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灣紫蒜

湍灣紫蒜

湍灣紫蒜,山東省青島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湍灣紫蒜
  • 產地名稱:山東省青島市
  • 品質特點:外在感官品質:蒜頭個大,單頭重40g-60g,蒜瓣潔白均勻,鮮嫩多汁,口感辛辣,脆香濃郁,風味獨特,肉質肥厚,皮薄易剝
  • 登記年份:2020年
產品介紹,自然生態環境,地域範圍,品質特性特徵,特定生產方式,包裝標識規定,

產品介紹

湍灣紫蒜蒜瓣4瓣-6瓣,莖盤上圍成一輪,蒜皮為紫紅色,主要特點:蒜頭個大,單頭重40g-60g,蒜瓣潔白均勻,鮮嫩多汁,口感辛辣,脆香濃郁,風味獨特,肉質肥厚,皮薄易剝。

自然生態環境

2.1 土壤地貌條件 種植區位於即墨西北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土壤為砂姜黑土,土層深70cm-90cm,底部是沿河沙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21g/kg,鹼解氮107mg/kg,有效磷30mg/kg,速效鉀平均含量99mg/kg,pH值6.9-7.1,土壤硒含量高,各種養分含量都比較豐富,團粒結構好,通氣性良好,土壤條件適宜湍灣紫蒜生長。 2.2 水文條件 種植區南靠城陽,北鄰平度,這裡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水資源豐富。大沽河、劉浩河、小月河流經整個種植區,流域面積38㎞。 普東水庫、挪城水庫等4座小二型水庫及30座塘壩分布在整個種植區內,總庫容量達260萬m,充足的水源非常適合湍灣紫蒜的生長。 2.3 氣候條件 種植區域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受海洋環境影響,空氣濕潤,氣候溫和,具有冬暖夏涼、春溫秋爽、春遲冬長的氣候特點。常年平均氣 溫12℃,最高氣溫37℃,最低-12℃,歷年平均相對濕度72%。年無霜期200d左右,年均降水量787mm,年平均日照時間2700h左右,農耕期積溫(≥0℃)4650℃,年總輻射量126.9kcal/cm,年平均蒸發量1772mm;年平均風速2.2m/s,以西南風為主導風向;地溫變化趨勢與氣溫變化基本一致,且均與降水量變化呈現一致性,對湍灣紫蒜生長十分有利。

地域範圍

湍灣紫蒜生產區域範圍為即墨區移風店鎮湍灣西北村、湍灣西南村、湍灣大街村、湍灣東街村、湍灣石硼村、東太祉莊村、西太祉莊村、東豐臺村、西豐臺村、道頭村、冷家埠村、高吉莊村、東朱家莊村、南辛莊村、北辛莊村、吳家屯村、大蘭家莊村、坊莊村、辛家貼村、曹家屯村、荒窪村、三里村、東河流莊村、西河流莊村、肖蘭家莊村、綦家埠村總計26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20°17´25"~120°30´05",北緯36°25´31" ~36°25´41"。區域內紫蒜種植面積穩定在2300畝,年產紫蒜約4100噸。

品質特性特徵

4.1 外在感官特徵:湍灣紫蒜蒜瓣4瓣-6瓣,莖盤上圍成一輪,蒜皮為紫紅色,主要特點:蒜頭個大,單頭重40g-60g,蒜瓣潔白均勻,鮮嫩多汁,口感辛辣,脆香濃郁,風味獨特,肉質肥厚,皮薄易剝。 4.2 內在品質指標:據檢測結果,100g“湍灣紫蒜”中含有大蒜素≥48.64mg 、鈣≥6.24mg、鐵≥0.65mg、硒≥0.002mg、維生素C ≥4.1mg、維生素B1 ≥0.16mg、維生素B2 ≥0.05mg、16種氨基氮總含量≥3.5g 。富含大蒜素、維生素、胺基酸等多種微量元素 4.3 質量安全要求:湍灣紫蒜產地及環境執行NY/T5010《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產品執行NY/T2798.3《無農害農產品生產質量安全控制技術規範》(第3部分:蔬菜)標準。

特定生產方式

3.1 地塊選擇 產地應選擇在生態條件良好,空氣、灌溉水、土壤沒有污染,產地應符合《NY/T5010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的要求,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耕層深厚、理化性狀良好,土壤肥力較高,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農業生產區域。 3.2 品種與備種 3.2.1 品種 選用優質豐產的湍灣紫皮蒜。 3.2.2茬口選擇 湍灣紫蒜選擇前茬是非蔥蒜類土地,以保證紫蒜良好的生長環境。 3.2.3 整地施肥 在前茬作物收穫後,每667㎡施優質專用有機肥2000kg、有機復混肥料100kg作底肥,撒施均勻後立即進行耕翻,耕深20cm~30cm,細耙細耬2遍~3遍,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勻,做到地面平整,上松下實。 3.2.4 做畦 多採用高畦栽培,畦寬1.0m~1.2m,畦溝寬20cm~30cm,高20cm。 3.3選種與留種 3. 3.1 選種 在播種前,要從選種的蒜種中選擇蒜瓣肥大、芽飽滿、色澤潔白、無病斑、無傷口的蒜瓣作種。嚴格剔除發黃、發軟、蟲蛀、有傷、莖盤變黃及霉爛的蒜瓣。 3.3.2留種 田間留種選擇無病地塊,具有本品種形態特徵和優良種性的植株留種,其葉片要無病斑、莖粗壯、蒜頭肥大周正、外觀顏色一致、瓣數相近、均勻飽滿。留種的紫蒜要適期收穫並單收單藏。 3.4 播種 3.4.1 播種期 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立冬前後為播種適期。 3.4.2 播種密度與用種量 。每667㎡3萬~4萬株,行距18cm~20cm,株距6cm~8cm,每667㎡用種量為150kg左右。 3.4.3 播種方法 先在做好的畦內按行距開深3cm的淺溝,在溝內澆透水,待水滲下後,按株距6cm~8cm 將蒜瓣種在溝內,然後在其上均勻撒一層1.5cm~2.0cm的細土,鋪上滴管,覆上地膜。 3.4.4 蒜瓣的按置方向 播種時蒜瓣腹背連線要呈南北向,確保長成的植株葉片在行間東西方向充分伸展,植株上、中、下層光照分布合理,可以提高光合作用。 3.5 田間管理 3.5.1 發芽期的管理 播種後一般7d~10d出苗。要求土壤保持濕潤,但田間不能積水。 3.5.2 幼苗期的管理 以培育壯苗為目的,控制澆水,促進根深苗壯,確保全全越冬,春發有力。幼苗出齊後立即澆出苗水,小雪前土壤封凍時,澆凍水,以畦面不結冰為準。第二年天氣轉暖,氣溫回升到1℃以上時,逐漸撤去地膜,隨即中耕鬆土,深度1cm~2cm,春分前後,澆返青水、追肥 。 3.5.3 中後期管理 采薹後立即澆催頭水,適量追肥。以後每5d~6d澆一次水,直到收穫前1周停止澆水。 3.6 病蟲害防治 湍灣紫蒜髮生的病蟲害較輕,一般不需防治。如有病蟲害發生,則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優先運用農業、物理等防治措施, 適當運用化學防治措施。 3.6.1 農業防治 湍灣紫蒜收穫後應及時清潔田園,把殘留葉片 帶出園外集中統一處理。 3.6.2物理防治 採用人工捕捉、殺蟲燈、粘蟲板等物理方法進行捕殺、誘殺。 3.6.3 化學防治 在物理方法不能確保防治的前提下,可以採取 化學防治,科學合理使用農藥。 農藥使用參照NY/T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的要求。 3.7 收穫 采薹後約20d左右,湍灣紫蒜的底葉枯黃脫落,假莖鬆軟,這時為收穫蒜頭的適期。收穫時輕采輕放,防止蒜頭受傷。 3.8貯藏技術 3.8.1湍灣紫蒜入庫前 應先進行設備的檢修,庫房的清掃,然後對庫房及所用包裝容器等進行殺菌消毒。在入庫前3d,對庫房進行降溫,使庫溫達到-2℃~-1℃。 采後湍灣紫蒜先進行高溫誘導休眠處理,方法同掛藏。去除根須,留1cm~1.5cm的假莖,對紫蒜進行挑選分級,去除機械傷和病蟲害的蒜頭,然後裝箱、裝筐、網袋或按出口要求等進行包裝入庫。可直接碼垛在庫內,垛與垛之間距離1.5m左右。 3.8.2湍灣紫蒜冷藏的最適溫度-2℃~-1℃(有些地方控溫-4℃),相對濕度為50%~60%。貯藏過程中應保持庫溫的恆定,在庫內不同位置分別放置溫度計,保證溫度一致。定期檢查鮮藏紫蒜的質量,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庫房每半個月左右,打開庫門通風換氣。 產品出庫應緩慢升溫,防止蒜鱗莖表層結露。 3.9生產技術檔案 湍灣紫蒜的生產全過程,應建立田間生產技術檔案,全面記載,妥善保存兩年以上,以備查閱。

包裝標識規定

(1)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青島市大蒜產業協會申請使用湍灣紫蒜農產品地理標誌: ①生產經營的紫蒜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 ②已取得湍灣紫蒜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③能夠嚴格按照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④具有地理標誌農產品市場開發經營能力。 (2)湍灣紫蒜地理標誌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 (3)地理標誌使用人應按要求使用產品標識。湍灣紫蒜劃定的地域保護範圍內的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 農產品“湍灣紫蒜”地理標誌,須向湍灣紫蒜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按照生產經營年度簽訂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使用的數量、範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並按照要求規範使用標誌,在其產品包裝統一使用“湍灣紫蒜”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4)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冒用“湍灣紫蒜”農產品地理標誌和登記證書。 (5)鼓勵單位和個人對農產品地理標進行社會監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