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通

湯文通

湯文通,農學家和農業教育家。早年在江蘇福建浙江,後在台灣,從事高等農業教育和科學研究60餘年,著作甚豐,《作物育種之原理與實施》一書是其代表作。對水稻性狀遺傳、稻種親緣關係、休眠性和稻米脹性等均有精闢研究。在大豆上倡導蕾期授粉,使雜交技術變難為易;確立雜種後代選擇指標,使育種進程有章可循;選育出“台大1—7號”大豆良種,增產幅度大,為台灣省大豆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文通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省泉州市
  • 出生日期:1900年10月29日
  • 職業:農學家和農業教育家
  • 畢業院校:國立中央大學農藝系
  • 主要成就:選育出“台大1—7號”大豆良種
  • 代表作品:《作物育種之原理與實施》
人物生平,科學研究,工作經歷,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湯文通1900年10月29日生於福建泉州市。1907年(8歲)隨其父湯清潤(米行僑商)到緬甸仰光,就讀於僑辦國小。1909年因父病同返鄉梓。不久父逝,遂留家鄉讀書,1918年畢業於泉州中學。1920年隨其兄湯文炳至菲律賓,在馬尼拉華校教書兩年。1922年辭職回國。在泉州本市佩實國小任教。
湯文通自幼勤奮好學,深得母、兄鐘愛。在家人幫助與親友資助下,他於1924年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大學農藝科。1926年轉入國立南京東南大學(後改為國立中央大學)農藝系。1929年大學畢業,因成績優異,留校任助教,旋升任講師。1930—1935年除專心教學外,在系主任趙連芳教授領導下,從事水稻、高粱等作物的遺傳與生理學研究,並進行育種工作。還主持過當時全國規模最大、設備最佳的崑山稻作試驗,工作努力,成績出色。
1935年赴美深造,入德克薩斯州立農工大學研究所進修,但因用功過度,體力虛弱,失眠嚴重,不得不提前返歸祖國。健康情況好轉後回母校任教。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學校內遷。湯文通應原籍省政府邀請回閩,先後擔任福建省政府農業技術專員。兼農民師資訓練所所長,省立長樂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校長,及長樂農場場長等職。福建省府西遷永安後,成立了福建省農業改進處,湯文通兼任該處農業科科長。後任福建省農事試驗場場長及省立高級農業學校校長,歷時兩年。後終以行政事務煩瑣,與其性格及健康狀況不甚相宜而辭職。1940年離閩赴浙,到浙江省農業改進所任簡任技正,兼英士大學農學院教授。1944年因兄病逝永安,再度回閩,任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教授、農藝系主任。
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回歸祖國。湯文通應趙連芳之邀,於1946年8月去台灣。他在台數十年,先任農林處統計室籌備主任,後任台灣省農業試驗所農藝系主任,1948年任所長。在職4年,除管理場務和增修設施外,並積極帶頭開展試驗研究工作,為台灣省農業復興作出了貢獻。湯文通1948年受聘為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辭去系主任,專心教學、科研及著作,1973年(74歲)退休。1986年(87歲)台灣大學因其在校執教成績卓著,頒贈“名譽教授”榮銜。湯文通年逾九旬高齡時,仍熱心於培育人才,常至台大義指務導學生撰寫論文,仍關心海峽兩岸農業科學事業的發展。

科學研究

開展水稻基礎研究,成績卓著造詣深
湯文通1929年大學畢業。初出校門便嶄露頭角,成為趙連芳教授的得力助手,一方面擔任助教,另一方面隨同研究水稻的遺傳與生理,進行水稻雜交育種工作,還一度主持中央大學崑山稻作試驗場。他工作踏實,不辭勞苦,經常赤腳下田,親手操作;日未出已下田,日落後方收工;農忙季節,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因此深得當地農民稱讚。該場30年代育成的水稻優良品種,在長江中、下游幾省推廣,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0%左右。在此期間,他發表了《水稻小穗長度遺傳研究》,並譯介《水稻連鎖遺傳之研究》等文。
湯文通長期從事水稻研究,鍥而不捨,數十年如一日,成績顯著,學術造詣很深。
他在“水稻品種間及地域間之差異研究”中,證明血清判斷法、糙米浸出液對甲烷青液呈褪色反應,和在磷酸鈉中的發芽現象,都可以判斷其親緣型別或原產地區。這方面的研究在學術上很有價值。
對“稻米脹性之研究”結果說明水稻品種間尤其是型別間頗有差異。這對稻種選擇具有實際意義。當育成一個品種,如果其它性狀與別的品種相近,而脹性獨大,則在稻米的食用經濟價值上有可取之優點。
通過“水稻休眠性之研究”,他發現水稻也有休眠期,約為20—45天。水稻休眠性之機製作用在於內外穎鉤合過緊。除去內外穎,休眠性即失去。根據這一研究結果,他認為培育休眠性優良的品種,可以解決水稻收穫期遇雨,或收割後處理不當造成穗發芽等問題,避免稻穀損失。這項成果曾獲得台灣省特種教育基金會獎金。
在作物休眠性研究中,湯文通還作了“落花生休眠性及催醒試驗”,以及“落花生品種間性狀之比較研究”。其研究結果對花生栽培及品種選育頗有套用價值。其中花生休眠性研究發現具有休眠性的大粒種用消毒劑uspulum處理即可打破其休眠性,該項成果亦獲得台灣省特種教育基金會獎金。
潛心大豆遺傳育種研究,碩果纍纍業績豐
湯文通於1956年開始進行大豆雜交育種與遺傳研究,並利用大豆屬野生種(Glycine formosana)與栽培品種雜交為材料,經數載努力,於1962年前後首次在台灣育成了“台大1—7號”大豆良種。這幾個良種豐產,抗倒伏,優於“百美豆”、“三國大豆”、“十石大豆”等從日、美引進的品種,在高雄、屏東一帶不推而廣,春作產量高達167—200公斤/畝(2500—3000公斤/公頃),秋作亦有133—167公斤/畝(2000—2500公斤/公頃),很受台灣南部農民歡迎。這項研究成果對油料不足、蛋白質匱缺的台灣省來說,貢獻殊大。這也使過去一般學者認為大豆在台灣只能作為飼料作物栽培,不能作為食用或油料作物栽培的觀念有了改變。
在研究大豆雜交育種工作中,湯文通發現大豆有雌蕊先熟現象,因此首創蕾期授粉方法,使大豆雜交技術變難為易。過去認為大豆花形小,雜交非常困難,累遭失敗。他的這項研究基本解決了大豆雜交育種上的一大難題,並發表有《大豆交配技術研究》、《大豆花粉發芽之研究》等論文。該項技術已為國外學者所採用。
湯文通除潛心於大豆育種工作外,進而研究“大豆屬種間雜種量與質性狀遺傳”及“台灣野生大豆之特性研究”。他以在台灣採得的6個大豆屬野生種為材料,套用細胞遺傳學和生統遺傳學的方法,進行分析與評估,得到很多有價值的結果。當遺傳研究告一段落後,他將理論研究所獲新知識,套用到育種實際中,進一步研究具有實用性且有較高學術意義的大豆育種方法,發表了《大豆多元體之誘致及其利用價值》及《大豆雜種後裔選種指標之研究》等多篇論文。他的這些研究,無論在學術理論和實用技術方面均具有創造性,逐步進行,蔚成系統,這在台灣省農業科研中是不可多得的成績,經台灣省中華農學會提名推薦,獲得了台灣省教育部門1963年學術獎。
嚴謹治學著述豐厚,為人師表兩袖清風
湯文通治學嚴謹,教學有方。他從青年時代起便矢志獻身教育,兢兢業業,為國家培育英才。先後在中央大學、英士大學、協和大學、台灣大學,以及福建農民師資訓練所,福建高農等校執教,講授作物學、稻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等課程,經常挑燈準備教材,不辭辛苦。他有感於農業院校缺少良好教科書和參考書,影響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於是致力編著教科書。先後出版了農藝方面教科書18冊。1950年,他和趙連芳共同編著的《作物學》上下集,由台灣書店發行,再版多次。又相繼編著出版了大學用書《農藝植物學》、《作物栽培原理》等。1967年大學用書《作物育種之原理與實施》出版後,被歐洲育種學雜誌Euphytica推介為世界作物育種學名著之一。他退休後還與高景輝合著《植物生長與分化》一書。據不完全統計,湯文通已發表的研究報告與學術性論著計有中英文105篇,其中大多數是關於水稻和大豆遺傳育種和生理研究的論文,此外也涉及花生、甘薯,小麥、馬鈴薯、玉米、棉作、洋蔥和飼料作物的育種方法以及綜合性的抗病、抗蟲育種問題等論著,可見他的學識既有專長,又很廣博。
為了傳播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業科學水平,湯文通與幾位同行契友,共同發起創辦《科學農業》雜誌,於1953年7月創刊,旨在以科學方法發展農業,以充裕人民生活。主要介紹世界最新農業研究之精華,綜合性文獻和專題討論,內容充實新穎,這是台灣省唯一私人刊行的定期學術性刊物,由湯文通主編兼發行人達二十一載之久,迄今該刊物發行已40載,按期刊出,這裡凝聚著他辛勤工作的心血與汗水。
湯文通秉性仁厚,不擅言辭,但他為學治事,都嚴守“有目標、有信心、有毅力”的原則。根據此原則,他在校執教時,對學生要求嚴格,誨人不倦。1938年湯文通兼任福建省高農校長時,親訂校訓為“手腦並用”,並以對聯“慕虛榮,愛利祿,不是現代學子;求真理,講科學,方稱進步青年”與諸生共勉,當年在校師生都深受感召。湯文通自己對其原則更注重身體力行。據他在台灣大學的同事講,1948—1973年間,台灣公教人員待遇菲薄,那時湯文通一人薪資,要贍養六口之家,生活十分艱苦,但他決心不另求兼職兼薪,每天除備課、授課和從事研究工作外,即埋頭寫作。當年台灣大學四號館每晚最後熄燈者為湯文通。他日常生活簡單樸素,五十而後,不沾菸酒,亦無特別嗜好。他常自嘲一生“一身瘦骨,兩袖清風,”然而他有豐富的學術著作,他有農業科研、教育和生產上的重大貢獻,他有高尚的道德風範。這正是湯文通為人師表,受人尊敬之所在。

工作經歷

1918年 在泉州中學畢業,執教於本鄉國小。
1924—1926年 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大學(前身為北京農業專門學校)
1926—1929年 轉學南京東南大學農學院(後改稱國立中央大學)
1929年 於中央大學農藝系畢業,留校任助教。
1930—1935年 與趙連芳共同研究水稻、高梁等作物的遺傳和生理,並進行育種工作。
1935—1936年 赴美國,入德克薩斯州立農工大學研究所進修。後因健康狀況回國。
1937年 任福建省政府農業技術專員,兼福建省農民師資訓練所所長,省立長樂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校長和省立長樂農場場長。
1938年 兼任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農業科長,福建農事試驗場場長,福建級農業職業學校(由全省省立農校合併建成)校長。
1940年 任浙江省農業改進所簡任技正。
1941—1944年 任國立英士大學農學院教授。
1944—1946年 任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教授,農藝系主任。
1946—1948年 任台灣省農林處統計室籌備主任,旋轉任台灣省農業試驗所農藝系主任。
1948—1951年 任台灣省農業試驗所所長,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
1951—1952年 任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3—1973年 任台灣大學教授,創辦《科學農業》刊物,任主編及發行人。

主要論著

1 湯文通.水稻小穗長度遺傳研究,中央大學,農學叢刊,1921,第二號.
2 湯文通.稻米脹性之研究,協大農報,1943,第6期.
3 湯文通.用血清判斷法檢定若干稻種親緣關係之初步研究,協大農報,1943,第7期.
4 湯文通.台灣之農業及其研究,台銀季刊,1947,1(3):1—9.
5 湯文通,黃正華.糙米浸出液對甲烷青液所呈褪色反應之地域及品種間差異,台農試所專報,1947,第5號.
6 湯文通,黃正華.印度型及日本型稻在磷酸鈉溶夜中發芽現象之差異,台農試所專報,1947,第3號.
7 湯文通.台灣農業之改良,農報,1948,2(1):114.
8 湯文通,莫強.台灣之稻作,農報,1948,2(2):69—79.
9 湯文通等.台灣省紡織用纖維麻類之栽培及復興途徑,台灣建設,1948,1(4):814.
10 湯文通.關於糧食資源報告,台灣省中華農學會,1950年年會特刊,1950,88—90.
11 湯文通,蔣瑞民.落花生休眠性及催醒試驗,台灣糖業季刊,1952,4(1、2):390—397.
12 湯文通.馬鈴薯芽的休眠及其處理,台灣農林,1953,7(3):49—50.
13 湯文通.稻的演進,科學農業,1953,1(5):1—6.
14 湯文通,陳鎮和.落花生之光期感應及照射效果.科學農業,1953,1(2):715.
15 湯文通,蔣瑞民.大粒及小粒種落花生若干性狀之比較,台大農院研究報告,1953,2(5):23—33.
16 湯文通.雜種優勢與作物育種,科學農業,1955,3(1):110.
17 湯文通,蔣瑞民.稻之休眠性研究,台大農院研究報告,1955,4(1):1—7.
18 湯文通.不割頂去雄雜種玉蜀黍種子之生產.科學農業,1955,3(6):15—21.
19 盧守耕,湯文通等.水稻收穫前後發芽損失之防止.台大十周年校慶紀念專刊,1956,163—172.
20 湯文通,蔣瑞民.種子之休眠.科學農業,1956,4(10):390—396.
21 趙連芳,湯文通編著.作物學,台灣書店.
22 湯文通.甘薯自種法.科學農業,1957,5(4):131—151.
23 湯文通編著.農藝植物學.台大農學院叢書第一號,1957.
24 湯文通,陳鎮和.大豆Glycine maxG.formosana之雜交研究.台灣省中華農學會會報,1959,新(28):17—23.
25 湯文通,陳鎮和.大豆交配技術研究.台灣大學農學院研究報告,1959,5(3):1—5.
26 袁宸宣,湯文通等.稻花芽分化觀察.台灣省中華農學會會報,1960,新(31):13—19.
27 戴喬治,湯文通等.大豆種間雜種Glycine max × G.formosana第一代(F1)之異常植株.科學農業,1960,9(9—10):301.
28 湯文通,戴喬治.1961,大豆育種法.科學農業,1961,9(3—4):78—99.
29 湯文通.土壤含水量對於水稻生理與根系發育之影響.台灣省推行輪灌工作報告,1961,85—96.
30 湯文通編著.作物栽培原理.台大農學院叢書第十一號,1961.
31 湯文通編著.作物育種之原理與實施.台北:科學農業,1962.
32 湯文通,林齊強.幾種在台灣發現之大豆屬野生種特性研究.台灣省中華農學會會報,1962,新(37):15.
33 湯文通,戴喬治.大豆種間雜種(Glycine max × G.formosana).中研院植物學彙刊Vol.Ⅲ No.1(英文),1962,3(1):39—60.
34 武光東,湯文通.大豆花粉發芽之研究.台灣大學農學院研究報告,1962,6(3):80—88.
35 湯文通,李水龍.稻生長各期耐旱性試驗.台灣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研究報告,1963,45p.
36 湯文通,大豆雜種後裔選種指標之研究.台灣省中華農學會會報,1963,新(41):1—6.
37 湯文通,林齊強.大豆多元體之誘致及其利用價值的研究.中研院植物學彙刊Vol.Ⅳ No.2(英文),1963,11(3—4):112.
38 湯文通,鄔宏潘.大豆品種間單性狀判別函式之研究.雜作簡報,1964,(6):118—119.
39 湯文通,鄔宏潘.大豆栽培品種產量判別函式之研究.雜作簡報,1964,(6):120—123.
40 湯文通,戴喬治.大豆育成品種之穩定性的研究.科學農業,1965,43(11—12):336.
41 湯文通,蔡文福.大豆莢果之發育過程及蛋白質油分含量之變化.科學農業,1969,7(1—2):33—34.
42 湯文通.縮短大豆育種年限之研究.科學農業,1969,17(9—10);167—172.
43 湯文通.水稻混合集團內生長競爭趨勢之研究.台灣省中華農學會會報,1970,新(70):1—17.
44 湯文通,張佳雄.大豆愈傷組織之生長及根形成之研究.台灣省中華農學會會報,1974,新(85):3—12.
45 湯文通編著.農藝學(上、下冊).大同書店,1967.
46 湯文通,高景輝合著.植物生長與分化,台灣大學農學院出版,197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