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口路

滄口路

滄口路曾是舊青島的“紅燈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島市政當局下令,妓院門前必須設一盞紅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滄口路
  • 位置:青島市
青島滄口路簡介,影劇文化,曲藝文化,當代概況,

青島滄口路簡介

?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一批俄國人經西伯利亞到中國,居住青島,被稱為“白俄”,他們沒有護照,官方稱為“無國籍人氏”。他們有的經商,有的教學,有些青年婦女淪為妓女。中國妓女集中在黃島路、後海一帶;日本、朝鮮妓女集中在臨清路一帶;白俄妓女集中在滄口路,她們沒有班名,分別叫“紅燈一號”、……“紅燈五號”。這條路上還有明星、月宮等舞廳,這裡的舞女中也有一些是白俄人。

影劇文化

滄口路上曾有一家影劇院,是天津一個資本家開辦的,與其在天津的影劇院同名,也叫“上平安”。這是一句吉祥語:“您上哪?”“上平安”,即順口又好聽。
上平安的特點是放映國產影片。過去外國影片全是原版,說外語,雖在銀幕旁有一塊小的布幕打出中文對白,觀眾顧此失彼,往往看不懂劇情,自然觀者寥寥,而國產影片能吸引很多觀眾。以後改叫國泰電影院,也演過京劇,表演藝術家董芷苓曾在這裡演出過。

曲藝文化

滄口路是地方戲有“膠東之花”美譽的茂腔戲的發祥地。茂腔戲的起源,眾說紛紜,至今難以統一認識,初期流傳於高密、膠縣等地。叫法上有很多不同的名稱,如肘鼓子、周姑子、冒軸棍、本肘鼓……,都是民間口語的記錄。作家莫言在長篇小說《檀香刑》中協作“貓腔”。這本是民間小戲,三、五演員,一、二伴奏,逐漸發展為二、三十人的戲班。長時間在農村集市、廟會上露天演出,觀眾很多,俗稱“栓老婆橛子”,一有演出,婦女們只顧看戲,什麼都不幹了。清末民初,有一位秀才寫了一副對聯:“乍來一聽,酥一陣,麻一陣,難受一陣,速速拔腿就走”;“聽上三天,生也好,旦也好,唱得也好,問問哪裡接台”。
青島建市後茂肘鼓進入青島演出,據說最早在戲院演出是在滄口路上的寶興里。
國泰電影院在解放後叫大眾影劇院,大眾遊藝社成立後,在這裡演出曲藝,有許多新編創曲目,擁有眾多觀眾。
1948,茂肘鼓演員曾金鳳、宿艷琴、李玉香、李蘭香等均在青島“盤凳子”,即露天演出,宿艷琴、曾金鳳的天星班,開始時在聊城路鄭國戲院附近。
1950年青島市文聯安排專人將茂腔藝人組織成了以宿艷琴、曾金鳳為主的金光茂腔劇團和李玉香、李蘭香為主的光明茂腔劇團,這時這種劇種正式叫做了“茂腔”。光明茂腔劇團在上海路原民言報禮堂演出,金光茂腔劇團在滄口路上原上平安影劇院演出,改叫金光劇場。以後茂腔曾晉京演出,中央領導人觀看了茂腔,接見了演職人員。從寶興里到金光劇場,茂腔完成了由農村小戲成為“茂腔”劇種的大發展。茂腔最盛時流行於山東、遼寧、蘇北等地,有十幾個專業劇團。
1958年,金光茂腔劇團下放到膠縣,改名為膠縣茂腔劇團(現名青島市茂腔劇團),原址作為青島市京劇團排演場,後拆除建為住宅樓。
20世紀40年代,《學生周刊》雜誌社、《文藝月刊》雜誌社、《青島晚報》社都曾在滄口路上。在近中山路一段,有一家書店叫“青年文藝雜誌社”。當時,青島有幾十家書店,有的經營古籍,有的經營通俗作品,有的是國民黨官方書店如正中書局,獨立出版社,惟獨這家書店專營新文學圖書、雜誌。當時,上海是出版中心,上海的進步文藝書刊很快就可以在這裡買到,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讀者。

當代概況

20世紀中後期以後的滄口路上,基本都是民居。
2010年,為配合快速路三期工程的建設,滄口路被列入拆遷計畫。現在,滄口路的民房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橫空跨過的高架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