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茜草(滇茜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別名:小茜草、滇紫參。全草入藥。【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補血活血,祛風除濕,軟堅破積。主治貧血,跌打損傷,慢性胃炎,脂肪瘤,月經不調。【用法用量】0.5~1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滇茜草
  • 拉丁學名:Rubia yunnanensis (Franch)Diels
  • 別稱:小茜草、滇紫參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茜草科
  • :滇茜草
  • 分布區域:雲南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藤狀草本,長0.5-1.5米,常平臥或披散狀,幾全株均密被灰色硬毛,毛的末端作彎鉤狀;莖和分枝纖細,有四直棱和縱溝,節間通常伸長。葉4片輪生,近紙質,披針形或有時卵形,長8-25毫米,有時可達35毫米,寬3-8毫米,有時可達15毫米,頂端近漸尖,鈍頭,基部多少心形,邊緣反卷;基出脈3條,有時5條,但最外側的一對不很明顯,在上面明顯凹陷;葉柄比葉片短很多,長約2-9毫米,有時近無柄。聚傘花序通常排成狹長的圓錐花序式,頂生和腋生;小苞片披針形,長2-5毫米;花小,常團集,花梗長達1-3毫米,很少達7-8毫米,有時近無柄;萼管近無毛;花冠白色或黃色,乾時變黑色,直徑3.5-4毫米,外面被長硬毛,管長約0.8-1毫米,裂片5,三角狀卵形,長1.8-2毫米,尾狀漸尖;雄蕊5,生冠管近中部,花絲長0.5-0.8毫米,無毛,花葯長圓形(原記載線形),長約0.4毫米,伸出;花柱2裂幾達基部,長0.3-0.4毫米,柱頭頭狀。核果漿果狀,直徑3-3.5毫米,無毛,常有淡褐色斑點。花期夏秋,果期冬季。

生長環境

常生長於海拔500-2150米的林緣或疏林中,有時亦見於山坡草地上。

分布範圍

我國特有,分布在廣西西北部和西南部、四川瀘定、貴州西南部和雲南東北部至東南部。模式標本采自昆明西北部。

主要價值

滇茜草
本種的根在雲南文山地區作茜草入藥,稱小茜草。廣西凌雲民間作病後補藥。
【來源】茜草科滇茜草Rubia yunnanensis (Franch.)Diels,以全草入藥。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補血活血,祛風除濕,軟堅破積。主治貧血,跌打損傷,慢性胃炎,脂肪瘤,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0.5~1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