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影視

中國影視的發展,網路影視的發展,滎陽影視業,滎陽影視 中國電影事業:

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滎陽影視
  • 類型:完全公益性的網路影院
  • 地址:在索河路跟成皋路西路南
  • 意義:教育片、抗戰片都在滎陽電影院看
中國影視的發展,中國電影著名導演,網路影視的發展,滎陽影視業,滎陽影視,

中國影視的發展

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恆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左翼電影運動 (1931~1937)
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抗日戰爭爆發,電影界的有識之士深感時代需要反映現實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請黃子布(夏衍)、鄭君平(鄭伯奇)、錢謙吾(阿英)擔任編劇顧問,與鄭正秋、洪深等一起組成編劇委員會。1933年3月中國共產黨的電影小組成立,由夏衍任組長,成員有錢杏邨、司徒慧敏、王塵無和石凌鶴。電影小組的成立推動了明星、藝華、聯華等影片公司的電影創作,也影響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電影創作。當年生產了《狂流》、《都會的早晨》、《春蠶》、《姊妹花》、《民族生存》、《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優秀影片,左翼電影運動取得輝煌成就。國民黨統治當局在開展對中國革命根據地第五次軍事“圍剿”的同時,加強了對革命文化的“圍剿”。針對這種更為尖銳、複雜的形勢,左翼電影工作者進行更加隱蔽的鬥爭,創作出《漁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響的片目 ,與此同時 ,左翼電影工作者還開闢了新的製片陣地——電通影片公司,拍攝了《桃李劫》、《風雲兒女》等優秀影片。這個時期還創作一批優秀電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歌》,《桃李劫》里的《畢業歌》和《風雲兒女》里的《義勇軍進行曲》等,隨著影片的放映,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運動將全國人民愛國運動推向一個新高潮,上海電影界為適應新的形勢,建立起電影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繼“國防文學”口號提出後,1936年2月,“國防電影”作為電影創作口號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電影公司拍攝出一批不同題材樣式和內容的國防電影,有《生死同心》、《壓歲錢》、《十字街頭》、《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記》、《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等影片。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 (1937~1945)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製片廠在政治部三廳領導下,由陽翰笙擔任編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迅速投入抗戰電影的攝製及其他工作。先後在武漢、重慶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塞上風雲》、《還我故鄉》、《警魂歌》等表現軍民英勇抗戰的影片,以及《民族萬歲》等新聞紀錄片。國民黨直接領導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和1935年成立於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也拍攝了宣傳抗日的故事片和新聞紀錄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為止,成立了南洋、大觀等50多家拍攝粵語片的電影公司。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愛國電影工作者拍攝了抗戰題材的影片。
從1937年11月中國軍隊撤離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軍隊進入上海租界為止,上海被稱為“孤島”時期。這一時期,1938年有新華、藝華、國華等私營電影公司拍攝影片。隨著新華攝製的影片《木蘭從軍》上映後的賣座,形成了古裝片拍攝浪潮。1941年,時裝片取代古裝片,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10幾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時裝片有60部。萬籟鳴、萬古蟾(見萬氏兄弟)繪製完成的卡通片《鐵扇公主》是中國第一部較長的卡通片。
在日本占領區,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21日在長春成立“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後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於上海成立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將新華等幾家影片公司合併,成立中華聯合製片有限公司(簡稱中聯)。1943年5月12日將以上電影機構合併 ,成立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中聯和華影在4年中拍攝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揚所謂“中日親善”、“共存共榮”的《春江遺恨》等影片,為迷惑中國觀眾,也拍攝了不少以戀愛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據地 ,1938年,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由延安電影團袁牧之擔任編導,吳印鹹、徐肖冰、吳本立擔任攝影 ,用僅有的兩部攝影機拍攝長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2年又完成長紀錄片《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以及一些反映當時延安重大社會政治生活的新聞片。還建立一個放映隊,在陝甘寧邊區、晉綏邊區前線一帶放映電影。新四軍淮北根據地於1942年購得16毫米攝影機 ,拍攝了有關新四軍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長紀錄片《新四軍的部隊生活》。
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 (1945~1949)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宣傳部和國防部分別接管了上海、北平、長春、南京等地的電影產業。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一部分革命和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進入由中央電影攝影場改組的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各廠,利用國民黨的電影基地,拍攝進步影片;另一部分參加進步電影的基本陣地崑崙影業公司,對文華、國泰、大同等民營影片公司也採取團結、支持、爭取和協作的方針,使之拍出進步影片。這樣,在1946~1949年間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松花江上》、《夜店》、《還鄉日記》、《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優秀影片。這一時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電影公司,拍攝了約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謀殺、間諜、偵探、心理變態或描寫所謂家庭愛情糾葛等。
在解放區,1946年成立延安電影製片廠 。1947年以該厂部分人員為基礎,組成西北電影工學隊前往東北。1946年10月在晉察冀軍區成立華北電影隊。1946年長春解放後,中共中央東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滿映”。1946年10月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17輯大型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以及木偶片《皇帝夢》、科教片《預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卡通片《瓮中捉鱉》、翻譯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東影遷回長春,1955年改為長春電影製片廠。北平、上海解放後,在北平、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領導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國民黨製片機構,分別成立北平電影製片廠(後改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製片廠。1949年4月,成立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擔負領導全國電影工作的任務。
新中國電影事業 (1949年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併入上海電影製片廠。這樣,故事片的生產完全由長春、北京、上海3家國營廠承擔。為了培養人才,上海、北京先後成立電影學校,北京的電影學校後成為中國唯一的高等電影專業學府——北京電影學院。與此同時,成立了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籌建了保定電影膠片廠,南京、哈爾濱、上海都建立了電影機械廠,以及八一電影機械廠和北京電影洗印廠等電影工業企業。新中國電影從1949年製作第一部以工人階級作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橋》開始,在很短的時間,拍攝了《白毛女》、《鋼鐵戰士》、《上饒集中營》、《新兒女英雄傳》、《翠崗紅旗》、《我這一輩子》、《腐蝕》等優秀故事片 ,以及新聞紀錄片《百萬雄師過大江》、《紅旗漫捲西風》等。但是,由於在電影創作指導思想方面過分強調電影的政治宣傳作用,造成題材單一的傾向。對《武訓傳》等影片的批判,挫傷了部分創作人員的積極性,導致了創作拘謹、產量下降。1953年,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有關領導提出改進領導方法,鼓勵藝術家發揮各自長處,從各方面反映革命的歷史和現實。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方針,電影局從指導思想、領導、體制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取得積極成果,故事片生產由1951年年產10多部逐漸增加到1957年年產40多部,1957年文化部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一次優秀影片評獎 ,獎勵了1949~1955年攝製的《南征北戰》、《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雞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時珍》、《神筆》(美術片)、《淡水養魚》(科教片)等69部優秀影片。1957年,隨著反右派鬥爭的擴大化,對一些影片和藝術家也進行了錯誤的批判。1958年又拍攝了許多報導性宣傳大躍進中某些虛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擾了電影的創作。不久,中央逐步糾正了大躍進中“左”的錯誤,周恩來對電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質量的要求,促使中國電影事業在1959年形成一個繁榮時期,拍攝了《林則徐》、《聶耳》、《萬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鋪子》、《老兵新傳》、《五朵金花》等題材風格多樣、在思想與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統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傾運動中,電影界又批判所謂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加之三年自然災害,膠片、器材等嚴重短缺,電影生產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重申堅決貫徹雙百方針,糾正了違背藝術規律,對文藝創作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干預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條例。使60年代初期的電影走入正軌,到1965年,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二個電影創作高潮,生產了《甲午風雲》、《革命家庭》、《紅旗譜》、《舞台姐妹》、《小兵張嘎》、《英雄兒女》、《農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楊門女將》等優秀影片,以及優秀美術片《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等。與此同時,電影放映單位從1949年的400多個發展到1965年的20363個 。到1965年為止,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共發行1213部長短影片。中國自己的電影工業也已具備相當規模 ,可以生產洗印、錄音、攝影、放映機等各種設備、器材,並基本達到自給。但在1966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電影界百花凋零,萬馬齊喑。
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 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其主要特點 :①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③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導、專題報導;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製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 。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鑑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2008年中國電影發展狀況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收入總計超過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億元、《赤壁》1.936億元、《長江7號》1.497億元。研究制訂了《廣播影視服務貿易中長期發展規劃》,積極協調商務部,對36家重點企業和39個重點項目從信用保險、資金獎勵等方面予以支持。繼續牽頭組織國內影視機構聯合參加坎城國際影視節展,重點加強海外行銷和宣傳推廣力度。2008年各影視機構僅通過參加國際影視節展,出口額已經達到近千萬美元。
對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斷加深。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參加116個國際電影節,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個國際電影節上獲得68個獎項。在日本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的“2008東京中國電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會見了中國代表團並全程觀看了中國影片《赤壁》。主辦了中國-東協廣播電視高峰論壇,發表了推動中國與東協廣播電視領域更深入廣泛合作的《北京聲明》。加強與開發中國家的交流合作,培訓了80多個開發中國家的300多名廣播影視從業人員。抓住奧運契機,加強了與境外主流媒體的交流合作。

中國電影著名導演

■第一代導演:他們是中國民族電影的拓荒者,他們主要活動在二十八十年代,他們的成就有人主要表現為無聲默片,代表人物如: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
■第二代導演: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輩,他們主要活動在三四十年代的有聲電影時代,他們善於表現表現較為深刻的社會問題,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深思,創造了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新成就。代表人物如: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等
■第三代導演:他們與第二代導演是師生關係,他們主要成就應該在五六十年代,代表了新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他們的電影有著極強的政治性,表現對新中國的態度,代表人物如: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等
■第四代導演:他們大多數畢業於文革之前的北京電影學院,但是他們的電影生涯是從文革之後開始的,他們是正宗的科班出身,他們的電影有極強的政治型和散文詩化的特點。代表人物如: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滕文驥等
■第五代導演:他們是1982年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的本科生。他們的電影事業沒有受到文革的影響,但是經歷過文革對他們的電影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他們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來表達自己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對國家、民族的命運進行探索。代表人物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等
■第六代導演:一般指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中後期,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進入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高等院校,接受過正規影視教育的青年導演,其中還有一部分熱愛電影的自由職業者。代表導演包括張元、王小帥、婁燁、路學長、管虎、賈樟柯、王一持、李欣、寧浩等。
註:關於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是一項從電影史學衍生到社會中的運動,當下許多導演反對這種分代,尤其是第五代以及其後的導演們對此更是十分反感。

網路影視的發展

計算機科技與網路發展,使電影的傳統傳播模式受到挑戰。雖然在影院裡有著大螢幕、效果良好的音響設備,能夠使觀眾的聽覺、視覺等受到強烈的感官刺激,但是人們親臨影院正襟危坐與現在人們崇尚自由、個性的心理不一致,所以我們走進電影院的次數越來越少。網路環境下的電影傳播具有這樣的特點:網路的海量存儲和迅速傳輸為電影的網路傳播提供保證,電影觀眾的主動性和個性在網路觀影過程中得到張揚。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與播放模式為電影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契機。
計算機科技與網路的發展,使信息成為炙手可熱的資源。現在是信息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信息爆炸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網路所傳遞的信息無疑促進了傳播科技的發展,網路與傳播聯繫在了一起。
傳統傳播模式下的電影,以高投入高產出作為戰略原則,表現之一就是影院高額的票價。這使得多數人對新上映的片子望而生畏。雖然在影院裡有著大螢幕、效果良好的音箱,能夠使觀眾的聽覺、視覺等受到強烈的感官刺激,獲得一定的精神滿足,但是人們必須親臨影院且需正襟危坐,這與現在人們崇尚自由、個性的心理不一致,所以我們走進電影院的次數越來越少。不是因為電影不好看,而是傳統的傳播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部分觀眾的要求。
從巨觀上看,網路的傳播方式使得全世界的電影獲得了一個平等展示的機會。品牌效應在網路環境下不再獨霸天下,無論什麼類型、什麼內容、什麼公司的電影都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網路大大提高了多樣性。電影業有望建立起一個紛繁複雜的系統,以取代好萊塢獨霸天下的格局。
隨著計算機及網路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網路傳播模式,使電影發行不再依賴於傳統的影院和錄像帶。這種電影傳播新模式對傳統電影傳播方式的補充、改進,呈現出新的特徵:
第一,網路的海量存儲和迅速傳輸為電影的網路傳播提供保證。
海量的存儲能力正是電影網路傳播得以實現的最重要原因。它使得網際網路上的影片品種豐富、類型眾多,得以滿足不同觀眾的不同欣賞口味。各種類型應有盡有,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一些所謂另類電影或非主流電影,因為新的傳播方式而得到了新的發展空間。傳統傳播模式下,這些內容另類、形式先鋒的電影,並不能得到大部分觀眾的歡迎,在影院播放會受到冷落。但是現在不同了,網路的廣泛性,使這些電影受到口味獨特、特立獨行的觀眾的追捧,獲得另類人士的認可。
在傳輸方面,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6G左右的容量可以壓縮到500兆,這種大幅度的壓縮為迅速傳輸提供了可能,網路只要達到250kb流量,傳輸的影像就基本上可以達到人們對畫面的要求。另外,網路的海量電影資源全天候24小時線上,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欣賞電影。
總之,存儲與傳輸為網路觀影提供基礎條件,使之成為一種可行的方式,並得到人們的認可,更加顯示出自由方便的強大特徵。它不會有數量、種類、時間的限制,人們可以足不出戶感受與客觀世界截然不同的夢幻仙境。因此,這種觀影方式得到眾多網民的喜愛,很難想像,上網一族不在網路上看電影。
第二,電影觀眾的各方面產生重大轉變。
首先,觀眾的主動性得到展示。在網路上看電影的最大不同就是一改以往的被動觀看地位。觀眾成為放映者,可以自由選擇影片,根據自己時間或心情的不同,選擇自己喜愛的影片觀賞,享受電影所帶來的全新視聽感受,置身於平時根本無法接觸的、使自己夢想成真的電影世界。可以說,新的傳播渠道引發了觀眾前所未有的主動性。
其次,觀眾的個性得到張揚。只有當網路興起時,個性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觀看電影方式全憑自己喜好,想播就播,想停就停,不喜歡就快進,喜歡就反覆回放,電腦和影片在我們掌握之中,任由我們隨意擺布。這樣的擺布絲毫不用考慮他人的感受,必要的暫停、回放或相關資料的蒐集給我們思考留下空間也可以更好地思考和理解電影內容。個性的張揚使網民更理解電影、更熱愛電影,也許我們沉溺於網路而不願走進影院觀看電影,但深藏於我們內心的強烈控制欲和占有欲得到張揚。
總而言之,網路賦予了觀眾更多的選擇餘地、更大的私人空間,觀眾的主動性和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客群變得更加自我,自我意識愈發覺醒。迅速、豐富的網路空間給他們提供了成為這樣的電影客群的機會,網路的播放形式實現了觀眾與電影的相互尊重。
第三,電影相關信息及評論的大幅度增加。
首先,電影發行之前的影片介紹等信息發布方式獲得大大改變。在網路出現之前的傳統傳播方式中,影片資源由影院控制,影片的信息則由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控制。這種信息傳播方式,即由電影公司的海報到媒體的報導再到客群,客群處於最後一環,只能被動地接受。網路的出現,打破以往影院與媒體對信息的壟斷局面。這樣一來,傳統的媒體和電影公司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它們已經不能在電影信息流動中維持壟斷地位,影院不是播放電影的惟一場所,傳統媒體也不是影評的領袖。網路使得信息在廣大的觀眾中間可以大範圍地快速流動,傳統的靜態的、被動的承受者變成了無限主動、自由的選擇者。觀眾在網路上可以很容易地獲得影片的相關資料,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沒有什麼不可能,網路成為觀眾的新大陸。任何一家電影網站都有豐富、便捷的電影資訊,只要登錄網站,就可以輕鬆找到關於任何影片、任何導演或演員的資料,掀起了新的追星熱潮。
其次,網路上的電影的評論也無限豐富。網路將觀眾編織在一起,觀眾以匿名的身份出現,互相交流觀影心得,不再僅僅是信息接受者。觀看影片數量的增加,使他們快速地成長;與志同道合者討論交流,逐漸地形成自己的觀點,確認自我的主張。討論的內容與形式不拘,討論的具體的題材、形式與觀點可以無限擴大。討論的對象不受限制,可以是剛剛上映的片子,也可以是自己喜歡的老電影;形式上,語言可以嚴肅樸實,也可以輕鬆調皮;篇幅上,可以長篇大論,也可以言簡意賅。電影資源和電影信息的共享使人們掌握了無限的主動權,也使人們無限的依賴網路,影院和電影發行商想把觀眾拉回電影院的企圖變得不切實際。
總之,網路克服了時間、地域、生活等所有限制,在電影上映之前,大家可以得到充足的信息,以便做出觀看與否的選擇,觀看之後,觀眾也可以自由快捷地交流,大家的評論與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電影內容,為生活增添無窮的樂趣。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統一的,具有兩面性,網路一方面帶來無限自由,但另一方面也給電影帶來新的挑戰。網路播放電影的自由、開放、互動特徵,雖然給觀眾帶來全新的體驗和更多的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但不可避免這也給電影的發展帶來不少的隱患。例如,“奧斯卡電影藝術科學董事會曾宣布,任何影片若不是通過戲院公開首映,將不具備角逐奧斯卡獎的資格,這項新規定還特別點名不得透過網路首映。美國電影藝術科學學院兩天后也發布一項規則:任何在網際網路上首映的影片都不能參與奧斯卡金像獎的角逐。”[1]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的播放模式還處在正統的地位。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家看電影,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自然是價格,一部剛剛上映的大片在電影院公映的價格自然不菲;其次是方便、自由,網路的普及與快速發展,電影院對人們的吸引力急劇下降。雖然,網上傳輸的電影效果與原版有一定差距,但是網路技術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誰也不能預料將來的網路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樣的矛盾時有發生,對觀眾與影片發行商無疑都是一種不好的影響。
另外,“據電子商務開發公司Viant估計,電影業的網路盜版現象正在迅速升級,從去年每天15萬部的非法下載量已經猛升至如今的每天30萬到50萬部。”[2]從中不難看出,電影通過網路的形式進行傳播也對電影的著作權提出了新的挑戰。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目前的網路電影在相關法規制度上,還很不成熟。前一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網路影視侵權,引發眾多視頻網站與影視公司的多方洽談,試圖找到解決的途徑,但也不了了之,網路影視侵權訴訟案還是屢有發生。網路給我們帶來無限自由的同時,損害了部分電影製作者與發行商的利益,因為只要有破譯電影檔案的軟體,我們可以無限制地在網路下載自己所喜愛的影片,一部新影片完全可以以壓縮檔案的格式在網上獲得,電腦科技
的發展使得新的檔案壓縮格式更加簡易。而這些影片中大多數是未經電影發行商同意的,發行商的收益無法得到保證,因為大部分的電影收入來源於影片公映之後的銷售。網路出現後,電影商們多年來延續的盈利模式受到巨大挑戰。前期的巨大資金投入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無疑會打擊電影製作者的創作熱情另外,網路使觀眾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但是同時會削弱藝術懸念對於觀眾的吸引力。觀眾可以對電影快進、反覆觀看等隨心所欲地加以選擇,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的緊張和期待等心理釋放變得越來越微弱。網路的評論也會對人們觀影產生影響,前不久曾出現過這樣一則新聞,電影《關雲長》的發行商懸賞10萬元,來尋找對該電影的網路惡評。因為這些惡評必然會影響影院的上座率,進而影響片商的經濟利益,雖然評論界對這一做法褒貶不一,但其中暴露出網路對電影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們說沒有約束的無限自由會帶來無限的問題。電影如果想在網路傳播模式下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就必須解決這樣一些問題。
面對著種種問題,電影公司已經做出了回應。全方位的宣傳,傳統播放模式與網路播放模式結合等措施已經出現。
好萊塢的派拉蒙、迪斯尼和香港的美亞電影等公司為了搶占市場,紛紛先後成立收費性電影網站,旨在通過網路提供自己公司發行過的影片。媒體、影院、電影發行商開始想方設法尋找新的立足之地。影院的檔期縮短了,資源和信息的爆炸導致客群很少能維持長久的興趣在一部電影身上。雖然傳統媒體已經不再占有信息資源的絕對優勢,但影院和媒體達成了新的默契,每當新片上映,傳統的媒體與網路媒體輪番攻擊,做全面的宣傳,希望大家坐到電影院去看。各種媒體的報導,包括各大報紙的大幅介紹,電視上的電影頻道進行推介,網路上影視網站的海量信息,還有商業街兩旁的燈箱廣告,都不斷向人們提示著最新的電影信息,或許這些措施會有作用,一部分人會被感動而去電影院看這樣的一部電影。影院需要不斷變換花樣來吸引觀眾,電影公司也會為自己的新電影建立官方網站,影院、報刊、廣播電視到網路的立體宣傳模式取代了過去的單一模式。電影推銷一勞永逸的時代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全方面、多角度的宣傳與播放模式的改變,從好的方面看,這些變化會為電影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契機。
綜上所述,計算機科技的發展給電影行業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無論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還是電影的發行過程中。電影從業者應該能夠審時度勢,利用網路這種最先進的傳播媒體,發揮多方面的作用,為觀眾帶來全新的審美享受。我們也相信在未來的時期,網路電影播放必將推動一場新的電影革命。

滎陽影視業

滎陽比較早的時候,在索河路跟成皋路西路南有個滎陽電影院。滎陽所有國小、國中、高中學生在看教育片、抗戰片得時候都是組織在滎陽電影院看的。
2000年的時候電影院不在了改成了建業超市,滎陽電影院從此不知所蹤。
零幾年的時候,在索河路跟萬山路東100米路北開啟了兄弟影院。但是裡邊環境差,影院不重視宣傳導致滎陽大部分人不了解情況,聽人說過之後就沒有到那裡消費的欲望。

滎陽影視

滎陽影視,是滎陽第一個專業的,完全公益性的網路影院。滎陽影視純屬電影愛好者的個人網站,所有的電影資源均來源於網際網路所提供的影片連結,此站僅供寬頻網用戶低品質測試和影視交流。給滎陽人一個自己的電影網站,給滎陽電影愛好者一個交流的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