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森行森禪師

溪森行森禪師

行森(1614~1677),清代禪僧,為清初名僧玉林通琇之弟子。惠州人,俗姓黎。年二十七,舍家從宗寶道獨削染納戒。道獨為博山無異元來之嗣。行森初參雪嶠圓信,次參大覺通琇於崇福。通琇令作本來面目之頌。森云:“苕溪屈曲水潺湲,萬疊關山一境閒,乍雨乍晴雲散後,滿天風月到人間。

基本介紹

  • 本名:行森
  • 字號: 字慈翁,號茆溪
  • 出生時間:1614年
  • 去世時間:1677年
人物簡介,個人語錄,其它信息,現代評價,

人物簡介

琇云:“好與三十棒。:森云:“恩大難酬。:後奉師命分座報恩、崇福二山。順治十六年(1659),通琇辭京還山,世祖云:“和尚座下有可語上首否?:琇乃推薦行森,且雲“彼骨硬惟善遇之:云云。行森寂於康熙十六年,世壽六十四。雍正中,追封“明道正覺禪師:。

個人語錄

行森之語錄,有《明道正覺■溪森禪師語錄》一書行世。該書為其門人超德等人所編,分上中下三卷。收在《乾隆大藏經》及《禪宗全書》中。

其它信息

附:陳垣〈語錄與順治宮廷〉(摘錄)
■溪名行森,字慈翁,粵惠州博羅黎氏,■溪其號也,《廣東通志》誤作茆溪。年二十七出家,參雪嶠信,信許入室,呼為嶺南長子。信寂,參玉林琇,即日命居首座。順治十六年,玉林被召南還,上曰:和尚錄中付門人■溪之偈最好,送和尚還山之舟,可載入京一面。六月十五,玉林回至湖州,■溪即隨舟入京,召對甚契。十七年七月,世祖馬上有省,再請玉林證道。十月十五,玉林至京,聞■溪為上淨髮,即命眾集薪燒之。上聞,遽許蓄髮乃止。是月二十八,■溪辭歸。十八年正月初二,復差官迎■溪為新逝保姆秉炬。初七帝崩,亦遺詔請■溪秉炬。康熙十六年寂,年六十四。始吾未見原本《■溪語錄》之先,據《玉林年譜》、《續指月錄》〈玉林傳〉,及《五燈全書》■溪傳,所知■溪事跡與順治宮廷有關者只此。
《■溪語錄》原本不易得,《嘉興藏》亦未收,普通所見者為《龍藏》本三卷,題曰《明道正覺森禪師語錄》,明道正覺者,雍正十一年封號也。錄中於奏對機緣,及為上淨髮,為保母為上秉炬等事,均闕不載。《■黑豆集》、《正源略集》〈■溪傳〉亦然。《■黑豆集》引語錄至二萬五千餘言,不可謂不詳,然其闕略猶是,嘗考其故,《龍藏》本蓋刊於雍正十一年禁毀《北游集》之後,禪和子怵於世網,凡涉宮廷舊事,一概不敢留遺。《黑豆集》輯於乾隆末,《正源集》輯於嘉慶初,其所見《■溪語錄》,止《龍藏》相傳之本,不復知有當年事實,勢使然也。《續指月錄》輯於玉林、■溪寂後一二年,見聞較切,《五燈全書》輯於康熙中,所引《■溪語錄》,尚是原本,故較可信據。

現代評價

今所論者為康熙間杭州圓照寺刊本,六卷,題曰《敕賜圓照■溪森禪師語錄》。圓照初名龍溪,為■溪所手辟,■溪入京後,上親書敕賜“圓照禪寺:,命所司易“龍溪庵:額。其目錄卷一為玉音金序,上堂小參。玉音者,御勒;金序者,順治十七年金之俊序也。卷二早參,晚參。卷三示眾,普說,拈古,頌古,附塔銘。卷四法語。卷五機緣,垂問。卷六代別,贊偈,書問,佛事。卷一為董後薨逝上堂凡八次,為董後小參七次,卷五與世祖問對機緣,卷六世祖舉問代答。佛事門有為董後起棺,及為董後世祖舉火偈,皆希有史料,《龍藏》本全刪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