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觀錢塘潮

滿江紅·觀錢塘潮

《滿江紅·觀錢塘潮》是明末清初詩人秋岳的詩。詞一開端,作者便描繪出一幅浪卷雪堆的雄偉奇景。接著“誰盪激”,詞人以詰問的語氣,將矛頭直接指向殺害伍子胥的吳王夫差。下片開頭四句是對漲潮聲勢的誇張描寫。結末二句“是英雄,未死報仇心,秋時節”是以情結景,也是對上片“誰盪激,靈胥一怒”的呼應。全詞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作者所陶醉的是一個在感覺上非常具體,在心理上又模糊抽象的感情,透示了作者難以言說的意趣,抒發了激盪壯烈的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滿江紅·觀錢塘潮
  •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 作者:秋岳
  • 作品題材:詞
原文,原文賞析,作者,

原文

浪涌蓬萊,高飛撼、宋家宮闕。誰盪激,靈胥( xū )一怒,惹冠( guān )沖發。點點征帆都卸了,海門急鼓聲初發。似萬群風馬驟銀鞍,爭超越。
江妃笑,堆成雪;鮫( jiāo )人舞,圓如月。正危樓湍( tuān )轉,晚來愁絕。城上吳山遮不住,亂濤穿到嚴灘歇。是英雄未死報仇心,秋時節。

原文賞析

這是一首別具特色的描寫錢塘江海潮的詞作,海潮是由於月亮、太陽對地球各處引力不同所造成的海水周期漲落現象,杭州南面的錢塘江品,因呈現喇叭狀,海潮湧入時受地形約束,所以最為壯觀,以每年農曆八月十八的潮最大,高度可達七尺,蔚為壯觀。歷來描寫錢江潮的詩詞,從漢枚乘的《七發》到清吳梅村的《沁園春·海潮》,無不形象地描繪出海潮的洶湧和瑰麗壯觀的景象。這首詞卻一反傳統的寫法,以傳說中錢塘潮為伍子胥的怒發為線索,運用比擬、誇張、鋪排、設問、比喻一系列的修辭手法,形象描繪出錢塘潮的宏偉氣勢。
據《水經注·浙江水》引《吳越春秋》記載塘潮說:“昔子胥死於吳而浮屍於江,吳人憐之,立祠於江上,名曰胥山。”又引《吳錄》說“潮水之前揚波者伍子胥。”全詞就是從這個民間傳說立意,借潮神“未死報仇心”發怒而激盪大潮,引發詞人內心“晚來愁絕”的。詞一開端,作者便描繪出一幅浪卷雪堆的雄偉奇景。它突怒橫奔,震撼著周遭高大的建築群。由於南宋曾偏處臨安,即今杭州市,所以詞寫“高飛撼,宋家宮闕”。接著“誰盪激”,詞人以詰問的語氣,將矛頭直接指向殺害伍子胥的吳王夫差。吳王夫差殺了子胥,盛其屍於鴟夷之橐,投入江中。子胥死後“隨流波,依潮往來,盪激崩岸”(《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因此,“靈胥一怒,惹冠沖發”這是波起濤涌、震撼杭城的起因,是本詞的意脈,對海潮的聲勢作了進一步的鋪排。枚乘《七發》描繪觀潮說:“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沌沌渾渾,狀如奔馬;混混沌沌,聲如雷鼓。”作者化用其意,傳神而又誇張地描畫出海潮的聲音、顏色和氣勢,有如蒙塵明珠,一經拂拭,則光彩十倍。
下片開頭四句:“江妃笑,堆成雪。鮫人舞,圓如月。”是對漲潮聲勢的誇張描寫。仙女歡笑,鮫人起舞,仿佛的在舉行水上慶典,為潮神喝彩助威。江妃、鮫人系兩個典故。據《列仙傳》載,江妃二女,游於江漢之濱,遇鄭交甫,解佩珠相贈,鄭行數十步,二女不見,珠亦不見。《博物志》載,鮫人居於南海水中,其眼可泣珠。這四句其實是詞面對潮水擊岸,捲起千朵浪花,似堆白雪,如濺明珠的壯麗景觀所引起的豐富想像。“正危樓湍轉”四句寫退潮時的情景。“湍轉”言奔騰的狂潮退了下去;嚴灘,指錢塘江下游富春江畔東漢嚴子陵垂釣的地方。退潮的勢頭,連蜿蜒起伏的吳山也擋不住,一直退到嚴灘才停了下來,結末二句“是英雄,未死報仇心,秋時節”是以情結景,也是對上片“誰盪激,靈胥一怒”的呼應。
在這首詞中,作者筆下的錢塘潮是人格化的。“是英雄,未死報仇心”與“誰盪激,靈胥一怒”前後呼應,將伍子胥憤怒的性格特徵賦於自然景觀,作者用“怒”寫起潮,以“笑”狀漲潮,用“愁”繪退潮,更賦於潮水以人的性格。這裡既有對自然景觀的驚嘆,又有對古人堅強不屈精神的讚頌。全詞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作者所陶醉的是一個在感覺上非常具體,在心理上又模糊抽象的感情,透示了作者難以言說的意趣,抒發了激盪壯烈的情懷。

作者

明末清初著名藏書研究學者、藏書家、詩人。字秋岳,一字潔躬,亦作鑒躬,號倦圃、鉏菜翁,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明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官御史。嘗劾輔臣謝升,又熊開元周延儒遭廷杖,溶疏白其冤。清順治元年(1644)清兵入北京後仕清,初授原官,起用河南道御史,任順天學政督學順天,為清王朝獻策,疏陳定官制,定屯田、鹽法、錢法規制,禁兵丁將馬踐食田禾,巡緝土賊,平糶以裕倉儲,設兵循徼等事,使無劫掠。其疏陳皆被採納實施。又就有關科舉、薦舉隱逸、訪旌殉節者等問題向朝廷獻策。三年二月充會試監考官,三月遷太僕寺少卿。不久,因在學政任上所舉貢生中有明代受世襲職和中武舉者一事被發現,降兩級調用。接著又因選拔貢生超額被革職回籍。十一年官復原職,遷左通政。次年三月擢左副都御史,旋擢戶部右侍郎,左遷廣東右布政使。十三年以舉動輕浮,降一級改任山西陽和道。遭喪歸里。服除,補山西按察副使,備兵大同。康熙三年(1664)裁缺歸里。十三年三藩之亂發生後,閣臣以邊才薦,隨征福建。丁憂不復出。康熙十七年詔舉博學鴻詞,大學士李霨、杜玄德、馮溥合疏薦曹溶,未試,以疾辭。十九年,學士徐元文薦曹溶佐修《明史》,亦不赴。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