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青銅蛇

滇青銅蛇

中華民族是一個以龍為圖騰崇拜的民族,“龍為蛇象,蛇乃龍之原生”,“蛇”作為“龍”的原生形象,蛇圖騰崇拜早於龍圖騰的崇拜,蛇曾經是包括彝族先民、滇人,乃至中國眾多古代先民所崇拜的對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滇青銅蛇
  • 地理位置:曲靖市
簡介,滇人與蛇,蛇的圖騰,蛇的神話傳說,滇人的蛇崇拜,

簡介

中華民族是一個以龍為圖騰崇拜的民族,“龍為蛇象,蛇乃龍之原生”,“蛇”作為“龍”的原生形象,蛇圖騰崇拜早於龍圖騰的崇拜,蛇曾經是包括彝族先民、滇人,乃至中國眾多古代先民所崇拜的對象。

滇人與蛇

滇人崇蛇,雖史籍中極少有記載,但在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卻保留了這一文化現象。在麒麟城區南寧街道的金牛塘,有一塊園林綠地,綠地中央是一尊玻璃鋼仿青銅雕塑,名字叫《耕耘》。雕塑的主體是兩頭勤勞的黃牛在辛勤地耕耘,牛的身下,踏著一條靈動扭曲的蛇。
《耕耘》這尊雕塑的原型是根據麒麟區珠街八塔台出土文物“雙牛踏單蛇青銅鎏金扣飾”而設計建造的。“雙牛踏單蛇青銅鎏金扣飾”出土於麒麟區珠街街道董家村旁邊的八塔台古墓群,經專家鑑定為戰國時代文物。該青銅鎏金扣飾為扁薄的鏤空狀,造型是兩頭公黃牛尾端交叉背相站立,二牛的八蹄下踩踏著一條巨蛇,巨蛇的嘴咬住右邊黃牛的脖子下面,蛇尾與左邊黃牛的頸下部相連。該青銅鎏金扣飾文物通長15.2厘米,寬6.7厘米。
“雙牛踏單蛇青銅鎏金扣飾”在麒麟區的出土文物中並不是孤立出現蛇造型的青銅文物,近年來,在麒麟區珠街街道董家村八塔台古墓群還出土了一個“雙鳥銜蛇青銅帶勾”扣飾,仍然有扭曲靈動蛇的造型出現。與此同時,雲南諸多地區出土的諸多文物,有蛇造型的文物不在少數。這些器物中有兵器、扣飾、貯貝器、祭祀用品等,如蛇柄銅劍、蛇形劍鞘、三鹿蛇銅戈、犬虎猴蛇搏鬥銅戈,雉雞和蛇銅扣飾、殺人獻俘銅扣飾,殺人祭銅鼓貯貝器、殺人祭祀貯貝器等。由此可知,滇人對蛇有著特殊的情感,滇人是崇蛇祭蛇的。

蛇的圖騰

《韓非子》五蠹篇中記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人類出現後,人類的祖先古猿是有機會遇到蛇的,原始先民在與各種動物的鬥爭中,蛇必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對手。他們捕捉蛇作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發生傷亡。在中國猿人化石的產地,曾經發現了蛇的遺骸,這也表明當時猿人與蛇有著密切的關係。
人類在其形成的過程中,特別是氏族產生後,往往會崇拜一種和它最有利害關係的自然物,並將之作為本氏族的名稱或標誌,這就形成了圖騰。反映在文化中,主要是一種圖騰戰,即以炎帝、蚩尤、夸父等為代表的牛圖騰和以黃帝為代表的蛇圖騰之間曠日持久的系列戰。

蛇的神話傳說

蛇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動物,但人們對蛇崇拜,絕不僅限於某個地區某個民族才有的個別現象,而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現象,就連嚴肅的基督教《聖經》里,也能找到對蛇產生崇拜的蹤影。蛇在古代曾經是一種受到褒揚、膜拜的聖物。中國最大的“神物”——龍,就是蛇的圖騰化產物。最早的龍就是象形一條大蛇,甲骨文金文中所見的“龍”字就是如此。
有趣的是,在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傳說中的漢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有許多“神”也是“人首蛇身”。
“黃土作人”的伏羲、女媧在遠古人的信念中,都是“蛇身之神”。古籍《拾遺記》卷二載:“蛇身之神,即羲皇(伏羲)也。”據《路史·後記》講:“天帝的女兒(九河神女)在華胥之淵遊玩,感蛇而孕,經十二年生伏羲。”聞一多先生曾經“將山海經里所見的人面蛇身的神列一總表”,指出伏羲是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首領,他統轄的神有所謂釣長龍氏、潛龍氏、上龍氏、水龍氏等等,也是一大群龍蛇之神。據《列子》中記載:“包羲氏、女蝸氏、神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經》里有“共工氏蛇身朱發”之說:“女媧是古時神女,她是人的臉面、蛇的身子,一天當中有七十次變化。”在伏羲部落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赤龍氏、青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11個氏族,它們可能是以各種蛇為其圖騰的氏族。在上古時期人們信仰蛇神,尊蛇為始祖神,這在很多上古創世神話傳說中都有所體現。《楚辭天問》載“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注為“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七化”,其子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亦云“伏羲鱗生,女媧蛇軀”將女媧當作象徵女陰的蟠蛇圖騰;《太平御覽》卷七八引《帝系譜》載“伏羲人頭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時生”,《拾遺記》卷二又載“蛇身之深,即羲皇也”將伏羲當作象徵雷電的“兩頭蛇”圖騰。相傳伏羲也認為自己受胎是自己的母性始祖與蛇接觸的結果,認蛇為自己的始祖,自稱是蛇的後裔;據《山海經·海內經》的記載上古時期人們還把五帝之首的黃帝軒轅氏認為是象徵雲氣的“四蛇相繞”圖騰等,諸如此類關於蛇的美好形象的記載比比皆是,說明上古時期蛇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而倍受崇拜。

滇人的蛇崇拜

雲南古代彝族積聚,在滇的彝族先民是崇拜蛇的。
《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說:“哀牢夷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於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沉木若有感,因懷妊。十月,產男子十人。後沉木化為龍,出水山,沙壹忽聞龍語:‘若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其母鳥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後長大,諸兄以九隆能為父舐而黠,遂共推為王。哀牢山下有一夫婦,復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後漸相滋長。種人皆刻畫其身,象龍文、衣皆著尾。九隆死,世世相繼。”這是一則流傳極廣的龍圖騰感生神話,至今仍被彝語支各民族口耳相傳。曾在唐朝時建立南詔國的南詔也被認為是九隆之裔。
南詔王閣羅鳳曾以龍蛇圖案為紋身裝飾。《南詔德化碑》亦云:“王姓蒙,字閣羅鳳,大唐特進雲南王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之長子也。應靈傑秀,含章挺生,日角標奇,龍文表貴。”說明南詔王有刺龍紋的習俗。僰人是今白族的先民,也崇蛇。《白國因由》卷一《天生細奴羅主白國》第七曰:“金齒龍泉村下,有易羅叢村,村內有兩夫婦,只生一女,名茉莉……有蒙伽獨,求娶為妻。蒙伽獨因捕魚,溺死江中。茉莉往尋之,見江中有木一根,道流而上,遂驚迷若夢,見一美貌男子,與之言語。即醒,痛苦而回。自後常往龍泉池,洗菜浣衣,於池邊又見前日夢中男子。是夜忽至房中,因而懷孕……‘誠乃龍泉之黃龍也’。後生九子。”同書《茉莉送子與黃龍》第八說:“龍子九人,既皆長大……遂將諸子引於龍泉旁……八子皆現龍象,蒙伽獨亦現龍形……其幼子取名細奴羅,乃白國主也。”這個故事顯然是哀牢九隆神話的翻版,也可知白蠻深受哀牢文化的影響。
著名的《南詔圖傳》上有一幅洱海圖,畫面有兩條蛇作交尾狀,左邊之蛇首高昂起,右邊之蛇首微低,作屈從狀,中有魚和螺絲各一,反映了白族先民對蛇的崇敬心理。大理崇聖寺三塔出土的佛教造象之一的大黑天神像有三頭三眼三臂,下著虎皮裙,周身纏著蛇。更為有趣的是,創建大理國的段思平相傳也是龍子。景泰元年(1405年)喜訓《三靈廟記》說:“(白姐阿妹)浴濯霞移江,見木一段,逆流觸阿妹足,乃知元祖崇先化為龍,感而有孕。將段木培子廟庭之右,吐木蓮二枝,生思平、思胃,號先帝先王。”這段感生神話也源於“九隆神話”,但在此又有其新內容。前已述及,蛇龍可以互化,上述崇龍即為崇蛇。
(以上文章來源引用曲靖新聞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