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源明筍

溪源明筍

溪源明筍,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溪源鄉、黃坊鄉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並具有大陸性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6-19.5℃,年降水量1500-1900毫米,無霜期230-250天,日照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冬夏乾濕差異懸殊,地形複雜,立體氣候及地區小氣候差異顯著,特別適合毛竹的生長。溪源明筍具有色澤光潔如黃金、筍乾扁平、腦小節密、肉質嫩、復水性好、口感爽脆、氣味醇香的特點。

2017年12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溪源明筍”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溪源明筍
  • 產地名稱: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
  • 品質特點:筍乾扁平、腦小節密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2017年第2620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7年12月22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藥用價值,產地環境,地貌情況,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溪源明筍具有色澤光潔如黃金、筍乾扁平、腦小節密、肉質嫩、復水性好、口感爽脆、氣味醇香的特點。總膳食纖維含量:≥55.0%,可溶性膳食纖維含量:≥5.0%,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含量:≥50.0%。

藥用價值

中醫認為筍味甘、微寒,無毒。在藥用上具有清熱化痰、益氣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尤其是江浙民間以蟲蛀之筍供藥用,名“蟲筍”,為有效之利尿藥,適用於浮腫、腹水、腳氣足腫、急性腎炎浮腫、喘咳,糖尿病、消渴煩熱等,嫩竹葉、竹茹竹瀝均作藥用。筍還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的特點。
溪源明筍溪源明筍

產地環境

地貌情況

溪源鄉、黃坊鄉地勢高峻,為本縣高寒山區,山多田少,地貌類型為火山岩類低山。這些低山由山地殘積和坡積物較厚,山麓為紅壤,向上遞變為紅黃壤,森林多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低山土質適於發展毛竹,有利於毛竹筍的生長,為溪源明筍提供了品質優良的原料。

水文情況

黃坊鄉黃坊溪為濉溪小支流,流域面積65.9平方公里,河道長35.5公里,縣內比降21.1%。平均年降水量1735毫米,年平均徑流量0.68億立方米。溪源鄉楚溪貫穿全境,流域面積145.9平方公里,主河道長23公里,比降33.3%,平均年降雨量1827毫米,年徑流量1.5億立方米。

氣候情況

溪源鄉、黃坊鄉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並具有大陸性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6-19.5℃,年降水量1500-1900毫米,無霜期230-250天,日照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冬夏乾濕差異懸殊,地形複雜,立體氣候及地區小氣候差異顯著,特別適合毛竹的生長。
溪源明筍溪源明筍

歷史淵源

據《建寧縣誌》記載,溪源明筍發源於建寧溪源,始於宋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常採用木桶壓制,因其壓榨筍可保留到明年(翌年)食用而質味不變,故稱明筍。
溪源明筍溪源明筍
2005年,黃家坊35戶竹農聯合成立了富源筍竹專業合作社。

生產情況

2011年,溪源鄉竹山面積8萬餘畝,年產筍乾1500多噸。
2016年,建寧縣溪源明筍生產規模13333.33公頃,年產量200000噸。
2017年,溪源明筍產品主要出口東南亞,銷往江浙、上海等地,年產值達到4億多元。
溪源明筍溪源明筍

產品榮譽

2010年,“溪源明筍”加工工藝於被列入第三批三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7年12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溪源明筍”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8年,溪源鄉筍製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
溪源明筍溪源明筍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溪源明筍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建寧縣所轄溪源鄉、黃坊鄉總計2個鄉17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6°51′-116°59′,北緯26°59′-27°02′。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竹林管理
①劈草清雜:在8-9月期間,對基地山場進行全面劈草清雜撫育,要求全面劈除雜灌(保留一定的喬木,基地內竹闊比例在8:2左右,以利保持地力和維護生態平衡),劈頭10厘米在下,砍下的雜灌有條件的要清出山場,條件不便的,可將雜灌均勻鋪蓋在林地上,任其腐爛,轉化為有機肥,大面積的竹林還應在山脊處保留防風防雪喬木帶。
②墾復鬆土:劈草清雜後可進行深挖墾復撫育,清理樹蔸和石頭及竹蔸。石頭擺放在山場界線處,作不同的山權主的分界線。墾復深度20厘米左右,土塊呈覆瓦塊排列,儘量注意少傷竹鞭和筍芽。為防止水土流失,在坡度少於20度的緩坡可採取全墾;坡度20-30度的竹林採取水平帶狀墾復,頻寬及帶間距均為3米,隔年隔帶再翻墾;坡度30度以上的陡坡不宜翻墾。
③科學砍伐:筍用竹林地需要有一定的光照,提高土溫,促進多孕筍、早出筍。因此,筍用林母竹留養密度比材用林低,一般每畝留母竹130-150株,砍伐時間在當年立冬至第二年的立春之間,兩年採伐一次,並掌握“三砍三不砍”(即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弱留強)的原則。伐後竹齡合理結構為1度竹占17-20%,2度竹占35-40%,3度竹占35-40%,4度竹占10%左右,且分布均勻。
(2)病蟲害防治:筍竹林內是毛竹害蟲天敵繁衍場所,因此保留一定數量的喬木,通過生物間的自我調節,達到不使用任何農藥,控制病蟲害目的。
(3)竹筍採收:3-5月挖筍,前期筍應見筍就挖,盛產期筍(除留養新母竹外)和後期筍全部採挖。挖筍由人工用鋤頭先將整個筍邊的泥土全部扒開,再從筍與竹鞭的交接處鏟斷,將筍取出,要注意不要損傷竹筍、竹鞭和鞭芽,筍挖出後復土蓋住竹鞭。
(4)製作工藝:明筍是傳統手工藝製作,生產加工歷史悠久。是以毛竹鮮筍為原料,製作過程一般是,筍長到50-60公分左右開挖,去殼、削根、平頭,煮熟後用清水冷卻,再通節、壓倉,直到壓扁壓實為止。過去選用白露後開倉曬乾,成了乾品後投入市場銷售。具體工藝:
①鮮筍採挖:用鋤頭先將整個筍邊的泥土全部扒開,再從筍與竹鞭的交接處鏟斷,保持筍體完整。
②剝殼:一手握住筍尾部分,另一手用專用筍刀從上至下斜切數刀,深達筍肉,然後,切斷小部分筍尾,用筍刀插入筍殼,向反方向扭轉,剝去筍殼。筍尖留適當嫩筍衣,保持加工過程中筍尖不易折斷。
③修整:用刀背將筍根須、絨毛、粗皮刮淨,不傷筍肉,修整光潔,在根際下2節處切除筍頭,洗淨污泥、雜質,修整後的筍放入框內或放置在彩條布上。
④蒸煮殺青:採挖的鮮筍必須在12小時內蒸煮殺青。按筍的大小,將筍先大後小依次頭尾交錯放入已燒開的沸水鍋內,用猛火煮沸1-2小時,直至煮熟為止。熟筍的特徵:筍體變軟,具有筍香味的蒸汽冒出,並有“撲哧”的響聲。每煮2-3鍋筍,應換一次水。若當天已停止煮筍,應把鍋內水排乾,沖洗乾淨,鍋內不得留過夜水和過夜筍。
⑤冷卻漂洗:煮熟的筍應及時放入漂塘內用流動水冷卻漂洗12小時左右,直至筍體冷卻。筍體冷卻的特徵:切開大的筍體,用手觸摸筍體內部無微熱感。
⑥壓榨脫水、乳酸發酵:將符合要求的薄膜在榨筐內四周鋪平,薄膜預留長些以備蓋面,用潔淨的軟草鋪墊榨底。將冷卻好的筍撈出,用竹釺從筍基部戳到筍尖部,把筍節戳穿,不戳穿筍尖。然後將筍放入榨筐內,第一層將筍頭向筐板,筍尖向內,四周放一圈,然後圈內擺放筍,第二層將筍尖想筐板,筍頭向內,後各層擺法以此類推。筍頭和筍尖要相互搭配,不留空隙,要求層層放平、放實。筍裝滿後用薄膜蓋好,鋪上木板,放上墊木,將榨梁放置好,根據槓桿原理進行壓榨,壓榨中應逐步加壓,將空氣、水分擠壓出來。將筍壓低後加上適量筍或木墊,再進行壓榨,每天應加壓幾次,壓榨一個月左右,壓不下去時封榨。此時保持壓力,不需加壓,筍在榨內進行自然乳酸發酵。壓榨3-6個月等待曬筍。注意經常檢查榨繩是否鬆動,若鬆動應壓緊,以免漏風筍變質。
⑦開榨、日曬乾燥:開榨前選擇天氣晴朗,氣候乾燥天開榨曬筍,並在曬場上備好防雨設施。開榨取筍,剝淨筍衣,不需洗滌,一片片擺放在竹曬席上,任其日曬,第一天曬出時不宜翻動,傍晚將每席層疊在一起,放在曬架上,用薄膜蓋好。第二天繼續日曬,中午將筍翻曬,以後每天中午翻曬一次。第三天將筍頭壓在筍尖上曬。將曬乾的筍放入庫內,繼續曬其他未乾筍。乾燥標準:選擇大的筍蔸,用刀切開,若中間淡紅色消除,顏色均勻;用手將筍折不彎,手拿有堅硬感,表示乾燥,否則為不乾燥。
⑧挑選:挑出夾生筍、過熟筍、燒焦筍、霉爛筍、死筍、隔夜筍、病蟲害筍和殘次筍。
(5)生產記錄要求:溪源明筍生產的全過程要建生產記錄檔案,對生產情況,病蟲害發生情況、技術措施、農藥化肥的使用情況以及收穫日期、生產加工過程、質量檢測情況、銷售情況等進行全面記錄,生產記錄應當保存兩年以上,以備查詢。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溪源明筍產品質量應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相關標準。
  • 標誌使用規定
在地域保護範圍內生產出的溪源明筍,如需使用“溪源明筍”地理標誌的,應當向建寧縣溪源鄉農業服務中心申請,經審核批准後才能使用,同時,要規範包裝標誌的使用。
(1)包裝:溪源明筍按照規定應當包裝銷售。
(2)標識: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溪源明筍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