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降低的血紅蛋白病

溶解度降低的血紅蛋白病是由於α或β珠蛋白鏈胺基酸組成改變致使血紅蛋白分子結構不穩定,發生變性和沉澱,形成紅細胞內變性珠蛋白小體(Heinz小體),稱不穩定血紅蛋白。溶解度降低的血紅蛋白病又稱不穩定血紅蛋白病,是由於胺基酸替換致使血紅蛋白溶解度降低或對氧化敏感的疾病。不穩定血紅蛋白可引起溶血性貧血。目前已發現100餘種不穩定血紅蛋白,80%以上系β鏈異常,余為α鏈異常。

概述,疾病名稱,英文名稱,別名,分類,ICD號,流行病學,病因,發病機制,溶解度降低的血紅蛋白病的臨床表現,溶解度降低的血紅蛋白病的併發症,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診斷,溶解度降低的血紅蛋白病的治療,預後,相關藥品,相關檢查,

概述

治療應預防感染,避免套用具有氧化特性的藥物。急性溶血後應輸血並服用葉酸治療,嚴重患者可能需要長期輸血。脾切除有可能改善貧血,尤其出現脾功能亢進時。
異常血紅蛋白不下數百種,在人群中每千人中都會發現幾例,其中多數並無任何病狀,有些類型病情也較輕微,僅有極少一些類型病情嚴重,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因此,對於大多數異常血紅蛋白症患者,應該儘量減少其心理負擔,鼓勵患者正確對待人生。但對有嚴重臨床表現的患者,應該勸告避免生育,如病人堅持要求生育,應推薦到專門實驗室進一步檢查,鑑定變異類型,進行產前診斷,以確保真正做到優生。
1、避免服用氧化性藥物;
2、傷口如與面神經腔竇相通,應在清創及縫合時,儘早關閉這些傷口,以減少感染的機會。

疾病名稱

溶解度降低的血紅蛋白病

英文名稱

unstable hemoglobin disease

別名

不穩定性血紅蛋白病; 不穩定血紅蛋白病

分類

血液科 > 紅細胞疾病 > 血紅蛋白病

ICD號

D58.2

流行病學

自幼發病,男女無差別。

病因

α珠蛋白基因或β珠蛋白基因突變導致相應珠蛋白鏈胺基酸成分改變。部分患者的突變基因繼承自父母,表現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另有部分患者無陽性家族史,其基因突變可能是自發的體細胞性基因突變。至今所發現的病例均為雜合子,尚未發現純合子患者,偶見雙雜合子患者,這可能與本病少見有關,也可能與純合子難以生存有關。

發病機制

珠蛋白鏈的胺基酸組成和排列順序對維持血紅蛋白的結構和功能起著決定性作用。珠蛋白鏈胺基酸的替代、插入或缺失可改變血紅蛋白的結構和功能。已知下述改變可導致不穩定血紅蛋白的產生:①與血紅素結合的胺基酸被替代,使血紅素易脫失,如Hb Hammersmith;②非極性胺基酸被極性胺基酸替代,改變了血紅蛋白構形,如Hb Bristol;③胺基酸替代發生在α1鏈與β1連結觸處,使珠蛋白鏈間連線不穩,如Hb Philly;④胺基酸替代發生在α螺旋第3位,使螺旋易折斷,如Hb Duaree;⑤胺基酸替代發生在β和ε螺旋接觸處,影響了血紅素與珠蛋白鏈的結合,如Hb Sayannah;⑥胺基酸的缺失或插入發生在α螺旋關鏈位置,使血紅素易自珠蛋白鏈上解離,如Hb Neteroi。上述各種改變可使血紅蛋白變為不穩定而發生沉澱,在紅細胞內形成變性珠蛋白小體,附著於紅細胞膜上,使膜的變形性降低,變為僵硬,最終在微循環中、尤其在脾臟內破壞。

溶解度降低的血紅蛋白病的臨床表現

不穩定血紅蛋白有百餘種,不同的不穩定血紅蛋白所引起的臨床表現有很大差異。多數不穩定血紅蛋白患者由於骨髓紅系代償性增生而不出現貧血,或僅有輕度的溶血性貧血,但當發生感染或服用氧化劑類藥物時,不穩定血紅蛋白沉澱加劇,溶血性貧血加重,患者往往因此就醫而明確診斷。γ鏈異常患者在出生時可有溶血性貧血,而後γ鏈逐漸被正常β鏈取代,6個月後溶血性貧血逐漸消失。β鏈異常患者在出生時正常,而後γ鏈逐漸被異常β鏈取代,0.5~1歲後出現慢性溶血性貧血。少數不穩定血紅蛋白(如HbDuaree)的氧親和力高於正常,向組織釋放氧減少,故引起血紅蛋白濃度升高達正常血紅蛋白濃度上限或稍高於正常。除貧血外,患者還可有黃疸、脾大。若不穩定血紅蛋白被氧化形成高鐵血紅蛋白,則出現發紺。

溶解度降低的血紅蛋白病的併發症

膽石症、感染、急性溶血性危象是本病的最常見的併發症、應及早給予治療。

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 血紅蛋白正常或降低。紅細胞呈低色素性、大小不均,可見多染性、嗜鹼性點彩紅細胞。網織紅細胞增多可不與貧血平行,特別當不穩定血紅蛋白氧親和力增高時,可無貧血而網織紅細胞計數增多。
2.熱變性試驗、異丙醇試驗及乙醯苯肼試驗 熱變性試驗易有假陽性,需作正常對照。異丙醇不僅使不穩定血紅蛋白沉澱,也可使HbF沉澱,應注意鑑別。用0.1%乙醯苯肼並在37℃溫育2~4h,可誘發變性珠蛋白小體形成。在切脾後患者的周圍血紅蛋白中易見到變性珠蛋白小體。
3.血紅蛋白電電泳 在鑑定不穩定血紅蛋白上作用有限,因為大多數不穩定血紅蛋白的泳動速度與正常血紅蛋白無異。
4.氧解離曲線檢查 可發現不穩定血紅蛋白的氧親和力是否異常。

輔助檢查

根據病情、臨床表現、症狀、體徵選擇做心電圖、膽囊B型超聲及(或)造影檢查、X線、生化等檢查。

診斷

對原因不明的先天性非球形溶血性貧血患者均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性。診斷的主要依據是證明不穩定血紅蛋白的存在。若發現血紅蛋白的氧親和力異常,對診斷也很有價值。部分患者有陽性家族史。確定溶解度降低的血紅蛋白病診斷後,若要了解不穩定血紅蛋白的異常存在,需作有關珠蛋白鏈的胺基酸組成分析。

溶解度降低的血紅蛋白病的治療

患者大多不需特殊治療,目前也無特殊治療。應避免發生感染或服用氧化劑類藥物(如磺胺類、伯氨喹、呋喃唑酮、亞甲藍(美藍)等),以免誘發溶血性貧血加重。如有葉酸缺缺乏,應予補充。脾切除對部分溶血性貧血明顯且伴有脾大患者有一定療效,但對氧親和力增高的不穩定血紅蛋白患者應避免切脾手術,因切脾可能導致病情加重。並發膽石症者常見,必要時可作膽囊切除。

預後

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貧血嚴重,可因並發感染引起急性溶血危象而死亡。氧親和力增高的不穩定血紅蛋白患者切脾後發生血紅蛋白增多症和血栓形成,也可導致死亡。

相關藥品

氧、磺胺、伯氨喹、呋喃唑酮、亞甲藍、葉酸

相關檢查

不穩定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嗜鹼性點彩紅細胞、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電泳、葉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