帶的行糧賈客,均依賴居間業者給予介紹,然後按照買賣物價,酌抽佣金,與內地的行棧性質相同。雜貨業者是指專事販運各種雜貨,即米、面、茶、煙、布匹等,並再將所獲皮毛及其他零件販往歸綏等地。谷蔬業者即指在烏里雅蘇台種地數十畝或百餘畝不等,以所產谷蔬售銷蒙人。穀食為主,菜蔬為輔,均有字號,為農商兼顧。
科布多的旅蒙商在清末曾有一定規模,到辛亥年間,因戰事頻仍,一些商人或避趨他處,或轉回漠南,當地商人已不足三百。所有貨物均由烏里雅蘇台分銷,而一切飲食則售往新疆的古城子、哈密和甘肅的肅州等處。這些商人每年來科布多均有定時,秋販瓜果,冬售肉食,並夾銷米麵等項。
唐努烏梁海是漠北的精華之地,此地森林茂盛,獸畜繁多,所出皮毛均屬佳品。如貂皮、狐皮、猞猁皮、灰鼠皮、兔皮、白狼皮等,每年產出甚多。礦產亦很豐富。此地多為山東綢商,到莫斯科等地貿易為業,獲利甚巨。這些商人均出滿洲里,經恰克圖,走西伯利亞鐵路。而返回滿洲里、恰克圖時,俄國收取關稅甚苛,不論什麼綢緞,每分得抽入境稅十盧布,所以大多商人只得繞道庫倫或烏里雅蘇台。

漠北的物產

漠北地大物博,資源豐厚。旅蒙商經營物品幾乎無所不包,主要有:
羊毛,蒙人畜羊者占最多數,所產羊毛分為抓毛、奎毛、羔羊毛等。每年所出約一千餘萬斤。分東西兩路,東路為車臣汗部屬,西路指烏里雅蘇台、唐努烏梁海、科布多等地。東路產毛粗而短,僅能織粗呢、毛氈等;西路產毛細而長,配以適量澳洲羊毛,可織細呢。東路毛一般由張家口入口,西路毛多由歸綏入口。
山羊皮,漠北各部皆產山羊皮,每年產額約二百餘萬張,每張價值約一元二三角不等。南部所產其色青,極厚;西路產色淡;東北兩部所產其色雖青卻顯暗色。
漠北旅蒙商
羔子皮,漠北各部皆有,每年所出約二百餘萬張。以西部所產為佳,花樣極好。東南北三部產量不多,毛粗花笨。猛子皮(山羊羔子皮)各部均有,亦以西路為多,每年所產約百萬張以上。
牛皮、馬皮,漠北各處皆有,每年約產五六十萬張。牛皮每張價值約四五元不等。
駱駝絨,以西南兩部最多,東北西部次之。每年所產約六百萬斤。
灰鼠皮,產地分東西兩路,西路產地為唐努烏梁海烏梁公大親王旗下達賴王旗、烏里雅蘇台、科布多等地;東路產地為頂代、黃代、東西跌令計等處,僅跌令計每年所產約二百餘萬張。
黃狐皮,也分東西兩路,西路所產最多,色黃毛細,品位最高;東路所產色淡毛粗,品位稍次。
沙狐皮,產地為東路的頂代、黃代、沙林慶等處;西路則為三音納彥大親王府各旗。東路貨佳,西路次之。每年產量與黃狐皮相等。
猞猁皮,該皮俄國產量最多,漠北產量較少,其產地東路有跌令計、頂黃代等處;西路有唐努烏梁海、科布多等地。東路所產質量最佳,但產量甚少,西路產量較多,卻質量稍次。每年可產數千張。
白狼皮,其產地與沙狐皮同,惟西路所產毛細,東路所產毛粗,其產量也與沙狐皮相同。
貂皮,以唐努烏梁海為最多,貨稍次,東路的跌令計、合納爾所產較佳,但產量極少。
旱獺皮,東西兩路所產量高,北部次之。
馬鬃,各部皆有,每張馬皮可收馬鬢半斤。
鹿茸,東路的頂黃代、跌令計、沙林慶等地所產較佳,西王府、車臣汗、三音納彥等處所產次之,而尤以唐努烏梁海所產量最富。
漠北旅蒙商
蘑菇,南部的貝土,西部的三音納彥等處皆產,每年約產四五十萬斤。
黃芪,各部皆有,惟北部車臣汗所產最佳,產量也多。
上述各類物品,每年由旅蒙商經歸綏及張家口兩處入口。經歸綏入口的數目雖多,因無可靠調查,很難知其準確數據,但從張家口稅務監督署的報告,可看出每年經張家口入口的各類物資。
漠北所產各種毛類皮張,均無買賣集合地點,也無一定行市,全由商人用以貨易貨的方法,載貨到各盟旗地方收買,然後集中在烏里雅蘇台和庫倫兩地,再行運至口內。

張家口至庫倫的商業交通

清初康熙平定蒙古、新疆、西藏等地時,首要之舉是開闢道理,發展交通。自京城起,開通前往上述地區的驛路,並且在沿途設定軍台、驛站、卡倫、哨所,構成布滿西北的交通網路。康熙三十一年,根據對噶爾丹戰役的需要,從北京到蒙古的5路驛站(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殺虎口)安設完畢。這是中央政府最先開通內蒙古地區的5條主幹道,可以通過內蒙古6盟49旗,又是喀爾喀厄魯特蒙古各部進京的必由之路。平定噶爾丹戰役開始後,清政府又開通了漠北古北路軍台及卡倫站道。漠北古北路軍台主要包括北京到庫倫和北京到科布多。這些道路是以庫倫南路和阿爾泰軍台為主幹道,從北京出發,經過張家口以北的察哈爾、內蒙古烏蘭察布,在漠北古賽爾烏蘇分道,到達喀爾喀蒙古的政治、軍事和宗教的中心——庫倫、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此後,這一道路便成為旅蒙商的商貿交通。
張家口至庫倫的商路為:
由張家口起程,經察審托羅海、坡羅台托、波羅巴爾嘎孫、察哈巴爾嘎孫、楚馬呼圖哈、巴甸、珊鐵、戈爾奔圖爾嘎、烏亦爾哈都塔、慕克爾門碩列井、察罕鄂博、匝梅音烏蘇、庫庫得列蘇奎通進、阿對克井、盞達、烏蘭呼圖克井、塔爾子井、鄂科克井、欲蒙鄂爾各些、乘爾什碩倫井、哈沙圖、沙爾石爾井。
上述各地均在直隸北邊外察哈爾境內。之後,進入東西盟境內的蘇治井、阿善呼都克、法音井、阿明烏蘇井、合不爾井、霍求井、沙洛呼圖井、札明呼都克、札明葉列斯特井、明安(滂江)、薩木鋪力克果勒、霍里太廟、博羅里治、察罕呼圖克。
然後,經土謝圖汗部的伊林達巴斯、碧留克、呼圖爾、舍林圖古里克、阿曼烏蘇、夷格爾海拉蘇台、阿爾善治井、海拉斯井、嘎順井、額爾德鄂捋井、烏得、烏得特勒山口、活波爾井、察罕圖古里井、當金切列山口、塔賴青碩列山、塔賴青呼都克、穆市倫井、烏朗、石倫山口、韓音、察嘎特呼都克、三番呼勒井、推爾格推克井、呼呼登呼都克、雲斜布呼都克、烏蘇呼都克、霍皮扎爾井、伊林伊亨呼都井、烏葉珊達井、察罕井、布危音朝魯、租哈、嘎順井、沙剌沙爾圖、哈窪爾海、瑞比圖、鄂博貝倫山口,進入車臣汗部的博羅呼濟爾、巴彥呼都克、博穆博圖、穆克圖、哈勒咱山口、吉爾特根台、車拉檯布爾台、吉爾嘎蘭圖,再經套魯台山谷地方、扎克扎呼圖克、布魯爾杭愛山、那賴哈、圖拉河,即抵買賣城(東營子)、庫倫。
此條商路又稱碩達爾軍大道,沿途水草便利,商旅絡繹不絕。漠北來京者,亦多行此道。凡有笨重貨物通常利用牛馬駱駝為運輸工具,所以赴庫倫貿易的旅蒙商均結隊而行,或車或駝,滿載貨物,每駝載兩包約四百斤,價值四千餘元。一般夏秋時,需三四十日抵達庫倫;若遇隆冬,大雪塞途,則需七八十日才能抵達庫倫。

庫倫的商會組織

旅蒙商在庫倫經商始於清康熙年間。最初僅十二家,均為晉商。無商會組織。初由十二家各推舉一商董,故稱十二甲首,在東營子建屋設號。隨著商業的繁盛,逐漸擴展到西庫倫,再及各外路。至清鹹豐年間,京幫商號始來庫倫,商務遂日漸發達。
此後,京晉兩幫商人來庫倫者日益增加,清廷駐庫倫辦事大臣便令各商組織商會。但京晉兩幫因意見分歧,相持不下,經各方調停,庫倫商會始告成立。商會分東西兩事務所。東事務所設在買賣城,以正會長司其事,西幫商人屬之;西事務所設在西庫倫,以副會長司其事,京幫商人屬之。各辦各事,兩不相謀。兩事務所之各項經費由各事務所的會員及入會各商擔任。所以在庫倫僅有商會之名。而商會應辦的各項事項及一切設備,均付缺如。

庫倫的稅務及金融狀況

旅蒙商運貨至漠北,沿途概不徵稅,只有抵達庫倫後,須繳納所設的各項貨捐。按照當地買賣估價徵收,每一百兩抽銀五兩。運往外路的貨物,也需在庫倫拆驗完稅,再行包裝後運至落貨地點,驗明單貨相符,不再完稅。
從前旅蒙商習慣以磚茶、生煙、哈達等品為市面交易的媒介,而輔之以生銀。到清光緒年間,中俄互市,俄幣輸入,蒙漢人便大量使用,使得俄幣充斥,幾乎左右市面,維持俄幣市價高至八九錢之間,致使漠北財政半入俄人掌握。清廷有鑒於此,在庫倫東營子設立大清銀行,以圖補救。

庫倫商務狀況

庫倫的商務可分為兩個區,即東營子和西庫倫。兩處相隔十餘里,其營業性質也不相同。東營子為大宗批發,西庫倫為門市零售。東營子均為西幫,則以茶莊為多,運來貨物也以磚茶、生煙、綢緞、布匹為大宗,其餘日用飲食之物及蒙古人宗教、社會需用物品,不分貴賤,凡有可用之物,幾乎網羅殆盡,甚至舶來的紙菸、牙粉、胰皂、手巾等,亦為出口貨物的附屬品。
運銷漠北的茶葉以華茶為最多,紅茶次之,綠茶則無。
年售數目如下:
紅梅茶,此茶上等年銷一千六百箱,中等七千箱,下等八千箱。一箱重量為十一兩。
末磚茶,此茶裝箱分為八十片裝和七十片裝兩種,前者年銷售一千五百箱,後者年銷售四千箱。
斤磚茶,與末磚茶同類,箱裝為六十四片,年銷售一千八百箱。
謹改澤裝紅茶,每箱裝九十分,年銷售二千八百箱。
謹改華箱二五紅茶,每箱八十分,年銷售一千箱。
譯樓崗磚茶,每箱分為四十五片、三十九片、三十六片、二十七片、二十四片裝五種。四十五片箱裝年銷售一千六百箱,三十九片箱裝年銷售一萬四千箱,三十六片箱裝年銷售一萬箱,二十七片箱裝年銷售二萬箱,二十四片箱裝年銷售七千箱。
鹹寧磚茶,有三十六片裝箱和二十七片裝箱兩種,三十六片裝箱年銷售一千六百箱,二十七片裝箱年銷售一萬五千箱。
洋樓司磚茶,分為三十六片裝箱和二十片裝箱兩種,三十六片裝箱年銷售一千二百箱,二十片裝箱年銷售八千箱。
宗家市磚茶,分為三十六片裝箱和二十片裝箱兩種,三十六片裝箱年銷售二千箱,二十片裝箱年銷售一萬四千箱。
沙坪磚茶,分為三十六片裝箱和二十七片裝箱兩種,三十六片裝箱年銷售一千四百箱,二十七片裝箱年銷售一千箱。
上述十種,前者五種稱為細茶,專售俄國,後五者稱為粗茶,均銷蒙人。茶之外,銷售較多的有山西產的曲沃、生煙,每年在一萬四千簍左右,每簍裝一百八十包,每包重一分,專售蒙人,另有布匹,以愛國布為多,洋布次之。愛國布尤以斜紋為暢銷,每年銷售約五萬匹。
旅蒙商從漠北進口的貨物,以牲畜皮毛為大宗,但均非產自庫倫,而是庫倫各商家均在外路設有分號,用以貨易貨的方法,收買各種皮毛載運到庫倫,再行輸送到張家口或歸綏售賣。其每年進口張家口的數目如前表所列。
庫倫旅蒙商鋪規極嚴,學徒十至十二歲由其父母帶到庫倫,在學習期間概無工資,四五年出師後,始行給予。雖經出師,但仍為勞工,掌柜可隨意使喚。歷年稍久,則以店員待遇,有分紅利的資格。其紅利單位為二厘,即買賣總數的千分之一。凡有分紅利一厘至五厘資格者,每隔三年可歸省一次。分紅利五厘以上者,二年歸省一次,分紅利一分者,可常居故鄉,或有要事輪流來庫倫。歸省路費則由店中支給。取得這種資格者必為可分紅利的店員。隨時往來庫倫的店員可在北京或山西本省執行商務,不必常駐庫倫。
清季在庫倫的西幫旅蒙商,其開始營業資本均不超過三千兩以上者,至民國初年已集資累萬。大的商號有興隆魁、又合全、雙舜全、林盛元、錦泉涌、錦泰亨、裕源、永裕盛、合長盛、蔚萬利等十家。京莊後起,勢力較遜,其大者有通和福、來人和、厚隆和、玉永盛、德永盛、合隆興、和協和、公同和、義隆茂等十家,幾乎與西莊抗衡。
據民國十二年統計,當時在西庫倫的旅蒙商商號有699家,其中,經營雜貨的279家,洋行7家,面莊2家,面鋪20家,麵包2家,餑餑11家,木廠76家,木鋪11家,靴鋪17家,坐客20家,斜皮2家,皮房34家,皮條10家,鞍鋪20家,油房6家,藥鋪16家,玉器2家,銀匠3家,銀樓39家,銅樓10家,鐵匠4家,匯票6家,畫鋪15家,蠟鋪2家,羅鋪2家,醋鋪5家,飯館19家,成衣25家,肉鋪18家,客棧8家,剃頭6家,染房1家,澡堂2家,洗衣1家。
以上各商號,京幫占多數,西幫甚少。因西庫倫漢蒙雜居,人煙繁盛,易於門市零售。上述商號初時資本均甚微弱,五萬以上者僅十餘家;萬元以上者有三十餘家;萬元以下千元以上者則甚多。大抵從前有資產五萬兩以上者,至民國初年已發展到資產三五十萬兩上下。
西幫大商號均在東營子方面,共有333家。且多為大宗批發,所運貨物以茶菸酒為主。以前資本均甚微薄,至民國初年已擁資累萬。西幫各商號多半於天津河南北京張家口等處設有分號。如公合全、慶和達兩家,總行在張家口,分行則在北京、上海、恰克圖及莫斯科、烏金斯克、赤塔伊爾庫茨克等地。又如璧光發一家,本行在恰克圖,分行則在庫倫、伊爾庫茨克、海參崴、烏金斯克、莫斯科等處。
京幫自運貨物,以布匹、綢緞、洋貨為大宗,其餘則向西幫商號盤運,分批零售。其分號僅在蒙屬各盟旗地方。
旅蒙商在漠北經商最大缺點即互相掣肘,在庫倫各商家彼此均無聯絡,買賣貨物,也無一定行市,各家貨價的高下,均不相同,不論何種貨物,一旦缺乏,則價格陡漲,甚至高於平常十倍左右。而且貪心太重,一見有利可圖,不問其為國貨、洋貨,均轉輸代售。

恰克圖商務狀況

雍正五年根據中俄兩國簽訂的《恰克圖界約》,確定中俄兩國商人在恰克圖進行邊境貿易。此後,恰克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這一市場的開闢,對漠北牧區市場來說,不僅開闢了一個貿易視窗,而且起到了調節、活躍漠北市場的作用,促進了漠北牧區市場的發展。
庫倫至恰克圖的商業交通為:出庫倫,經依庫、布爾格樂、博羅諾爾、呼齊、他沙爾、伯特格、勒莫格特依、庫勒特那爾蘇、噶薩那、努克圖、庫格諾爾,抵恰克圖。
嘉慶年間,恰克圖有商鋪六十餘家。且多為晉商,18世紀末,該城商鋪已達一百餘家,其中較大的商家有三十七家。到民國初年才有京幫在此經營,但為數甚少。所以其商會組織全由山西人把持。在恰克圖設有商業學校一所,召集各商家青年子弟入學肆業,以灌輸商業知識,啟發其愛國思想為宗旨。
恰克圖的商務與庫倫完全不同。庫倫居漠北中心,交易十分頻繁,對蒙人的交易占十之七八,對俄貿易僅占十之二三。恰克圖是中俄接壤地區,彼此貿易以俄人為多,蒙人為少數,所以對蒙貿易僅占十之二三,對俄貿易則占十之七八。
據民國七年及民國八年上半年統計,在恰克圖行銷的各種貨物如下表:
據民國五年調查,在恰克圖經商的旅蒙商只有80餘家,而到民國十二年已發展到185家,其中雜貨行94家,蒙貨行17家,茶貨行5家,雜貨莊1家,蒙貨莊1家,茶貨莊5家,匯兌莊3家,綢緞莊4家,面醋行1家,參茸莊1家,絲水莊1家,面行2家,藥材行1家,客棧1家,陳醋蠟行1家,木鋪6家,皮房6家,銀爐2家,靴鋪7家,長靴鋪1家,點心鋪2家,鞍子鋪2家,肉鋪3家,飯館4家,澡堂1家,磨房2家,膠房1家,畫鋪4家,鐵爐2家,果鋪1家,理髮2家,豆腐房1家,成衣鋪10家。
在恰克圖每年產灰鼠皮萬餘張,每張值銀二錢四五分;鹿茸年產30餘付,八叉或六叉者,計重五六斤,每斤價銀十五六兩;黃狐皮年產百餘張,每張值銀四兩;蘑菇年產萬餘斤,每斤價四五錢。
旅蒙商在漠北前後經營200餘年,直至蒙古獨立始逐漸退出漠北。
綜上所述,我們可看出旅蒙商在漠北地區的商務活動,經200餘年的發展,不僅已有相對嚴密的商會組織,並且在漠北各地已成相當規模,其所經營的物品涵蓋了漠北社會的方方面面。從民國年間張家口稅務監督署的報告可知,僅由漠北經張家口運往內地的羊毛、山羊皮、牛皮、馬皮為漠北年產一半以上;羔子皮、駝絨、灰鼠皮為漠北年產的近一半。雖然他們利用草原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採取不等價交換的手段,對牧民進行高利盤剝,並利用冬春牲畜瘦弱,牧區青黃不接,向牧民高價賒銷生活必需品,以低價預購牛羊和畜產品,以購小還大、購大帶小等放賬計息手段,牟取高額利潤,造成對漠北資源的超額掠奪,使得漠北資金的大量外流,嚴重製約了漠北畜牧業經濟的正常發展,但不可否認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以單一粗放畜牧業自然經濟為基礎的漠北社會來說,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的中原內地出產的糧食、布帛、煙茶和手工業產品等無疑是其十分迫切需要的。旅蒙商送上門來的與內地互通有無的交換貿易,有利於促進畜牧業自然經濟擴大再生產的發展,對溝通漠北與內地的物資交流和經濟往來,帶動當地手工業、交通運輸業和飲食服務業以及城市建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