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回族武術

滄州回族武術

滄州人民,自古以淳樸、剛直、勤勞、勇敢著稱。由於地理、歷史條件關係,強悍之武風,歷年久遠,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風”之說。據史籍載,滄州民間武術,興於明,盛於清,至乾隆時,武術之鄉已形成,至清末,則聲揚海外。而滄州習武者多回族,滄州回族也發源和發揚了許多武術流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滄州回族武術
  • 貢獻:著名大師就達40餘人
  • 清末民初:擊敗俄國康泰爾、美國阿拉曼
  • 丁發祥:字瑞羽
滄州回族武林精英及貢獻,滄州回族武術門派,八極拳,六合拳,彈腿,查拳,滑拳,滄州回族尚武的史因與特點,

滄州回族武林精英及貢獻

長期以來,中華武林中滄州回族高手眾多,僅《滄州武術志》載有傳略之著名大師就達40餘人,且多為俠肝義膽之士。
清雍正壬子年(1732),河間回族哈攀龍(1707~1760)以高超武功,勇奪頭名狀元。其子哈國興(1727~1772),英勇善戰,以戰功得乾隆皇帝贊稱“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並功繪紫光閣。
清末。滄州回族大俠王子斌(1844~1900),字正誼,人稱“大刀王五”,與霍元甲並稱南北二俠。並與革新派譚嗣同、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相交甚密,後為清廷所害。向以尚武、濟貧、刃不染血、德容感化著稱。其師李鳳崗,以雙刀威震津門,被清廷聘教官兵,號稱“雙刀李鳳崗”。其師祖李冠銘,獨創成興欽局,曾以“手攀坊梁,以股夾馬起,馬跳嘶而不能少動”之絕技,藝壓狂妄鎮客,從此各路鎮師“鏢不喊滄州”久沿成例。
清末民初,滄州回族王子平(1881~1973)先後在北京、青島、上海等地擊敗俄國康泰爾、美國阿拉曼、沙禾k文、德國柯芝麥、克治瑪、日本宮本、金水、佐股等囂張一時的外國大力士,以斗外強、振國威舉世聞名,世稱“千斤神力王”。李大到主辦的《晨報》曾以《俄國力士愜旗息鼓》為題報導其事跡。齊白石為其揮筆作幅“南山搏猛虎,深潭驅長以”。新中國成立後,出任全國首屆武協副主席。1961年以全國武術總教練身份與其女王菊蓉隨周總理出訪緬甸。其女王菊蓉多次榮獲全國武術賽大獎,歷任中國青年武術隊首任女教練和多次中外、全國武術比賽總載判長,數次赴日本講學授拳,並獲“新中國體育運動開拓者獎”和“武術貢獻獎”,1989年應邀以貴賓和裁判顧問身份訪美,現與美方共辦“休斯頓武術與中醫學院”。
30年代,以青縣回族青年張鴻玉為代表的回民摔跤手名揚京津。張先後拜六合門拳師李洪彬、天津著名回族跤手王二爺為師。集武術、摔跤於一身,練就絕技。曾痛打法國水兵,力懲腳行霸頭,技壓京、津跤場,威震曹士岳(曹鏡之子)公館,擊敗擺擂逞威的沙俄大力士費拉耶夫,摔敗日本天皇衛隊總教官、號稱“昭和十傑”中第一把交椅、風靡全日本的八段柔道名家牛島辰熊,譽稱“一代神跤”。孟村回族自治縣,系八極拳的發祥地,為“滄州武術之鄉”的“鄉中之鄉”,入更是豪俠雲集,英傑倍出。
孟村鎮丁莊子武術大師丁發祥,字瑞羽,生於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卒於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初練家傳查拳、彈腿、和戳腳,後幸遇並受業於綽號為“邋遢道人”的黃絕道長,學得絕技八極拳,當時,八極拳包括八極長拳和八極短打兩種練法。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於北京揭榜登擂,與號稱“大氂牛”、“二氂牛”的兩個俄國力士比武,力斃大氂牛,嚇死(暈)二氂牛。康熙帝稱其為“鐵壯士武俠”,欽賜“龍笑匾”一幅、“龍旗”六面,賜修丁莊子清真寺一座。康熙帝叔父達摩親王拜其為師。
清雍正十三年(1735),孟村鎮回族武術大師、八極門祖吳鐘,南遊至福建莆田少林寺,屢敗少林寺方丈,三進三出寺門而無人可阻,使鎮寺欽差驚呼“神槍”,寺主方丈敬贈錦鎮一囊,始得三破少林寺之譽。後康熙帝十四子佝勤王愛新覺羅允根聞其名,邀其比武,吳兩次將受(練武用木桿)端白粉、漿糊塗於允源眉間而不覺,使允湖敬服拜師。
八極五世掌門回族武術大師吳會清(1869~1958),綽號“鐵巴掌”,曾以臂挾二百斤重泥神,飛身置於魁星閣二層殿上之輕功、神力而著稱。1893年(光緒十九年),率眾發起 “大鬧巡檢署”暴動,迫使清廷撤銷了設立孟村157年的巡檢衙門。其子六世掌門吳秀峰(1908~1976),深得八極奧妙,博採眾家之長,曾於天津七處設場授徒,3000弟子,遍布全國。1941年,他隻身從日軍手中救出一車被抓華人;1956年。參加全國武術表演賽,連得七項冠軍,榮獲特別獎,受到劉少奇、周思來等中央領導接見,賀龍元帥還親去探望。吳秀峰次子七世掌門吳連枝,18歲開門授徒,多次應邀赴日本講學,其徒劉秀萍、常玉剛、劉連俊等(皆為回族),都曾在全國武術比賽中榮獲金牌。其論文《八極拳歷史及理論探討》獲河北省優秀論文獎,專著《吳氏開門八極拳》(日文版)及錄像帶《吳氏開門八極拳入門》暢銷日本。曾任武打片《康德第一保縹傳奇》武打指導,並飾趙爺。”
孟村鎮丁莊子阿訇海朝英(1902~1981),系彈腿門高手。1931年(民國20年),在瀋陽清真南寺就職,適值張學良舉辦東北三省武術會,遂報名參賽。賽前,張帥觀其表演,立授名譽第一名,贈綠旗一面。後親去清真寺看望,並贈銀盾一座。孟村回族自治縣揚石橋村,是中國著名回族武術家馬鳳圖的故鄉。馬鳳圖(1888~1873)。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並創“中華武士會”以對抗日本武士道精神。辛亥革命後,積極參與反袁鬥爭。發起“新村運動”(東北)。後投馮玉祥部,為馮軍編定武術教程。曾先後掩護過劉格平、楊靜仁、張傑等回族地下黨員開展工作,支持謝覺哉組建“蘭州八路軍辦事處”,創建張掖縣國術館、蘭州“華斌體育學社”,創編“鳳磨棍”法。1949年,應楊德志之邀,出任“規勸寧夏馬鴻逵部和平起義談判代表團”副團長。一生文武並重,以德為本,撰留武理手稿200 余萬字。其弟馬英圖,投學多門,以吸見長。曾率滄州武術健兒在馮玉祥部效力;參創“中央國術館”,出任少林門長,為當時武林實力派代表人物。在當今武林中,“馬慶四達”,即甘肅省武協副主席馬穎達,陝西省武協主席、中國武術學會常委馬賢達,蘭州市武協秘書長馬令達,中國武協委員、甘肅省武協副主席馬明達,皆為馬鳳圖之子。他們都曾以雄厚的技藝實力奪取過全國或全省武術比賽冠軍,且在武學研究方面造詣頗深,著作豐厚。賢達、明達二人還分別為《中國武術大辭典》主編和第一副主編。
泊頭,是滄系六合門派發源地。繼六合拳相、回族武術大師曹振朋之後,泊頭六合門回族武傑不斷湧現。1851~1861(清鹹豐年間),第四代傳人石全省、石清振應邀去山西太原府,以精湛武功力擒飛賊“草上飛白老鼠”,令百姓拍手稱快。1937年(民國26年),第六代弟子賈立和在濟南一拳擊敗不可一世的日本浪人“飛飛飛”,令其磕頭求饒,1978年,以70歲高齡摔跤勝夭津市青年摔跤冠軍張大為。1953年,賈與師兄曹玉芳參加全國摔跤比賽,二人並獲華北賽區第一。同年曹玉芳獲綏遠全國舉重比賽重量級第三名。1959年,曹獲天津民間武術單人很術第一名。六代傳人、國家二級裁判石光起,傳藝40載,授徒千人,為國家培養了很多武術人才。其子石同鼎,多次榮獲省級武術、舉石墩優秀獎,1982年其徒石光巨、白雪利獲國家武術表演賽優秀獎。
除上述人物、事跡外,清末北京某鎮局總鑲師安鳳年,以滑拳擊敗清廷御教的尹鳳元。以飛身取他人背上單刀而不覺絕藝聞名武林的劉化龍;人稱“滄州一條龍”的王子平之師馬雲龍,兩戰兩勝嵩山少林寺狂妄和尚震明的王振鵬似八卦掌揚名內蒙古托古托城的吳英。中央國術館通國拳術家考較榮居第一、因聘為國館教務長的韓會清;民國西北軍五十一軍騎兵一師武術教官安慶合;以憤擊群惡、救助乞討母女揚名的馬瑞群;以九環大鏟揚威武林的張寶安;拒受段祺瑞寵愛、重用,。辭別軍旅的段部武術教官張寶清;在夭津大舞台劇院怒打特務軍警,滄州火車站教訓日寇群兵的胡萬通;以教武為名,為回民支隊蒐集敵情,親送21名高徒入伍抗日的李樹和;力創運河碼頭船霸群頑,曾任北京公安大隊武術教練的王少已在北京武警部隊多次獲得國家、省級武術比賽金牌、銀牌的張少傑,精於武理,表演器械被錄為省級優秀資料珍存的李志雲、劉書田;藝高徒眾,深受外國人佩服的尹宗請、尹樹青、張少甫等很多出類拔革的武術高手皆為滄州回族。他們的高超技藝和光輝業績,為促進國術發展和增強人民體質、維護中華民族尊嚴發揮了重要作用。

滄州回族武術門派

滄州回族武林門派眾多。據統計,在習練的就有六合、八極、太極、太祖、無極、太祖連拳、彈腿、劈卦、功力、燕青、地躺、八翻、戳腳、沙腳、螳螂、鬥獸、形意、勉張、二郎、少林、明堂、埋伏、羅漢、崑崙、華山、太平、連環、螺旋、唐拳、花拳、查拳。滑拳、短拳、通臂、白猿通臂、通備、八卦掌、八盤掌、游身連環八卦掌等近40家門類和闖王刀、苗刀、陰手槍、楊家槍、昆吾劍、青萍劍、拂塵劍、青龍劍、太師鞭、瘋魔棍、風磨棍、祛病延年二式、飛虎掌、天然智通拳等14種拳械。
但作為回族的代表門類和拳械,主要有八極、六合、彈腿、滑拳、查拳五大門類和風磨棍、青龍劍、祛病延年二十式等拳械數種。 

八極拳

全稱開門八極拳,傳播最廣、習者最多。據孟村丁氏家族的世代口傳和丁發祥之墓碑碑文,以及遍及全國範圍的八極門重要譜志《八極拳精要》、《滄縣誌》等典籍記載:丁發祥,字瑞羽,生於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卒於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初練家傳查拳、彈腿、和戳腳,後幸遇並受業於綽號為“邋遢道人”的黃絕道長,學得絕技八極拳。
八極拳以《易經》為拳理,“八”為陰陽變化,“極”乃妙化極遠。技擊中,勁出剛猛,暴烈驟變,崩撼突擊,哼哈作氣,動著繃弓,發若炸雷,勢動神隨,疾如閃電。跳躍沖躥以勢險奪人,貼身進擊以節短取勝。拳術、器械套路齊全,長短兵刃各藏絕技,動則即用,極利實踐,自開門立戶以來,造就了吳鐘、丁孝武、吳榮、 馬鳳圖、王子平、 李書文以及康德第一保鑲霍殿閣(漢)等很多著名武術大師。目前,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擁有八極門人數萬之眾。據1990年統計,僅滄州當地民間“八極拳社”就達62家,在授學員2682人,行家子弟自練者無計其數。自1982年起,日、美等國家八極拳學習考察團14次訪問孟村。

六合拳

是一種內、外、軟、硬功兼備,具有較強技擊性的門派。以力發於腳,撐子腿,沖於胯,擰於腰,送於啟,開於手,六勁相合而得名。相傳,明萬曆末年,有一南方俠士張明,途經泊頭鎮西清真寺八里莊,忽染重病。當地回民曹振朋將其接入家中,精心調養,終使痊癒。張見曹心善好武,遂將六合拳套路及譜論悉傳於曹。此拳先前僅在回族內部傳播,以曹、石、賈、安、季、王等姓習者最多。後開放,遂成滄州一大門派。
六合門講究拳械並重,各種器械應有盡有,拳械套路多達50餘種。而且無論任何套路都有規定的八字要領,稱之“八母”。其拳訣云:“六合八母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聚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我隨頂護緊”。距21世紀幾百年來,很多威震中華武林的縹師、俠客出於其門,清末回族義快大刀王五即為其中佼佼。 

彈腿

系以腿法、腿技、腿功為突出特點的回族武術門派。以腿足迅疾,彈如彈丸而得名。在武林眾門派中,“從南京,到北京,彈腿出在教門中(伊斯蘭教)”,確是武林公認的傳統說法。尤其滄州回族所練彈腿,一出式即為“湯瓶式”,首先亮出民族標誌。滄州回族彈腿由來,說法有二:
其一,相傳古時曾有一武藝高強的阿訇就任滄縣大鍺村清真寺。一比一偶遇肥瘦兩雞相鬥,瘦雞敗於絕境,突然仰臥,以兩爪力彈肥雞,使肥雞胸毛脫落,鮮血淋漓,敗則而遁。由此大觸靈感,依理而創“十路彈腿”。
其二,據《平泉縣體育志》載,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滄縣大榕村回族拳師回萬良,去平泉謀生而定居。一日忽聞奉天(瀋陽)拳師戴七套(以可抵七騾拉力而得名)路病於三十家子林,立即趕去接至家中調養。戴愈後,以授藝三年而報,從此回武功大增。《志》稱該縣彈腿門武藝為滄縣大楚 (褚 )、村四萬良所傳。回之後人回小辮曾返原籍授藝,大褚村之八式一爺也曾去平泉學藝。

查拳

亦稱回國拳。其初創說法有蘭:其一,為明末回族查尚義(一稱查密爾)所創,後以姓定名而稱“查拳”;其二,為山東冠縣1728年(雍正戊申)科武進士沙亮(回族)所創,傳稱沙亮即查密爾;其三,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唐皇為平安史之亂,曾向西域借回回兵。戰後,回回將領馬魯坤丁不願為官,自願到民間傳教授武。後皇帝疑其有反心,暗中查訪,目睹其授藝,親聞其訓徒,知其忠義,倍加讚揚。後為紀念皇帝親查,改馬魯坤丁拳為“鱗”。查拳傳入滄州雖然年久,但因缺乏史料,僅可溯至清末查拳舒展圓潤。發力爆脆,節奏明快,奔放飽滿,動靜有變,勁力通達。其拳、械、練三種套路多達70餘種。查拳門歷代名師數不勝數,中國著名回族武術家王子平即以查拳見長。沿與彈腿同屬快去門類。

滑拳

據傳,滑拳之稱源於紀念回族將領滑宗皎(年代不洋)。8載,藝成後回原籍授於八式六爺,途在滄州傳開。彈腿,動作精悍,招術多變。攻擊迅猛,爆發力強。講究上下盤同步出擊。下盤發招腿踢三寸不過膝,上盤進攻劈砸烈猛勢千鈞。此拳多在回族特別是清真寺中傳播,孟村鎮丁莊子阿訇海朝英即為此門依俊者。說此拳為山東冠縣回族沙亮所傳。當地素有“查、滑、紅、炮、彈,同為一家傳”之說。滑拳傳入滄州的說法有二:
其一,約在清光緒年間(1875~1908),有回族沙茂林(原籍無考),衣衫襤樓,儀容瘋癲,在滄州一帶販鹽謀生。一夜,雨宿南城洞,受寒染疾。城內潘家樓回民富戶劉成章,早出南門練武,見而憐之,接入家中診治多日。一日自在家中演練正酣,忽聽有人高喊:“好功夫!”急收式,見沙走來,二人攀談,知沙身懷絕技,遂擇“主麻”(星期五)吉日,在清真寺行拜師大禮。自此滑拳傳入滄州。後沙又收徒劉化龍。
其二,滑拳由山東拳師傳於滄州回族馬氏(年代不詳),馬氏滴傳至馬文通,馬文通授徒劉化龍,滑拳以快為著,以“拿、摔”見長。步法滑動,動中尋隙,以滑待機,以腿制勝。其主要拳械套路40餘種。滄州習滑拳者,多為市區東南部回族,且多屬查、滑兩門兼學。如尹鳳元、張寶安、胡云祥、張少傑等皆為兩門精英。
除上述五大門類外,另如,山東東昌府思縣廟立莊回族馬祥九傳入滄州的“八翻”門類,滄州回族武術大師王子平、馬鳳閣、馬英圖等人創編的青龍劍、祛病延年二十式、風磨很、瘋魔棍等拳械套路皆為滄州回族喜練之術。

滄州回族尚武的史因與特點

滄州回族崇尚武術,原因繁雜,根源悠深。縱觀回回民族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一不難發現回族是一個以伊斯蘭精神為依託的民族,中國回族穆斯林把練習武術尊為“遜奈”,意為高尚的“聖行”,是應該提倡的良風美俗。
習武,一開始便注入了回族先民的血液和靈魂。回回民族形成後,作為一個少數民族。以大散居小聚居的形式長期生活在外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一種弱小者本能的自衛意識,使其把練武看得比習文更重。除上述共因外,滄州回族尚武還有其獨特的原因:
1.上祖從武的血統基因。查滄州回族諸姓家譜,多為明初武將之後,於“靖難之役”移居當地。如常氏祖遇春為開平王、副大將軍;馬氏祖仲良為彭城衛指揮91氏祖銘盤為武德將軍,劉氏祖天錫為銀牌先鋒、錦衣衛指揮使,戴氏祖濟貧為彭城衛管屯指揮;丁氏祖士賢為京衛正三品指揮使;楊氏祖德庵為錦衣衛指揮使;李氏祖天保為武節將軍……。
2.亂世求存的需要。滄州地濱渤海,苦海沿邊,九河下稍,土地貧膺,災荒連年,歷來是一個戰亂頻繁、義舉疊起之地。據舊《滄縣誌》載。1399年(明惠帝建文元年)靖難兵起,年之中縱橫河北數千里,殺戮幾無遺子;1511年(武宗正德六年)九月,流賊楊虎等寇攻滄城;1512(武宗正德七年)八月,州民仲善良等通於賊,大掠滄州;十五年(1520)八月,“嚴滄州招盜令”;1639年(崇禎十二年)元夜,清兵突襲滄州。又載:清文宗1853年(鹹豐三年)九月,太平天國軍攻破滄城;1867年(穆宗同治六年)十一月,流賊千餘擾論南七里淀等莊;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至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清政府支持英、法於滄州建立教堂,當地人民義舉四起。20世紀初,軍閥混戰、匪類猖撅,更是民不聊生。包括回族在內的滄州人民在這樣境之中習武防身、習武反抗一切壓迫勢力實屬自然。
3.民族精神的激勵。回族不僅注重本民族的尊嚴,而且把中華民族氣節視為生命。每遇外國人逞凶,滄州回族人民總是站在鬥爭的前列。丁發祥、王子平、張鴻玉、賈立和等痛打外國力士如此,抗日戰爭中的回民支隊亦如此。滄州近於京、津,臨於渤海,清末 “八國聯軍”在鄰近登入,日寇侵華以此地為重點。滄州回族人民受外國列強欺壓最重,反抗精神最強,要反抗,要長民族志氣,就要練武。如馬鳳圖所創“中華武士會”把對抗日本武士道精神作為宗旨,十分明顯地反映了這一高尚的民族精神。
4.養家餬口所迫。滄州不僅是一個荒發配之地,還是一個水旱碼頭,是車通發達、商賈雲集的京能商貿重地。京杭大運河縱逾全境,京魯御道貫穿南北。境內建有清代全國最大的集貿市場“朝州廟會”,俗語“走過京(北京),上過衛(天津衛),趕過期州大廟會”即指此處。滄州回族,多居於運河兩岸和交通要衝,於是,兩種養家餬口的生計應運而生:一是耍把式賣藝;二是為官府、巨商保縹。由於回族鎮師勇敢、淳樸的民族性格,倍受縹主信賴。清代著名的北京西半壁街一“源順縹局”、滄州成興鎮局皆為滄州回族所開。很多著名回族武術大師皆從此業。這種生計方式,有力地激發了滄州回族人民的尚武之風。
新中國成立後,滄州回族武術得到很大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武術搭台,經濟唱戲”賦予滄州特別是孟村回族自治縣回族武術新的使命。滄州回族的民族性格和尚武原因,不僅有力地推動了滄州回族武術的發展,而且在其繁雜的不同門類中,鑄成了共同的特點:
其一是重德。即以武德作為授徒傳藝的根本原則和門規。如,“八極譜規”中明確規定:“武術者,本為鍛練身體,保衛國家者也,不可恃血氣之勇欺壓鄉里,尤不可貪圖小利,害及同胞”;“倘有不法之徒,或欺師滅祖,或為匪作惡,一經同仁查明,先取消其譜名,然後群起而攻之”。六合門規定有“十不傳”,即對行邪、不孝、心險、好鬥、輕露、短志、喜財、狂妄、重私、無恆十種人不能傳以武功。彈腿、查拳門傳人吳英,對眾徒立有“十願”之規:“保國安民,抑強扶弱,救世濟人,鋤惡除奸,保助孤寡,仗義疏財,見義勇為,共旺門第,捨身救難,傳授賢徒。”這些門規,無不突出了一個“德”字。
其二是尚義。可以說各門初祖皆得藝於義。“獺”喜吳鐘之仁義,授其八極拳,振朋義救病重張明而得傳六合拳;彈腿初祖國萬良因救治病中戴七套,而獲戴之真傳;劉成章因憐貧寒病危之沙茂林麗得立滄州滑拳門。在各門初祖之後,“尚義”做為回族武術界的共識和美德,世代相傳。校創造了吳秀峰隻身救華工,石金省、石清振捉拿“草上飛白老鼠”為民除害,王少爭見義勇為、痛打船霸群惡等很多可歌可泣的義舉。
其三是開放。即提倡開放交流,反對封閉保守。如,八極拳全稱“開門八極”,所謂“開門”,即有開門交流,汲取眾家之長,衝破武林關門習武的神秘傳統之意。吳鐘之女吳榮,就曾將其夫家華拳、太祖拳、太宗拳、飛虎拳、桃花散等長拳套路引入八極門。從各門派的拳械套路看。有很多重名,儘管練法不一。但多為相互交流、改革而成。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補充。很多著名回族武師,投師雙門或數門,博採眾家之長。不再為獨家弟子。許多漢族弟子投師回族武門,同樣受到厚愛,一些回族弟子拜漢族為師同樣得到真傳。可以說滄州回漢民族的團結,與回漢武學的交流、融合有著直接關係。
其四是務理。滄州回族不僅喜武善武,且重探研武理。如吳秀清、馬鳳圖、馬英圖、王子平、吳秀峰、王菊蓉、馬賢達、馬明達、吳連技、李志雲等很多回族武術家皆在武術理論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面世著作不下數十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