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俊峰

溫俊峰

溫俊峰,航空發動機專家,煙臺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北京航空學院任教期間,籌建了我國第一個發動機薄殼強度課題研究組及其試驗設備,研究了薄殼理論對航空發動機結構強度設計的套用,並完成了有關論著多部。在航空工業部貴州011基地第二設計所和航空發動機公司工作期間,主持設計研製了渦噴7、渦噴13系列多種型別的發動機。這兩個系列發動機是目前配裝國內殲擊機主戰機種的動力裝置。他還進一步提出了渦噴13F、渦噴13B發動機的設計方案,並進行了大量試驗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俊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綏遠省(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
  • 出生日期:1929年4月20日
  • 職業:科學 航空發動機專家
  • 畢業院校:北京航空學院
  • 代表作品:《噴氣發動機殼體零件強度計算》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艱苦求學,科研一線,重執教鞭,技術成就,主要論著,

個人履歷

1929年4月20日 出生於綏遠省(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
1950-1952年 在清華大學航空系學習。
1952-1953年 在北京航空學院發動機設計專業學習。
1953-1956年 在北京航空學院研究生班學習。
1956-1960年 在北京航空學院任助教兼構造研究室主任。
1960-1962年 在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進修學習。
1962-1967年 在北京航空學院任講師兼強度實驗室主任。
1967-1987年 任貴州011基地第二設計所設計員、設計科長、總設計師,貴州航空發動機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1987年至今,任煙臺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生平

艱苦求學

溫俊峰,1929年4月20日出生於綏遠省(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原籍山東省冠縣。父親不幸早逝,多病纏身的母親帶著他們兄妹六人艱難度日。溫俊峰童年時代適逢抗日戰爭,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軍的燒殺搶掠,親身感受到國家衰弱遭受列強的欺凌,中華民族的苦難使他從小就立志要為祖國的強盛而奮鬥。他靠親友資助上完國小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國中,因無力繳納學費,兩個月後,在老師的幫助下轉入享受公費的簡易師範學校。師範畢業後,在郵局當力夫的兄長不顧經濟拮据,支持他考入國立綏遠中學。大哥失業後,靠老師的幫助,學業才未中輟。
1949年,北京各大學冬季招生,靠著老師送給他的一袋麵粉,才勉強維持了一個多月的生計,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洋大學採礦系。在進入北洋大學半年後,他又慕名考入了清華大學航空系。他當時享受的是甲種助學金,吃的是丁種一伙食,完全靠人民助學金完成了大學學業。畢業前夕,適逢院系調整,清華航空系與其他院校航空系合併成立北京航空學院。大學畢業後留校在研究生班學習,並參與北航初建,負責完成了發動機構造教研室的建設工作。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科研一線

1960年,溫俊峰被公派到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進修兩年,回來後擔任了發動機強度振動實驗室主任,領導籌建了我國第一個發動機薄殼強度課題研究組,並自行設計建成薄殼強度和穩定性的實驗設備,著有《三層圓柱殼超出彈性極限之穩定性》、《噴氣發動機殼體零件強度計算》、《衝壓發動機構造》等論著。
1967年溫俊峰調到貴州參加三線建設。建廠初期,創業維艱,他每天騎腳踏車往返數十里,從設計所到工廠配合生產並參加勞動。在設計工作的實踐中,溫俊峰從實際出發,積極主動,敢於創新,實事求是地進行發動機改進改型工作,提高發動機的性能和使用可靠性,同時使改進的發動機具有較好的繼承性和互換性,使發動機的改進和發展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進。
期間,他先後任貴州011基地第二設計所設計員、設計科長、總設計師,貴州航空發動機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等職。

重執教鞭

1987年,溫俊峰又回到了教師隊伍中。他選擇了正在建設中的煙臺大學,參加了領導經濟管理系的組建工作,親自開設了幾門新的專業課程。現任煙臺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教授、貴州航空發動機公司技術顧問、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等職。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技術成就

從發動機排故改進開始
在貴州建廠初期,各發動機廠進行渦噴7轉廠生產。因渦噴7故障較多,其主要故障之一,是加力調節片卡死使尾噴口打不開。溫俊峰當時是011第二設計所加力燃燒組的設計員,他在原設計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設計,在老工人的指導下與其他工人一起參加試製。在試製過程中,不斷改進設計和工藝。經過兩年多的努力,1974年終於試製成功,通過了技術鑑定,並投入了批生產。改進後的加力調節片改善了使用的靈活性和密封性,保證了可調噴口的工作可靠性,受到部隊及生產使用部門的好評,已廣泛套用於渦噴7系列的各型發動機上。1982年第三機械工業部授予部級科技成果三等獎。
渦噴7系列的延壽改型
1972年10月,011基地開始測繪蘇制37Ф2C發動機並試製壽命不小於100小時的渦噴7乙發動機。溫俊峰任領導小組副組長。負責整個測繪的技術工作和具體的組織工作。他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完成了37Ф2C的測繪任務,這不僅為渦噴7系列發動機的排故延壽和改進改型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參考資料,更重要的是,通過測繪設計的實踐,培養鍛鍊了一支設計隊伍,提高了011 基地第二設計所的技術水平和設計能力。
由於渦噴7乙(01批)發動機壽命短(僅50小時),加力壁溫高和故障多,不能投產裝備部隊使用。當時任產品設計科科長的溫俊峰根據部里的指示精神,負責組織領導並親自參加渦噴7乙型發動機的延壽改型設計試驗工作。經集體分析研究和多次技術方案論證,在瀋陽606所渦噴7乙(01批)的基礎上,主要採用了GH15鐵基合金後安裝邊的火焰筒以及引進了輻射式加力穩定器等26項技術改進措施。經過大量試驗,使發動機第一次翻修壽命由50小時延長到100小時,加力壁溫平均降低80℃,全加力推力由6000千克提高到6100千克。1979年完成了國家設計定型,正式投入批量生產,裝用於殲7Ⅱ飛機。
在011第二設計所任總設計師期間,他主持了渦噴7系列發動機的改進改型工作。為使渦噴7系列發動機擴大用途,打入國外市場,發動機需要延壽到200小時,同時進一步改為煤油起動並減輕發動機重量。通過調查研究,在渦噴7乙的基礎上,他親自擬定了五段氣膜冷卻火焰筒等14項改進延壽項目,並確定了改型總體方案。由於公司領導重視,經全公司各廠所共同努力,特別是廣大設計員的努力拚搏,出口型渦噴7B的200小時延壽改型任務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於1982年通過設計定型並批量生產,裝用於殲7A型飛機出口。1985年按空軍要求正式通過生產定型的渦噴7乙B裝備空軍大批使用。與此同時,在渦噴7B基礎上,改進為煤油起動和減重的發動機,裝用於殲7B、M飛機上,均批量生產並出口。
在渦噴7乙B延壽技術方案項目1982年獲航空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溫俊峰排名第一)。殲7(Ⅱ、M型)超聲速殲擊機項目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溫俊峰排名第五)。
渦噴13系列的研製發展
渦噴13是按照蘇制P13-300發動機進行測繪設計研製的,其性能、結構、壽命和使用可靠性比渦噴7系列均有許多重大改進。溫俊峰任渦噴13發動機總設計師。在渦噴13試製試驗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技術關鍵。首先遇到的是發動機性能問題,我國研製的渦噴13推力能夠達到或超過樣機水平,但達不到蘇聯說明書規定的指標。通過大量試驗試飛和理論研究分析,地面試車台空氣動力對所測推力有影響,需要進行修正。後來從蘇聯資料中證實了推力修正的理論是正確的和符合實際的。還有研製中出現的發動機超重問題、“放炮”問題和壽命等問題,在溫俊峰的帶領下,集廣大科技人員的智慧,同心同德,共同奮鬥使各種重大問題得到解決,1988年通過國家設計定型。渦噴13的研製成功為渦噴13系列發動機今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溫俊峰在渦噴13基礎上,繼續改進改型。起初只對發動機結構進行改進,後來為了在性能上滿足殲8Ⅱ飛機的要求,他提出了換裝高溫渦輪的發動機方案。此方案利用了渦噴7乙渦輪氣冷葉片的成功經驗,對渦輪部件作了相應的改進,多次性能試車證明,各部件性能匹配良好能達到殲8Ⅱ對發動機推力指標的要求。同時為減輕發動機重量採用了鑄鈦壓氣機機匣。這種改型發動機定名為渦噴13AⅡ,獲上級批准,完成各種整機和零部件試驗後,1987年3月,通過了航定委的設計資料審查和技術鑑定。1988年3月設計定型。
1984年因他在新機研製中的重大貢獻,榮立航空部一等功。1990年渦噴13/渦噴13AⅡ型航空渦輪噴氣發動機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溫俊峰排名第一)。
根據殲8Ⅱ改裝的要求,溫俊峰又提出了渦噴13AⅢ發動機方案。該方案是在渦噴13AⅡ的基礎上改進設計了附屬檔案傳動裝置,以滿足裝用大功率交流發電機的需要,同時採用二級渦輪帶冠葉片。為了滿足殲7系列飛機改型發展的要求,利用渦噴13AⅡ的成功經驗,將渦噴13的壓氣機移植到渦噴7B上,提出了渦噴13F 的總體方案,並領導研製工作。溫俊峰在任期間,還提出渦噴13B 發動機前期的改進設計方案,並開始進行初步的設計改進工作。
理論聯繫實際 循序漸進的設計思想
溫俊峰從實際出發,全面認真地分析了011基地第二設計所的實際情況,他認為,第二設計所是一個小所,在技術力量、試驗設備等方面都無法與國內大的發動機設計所相比,但是,011二所有一支不怕困難、奮發圖強的設計隊伍和廠所結合的好機制,對新機發展一定會有所作為。他以“量力而行、有所作為、循序漸進、發展產品”為指導思想,擬定了011二所的發動機的改進發展規劃。循序漸進的設計思想對發動機改進發展針對性強、研製速度快、成功的把握大。這樣,在改進改型中,溫俊峰一方面敢於創新,不斷前進,另一方面採取小步前進、穩步前進的方法,從而確保了渦噴7和渦噴13兩個系列十多個型別的發動機設計研製成功。
實事求是敢於負責的科學精神
渦噴13發動機在北京31所作高空台模擬試驗時,發生了“放炮”現象。當時有人提出首批試製的渦噴13不能首飛上天。溫俊峰很冷靜科學地對待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提出“實事求是、敢於負責、多做試驗”的科學方法。他全力以赴,並發動有關人員來解決這一重大問題。首先,他親自和主任設計師陳漢雄一起到630 所落實飛行台試驗,進行國產渦噴13與蘇制P13-300的對比試驗,又和殲7Ⅲ總師共同商定發動機和飛機有關專業人員聯合進行調查研究,組織二所的試驗人員在試車台上用專門的同樣進氣模擬裝置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蘇制樣機同樣出現了“放炮”現象。在溫俊峰主持決策下,群策群力,最終試驗研究表明:“放炮”是由於高空模擬試車台發動機進氣口前方兩個直角轉彎造成的,而不是渦噴13發動機的設計試製的質量問題,而這種進氣條件在實際使用中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殲7Ⅲ首飛前,有人說:“如首飛發動機出了問題,溫俊峰要坐牢。”但溫俊峰敢於負責,相信科學試驗,連續在發動機主機和附屬檔案等首飛檔案上籤了二十多個名字,以表示對首飛發動機的負責。在首飛和多年的飛行使用中,證明了溫俊峰的分析是正確的。
主動協作 淡泊名利
溫俊峰在工作中能主動協作,他對飛機、輔機各有關廠所,在遇到問題時,屬於發動機的問題,能積極認真地主動解決,即使屬於別人的問題,為了共同目標,他也願意多做工作,分擔或減輕別人的困難。溫俊峰腳踏實地、眼睛向內的工作作風得到空軍和使用部門許多人的好評,在研究工作或討論問題時,人們對他非常信賴,經常聽到有人說:“溫總從不說大話,不推卸責任,說到做到,溫總的話我們信得過。”
每當與溫俊峰談起他立功和獲獎時,他會立即強調這是集體的成果。他經常說:“任何一項工程,特別是高科技現代工程的成功,都是集體智慧和集體勞動的成果,個人僅僅是這個集體的一個代表。在成績和榮譽面前,我想到的是那些同呼吸、共命運、共同工作戰鬥過的同事和戰友,要永遠牢記他們的勞動、成績和貢獻。”
溫俊峰工作上實事求是,主動協作,勇於負責,勤勤懇懇;生活上艱苦樸素,平易近人;教學中循循善誘,教書育人,以身作則,關心學生,是一位深受青年和學生崇敬的良師益友。

主要論著

1 溫俊峰.三層圓柱殼超出彈性極限之穩定性.北京航空學院,1963
2 溫俊峰.噴氣發動機殼體零件強度計算.北京航空學院,1964
3 溫俊峰.衝壓發動機構造.北京航空學院,1964
4 溫俊峰主編,集體編寫.渦噴7乙型(含渦噴7乙B)發動機技術說明書.黎陽機械公司,1983
5 溫俊峰主編,集體編寫.渦噴13型發動機技術說明書.渦噴13 總設計師,1984
6 溫俊峰.航空發動機發展簡述與思考.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1998,20(6):72-75
7 溫俊峰.論航空發動機發展的“漸改法”.中國工程科學,2000,2(3).23-26
8 溫俊峰.科學決策是航空發動機研製成功的關鍵.中國工程科學,2001,3(1):31-3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