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

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

《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上片讚賞鄭汝諧胸懷天下,氣概英武,才略不凡;下片賦寫作者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抒發了收復失地的愛國激情。全詞多用典籍和前人語彙成句,體現了辛棄疾以文為詞的特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
  • 作品別名: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被召、滿江紅·送鄭舜舉郎中赴召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辛棄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
湖海平生,算不負、蒼髯如戟。聞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長策。此老自當兵十萬,長安正在天西北。便鳳凰、飛詔下天來,催歸急
車馬路,兒童泣。風雨暗,旌旗濕。看野梅官柳,東風訊息。莫向蔗庵追語笑,只今松竹無顏色。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滿江紅:詞牌名,有仄韻、平韻兩體。此詞仄韻,為正體,雙調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
⑵信守:信州太守。鄭舜舉:即鄭汝諧,辛棄疾的朋友,字舜舉,號東谷居士,浙江青田人。主抗金,稼軒稱他“胸中兵百萬”。曾為大理寺少卿,持公論釋陳亮,歷官吏部侍郎。《青田縣誌》:“鄭汝諧字舜舉,紹興丁丑進士。”赴召:應朝廷徵召。
⑶湖海:指不戀故土,志在四方的人。《三國志·陳登傳》載:許汜謂劉備:“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
⑷蒼髯(rán)如戟:鬍鬚堅硬如戟,形容男人相貌威武,有丈夫氣概。《南史·褚彥回傳》載:公主謂曰:“君須髯如戟,何無丈夫意。”
⑸聞道:聽說。
⑹著意:專注,用心。
⑺長策:好計謀,良策。
⑻“此老”二句:《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注引《名臣傳》:仲淹領延安,閱兵選將,日夕訓練。.....夏人聞之,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范指范雍,小范指范仲淹。長安,代指北宋故都汴梁。
⑼“便鳳凰”二句:皇帝詔書出自中書省,中書省苑中,有鳳凰池,故唐宋詩詞中常以鳳池代中書省,以鳳凰詔指代皇帝詔書。鳳凰,傳說中的神鳥,百鳥之王。這裡比喻奉詔的使者。
⑽野梅官柳:語出杜甫西郊》:“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
⑾蔗庵:鄭舜舉在信州的宅名。
⑿杯中物:指酒。陶潛責子》詩:“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白話譯文

四海為家,胸懷天下,才稱得上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才不白白長了滿腮的鬍鬚。聽說當今聖上很注意聽取安邦治國的策略。您如范仲淹一樣有安邦治國之才能,一定能為收復北方失地、統一神州做出貢獻。會有鳳凰池飛下詔書調您入京為官。
當您離開信州時,百姓灑淚相送,連老天都悲傷得下起雨來,打濕了儀仗旗幟。野梅飄香,新柳發芽,時令已在冬末,春天即將來臨。故居蔗庵人離去,笑語聲停歇了,連松竹也失去了昔日美好的光彩。人間能緩解離愁的東西,只有杯中物啊。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冬,當時辛棄疾罷官閒居上饒帶湖,他的友人江西轉運使鄭汝諧(舜舉)自信州受召入京。《宋會輯要稿職官》:“(淳熙)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吏刑部言令大理寺結絕公案批報,以革留滯之弊,以考功員外郎鄭汝諧申請……從之。”據此可知鄭汝諧被召至臨安之後即改官吏部員外郎。此詞為辛棄疾送鄭汝諧入京時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送行詞。古來臨別送行的贈詞,或情深意長,或纏綿悱惻,但這首詞除歷敘友人間的真摯情感外,還飽含著對友人的熱切期待。
上片讚賞友人胸懷天下,氣概英武,雄才大略。首句寫鄭舜舉的遠大抱負和豪情風貌,雖是通常贊語,也刻畫出了友人情貌。接下來說,皇上有意於治國良策,此次鄭舜舉被召入京,必可有所作為。“此老”二句說友人有雄才大略,可當雄兵十萬,被金兵占領的廣大北方領土就等他去收復了。這既是誇讚,也是表達自己對友人的期待。收拍點題,從鳳凰飛詔,歸結到友人被召晉京,賀其升遷,含有激勵友人乘機奮進、實現衛國壯志之意。
下片賦寫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開始四句描寫鄭舜舉即將離任時的天氣狀況和百姓泣送的情形,既渲染臨彆氣氛,又暗寫鄭舜舉之勤政愛民。此極言其政績卓著,深得民心。“看野梅”二句宕開一筆,以自然為象徵,說這一去,春回大地,梅柳新發,預示著友人此去將春風得意,喜訊頻傳。“莫向”以下,折回自身,折回送別,懸想人去宅空情景,非惟笑語難追,松竹且為之失色,一片淒黯空寂。此為加一倍寫法。最後兩句勸友人一心向前,不要回味昔日蔗庵相聚時的歡愉,就接著杯中酒,一澆離別愁吧。結尾以自我問答放筆直抒,謂此後唯以杯酒排遣離愁。
此詞通篇體現出友情的執著濃重。與辛棄疾詞中許多贈別作品一樣,這首詞依然帶有他一貫希望北圖中原,重整河山的強烈情感。

名家點評

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原副主席謝俊華《辛棄疾全詞詳註》:這首送別詞,刻畫了鄭舜舉的形象、性格,讚譽了他在信州的政績和威望,抒發了亟盼收復北方失地的愛國激情。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辛棄疾像辛棄疾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