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狼山記

《游狼山記》是清代文學家張裕釗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首先描寫狼山的風景。其次介紹狼山地處長江與東海的交匯處,乃天地所設,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最後作者臨望山海,慨然憑弔古今興亡,覺得既然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不如“左挾書冊,右持酒杯,捐去萬事,逍遙於江湖”。這篇散文層次清楚,含義深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狼山記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張裕釗
  • 作品出處:《濂亭文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游狼山記1
光緒二年秋八月2,黎蓴齋管榷務通州3,余過焉。既望4,與蓴齋游於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檜柏數百株,倚山為寺,寺錯樹間。最上為支雲塔,危踞山顛,萬景畢內5。迤下若萃景樓及準提6、福慧諸庵,亦絕幽夐7。所至增舍,房廊屈曲,左右蒼翠環合,遠絕塵境。側身回矚,江海盪天,近在戶牗。隔江昭文8、常熟諸山青出林際蔚然9。時秋殷中10,海氣正白,怒濤西上,皓若素霓11,滅沒隱見。余與蓴齋顧而樂之。
狼山,淮揚以東雄特勝處也。江水自眠蜀徑吳楚行萬里,至是灝溔渺渺12,莽與海合會。山川控引13,界絕華戎14,天地之所設險,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傑志上之所睥睨而籌也15
昔阮籍遭晉室之亂16,作《詠懷詩》以見志,登廣武山17,嘆悼時之無人。今余與蓴齋幸值茲世,寇亂殄息18,區內亡事19,蕃夷絕域20,中外以恬婜相慶21,深憂長計,夏奚以為!
余又益槁枯朽鈍,為時屏棄,獨思遺外身世22,捐去萬事23,徜徉於茲山之上。蔭茂樹而擷澗芳24,臨望山海,慨然憑弔千載之興亡,左挾書冊,右持酒杯,嘯歌偃仰25,以終其身。人世是非理亂26,天地四時變移,眇若墜葉與飄風27,於先生乎何有哉?
歸書而為之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狼山:江蘇省南通市南山丘。在長江北岸,同常熟縣福山隔江對峙,古時為海防重鎮。
2.光緒二年:1876年。
3.黎蓴(chún)齋:黎庶昌,號蓴齋。榷(què)務:專賣稅收事務。
4.既望:陰曆每月十六日。
5.內:同“納”。
6.迤(yǐ):延伸。
7.夐(xiòng):通“迥”,遠。
8.昭文:下縣名。清代與常熟同城而治,今併入常熟。
9.常熟:江蘇縣名。在長江南岸。蔚然:草木茂盛貌。
10.殷:正。中:同“仲”。
11.素霓:白虹。
12.灝溔(hào yǎo):水無涯際貌。
13.控引:控制,牽引。
14.華戎:中華與外夷。戎,古時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此暗指歐洲帝國主義侵略者。
15.睥睨(pì nì):側目窺察。
16.阮籍:字嗣宗,三國時魏文學家。所作《詠懷》80餘首,辭語隱約,表現嗟生憂時,苦悶彷徨的心情。
17.廣武山:在河南滎陽縣東北。楚漢相爭時,劉邦和項羽在廣武城東西對峙。《晉書·阮籍傳》:“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18.寇亂:指太平天國革命。殄(tiǎn)息:滅絕,平息。殄,滅絕。
19.區內:區宇,疆域內。
20.蕃夷:古時對外族的通稱。蕃,通“番”。絕域:極遠的地方。
21.中外:指朝廷內外。恬婜(qiān):安樂。婜,通“熙”。
22.身世:此指所處的塵世。
23.捐:棄。
24.擷(xié):採摘。
25.偃仰:即安居,晏樂貌。
26.理:治。
27.眇:通“秒”,微小。

白話譯文

光緒二年秋八月,黎蓴齋在通州掌管專賣稅收事務,我去拜訪他。十六日,與他到州南的狼山遊玩。
山上多古松,桂樹、檜樹、柏樹好幾百株。傍著山勢建築成寺廟,寺廟在樹間錯落分布。最上面的是支雲塔,高危地踞于山巔,萬種景象盡收眼底。延伸下去就是萃景樓和準提、福慧等寺庵,也都極為幽深。所到的僧舍,房廊曲折,左右蒼翠環繞,與世俗塵世隔絕。側身回望,江海滔天,幾乎就在窗戶之下。江那岸,昭文、常熟各山,山色高出蔚然的林際。時令正值中秋,海潮怒漲,澎湃的波濤向西奔騰,好似素白的虹霓,時隱時現。我與蓴齋看到這些非常興奮。
狼山是淮安、揚州以東最為雄險、特別、美麗的地方。長江水從岷蜀經吳楚行程萬里,到這裡江水寬闊無邊,與海匯合。江水控制著山川,分開中國與外國,造物者設下這樣一個險要的地方,王公貴族認為這非常牢固,古今豪傑之士都重視這裡的海防。
過去阮籍遭遇晉國的禍亂,寫作《詠懷詩》來表達志向,登上廣武山,慨嘆時代沒有英雄。現在我與蓴齋幸運地處在這個時代,太平天國之亂早已平息,國內沒有戰事,境內沒有外國人,同外國也締結了堅明的條約,中外都慶賀安樂太平,要作深憂遠慮,又怎么辦呢?
我現在又更加地年老愚鈍,被時代拋棄,只想處身世外,拋開許多煩事,在這座山上徜徉。在樹的濃蔭下採摘山溝的野花,在山上眺望大海,憑弔古代的興亡之事,左手拿著書冊,右手拿著酒杯,淺唱低吟、或躺或臥,來了卻一生。人世間的是與非、太平與混亂,天地間四季的變遷,都如同隨風飄落的萬千樹葉一般細小,對於隱居的我又有什麼關係呢?
回來就書寫,作了這篇遊記。

創作背景

這篇散文作於光緒二年。當時黎庶昌尚在通州任上,作者去拜訪他,二人同遊了通州南面的狼山,歸而作了這篇遊記。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同一般遊記一樣,本文也敘寫景物、緬懷古人,觸景生情。作者也一力公開表示自己追慕古人曠達的胸襟,頌揚盛世昌明的氣度。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仔細讀去,卻不難體味出這強作笑顏的背後所隱含著的哀感與憂愁,體味出封建末時江河日下、百感蒼茫的悲涼氣氛。
作者內心這種情緒其實從起首一節景物描寫中就體現了出來。在作者筆下,狼山是個超絕塵凡的絕境,寺庵錯落,林木交翠,江海盪天,近在戶牖。更加處於長江入海處,他們去登臨時又值仲秋,長江呈現在遊人眼前的,是一派寥廓空闊而又帶有幾分蕭瑟的景象:“時秋殷中,海氣正白,怒濤西上,皓若素霓,滅沒隱現。”面對此情此景,作者的注意力也漸次地由對狼山“遠絕塵境”的賞識,轉移到對山川形勝的歌頌上;“江水自岷蜀經吳楚行萬里,至是灝禚渺莽,與海合會。山川控引,界絕華戎,天地之所設險,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傑志士之所睥睨而籌也。”然而,作者此時所體味到的不是一種豪邁的情懷。“興暖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對清王朝無可挽回的衰敗曲意回護,所謂“寇亂殄息,區內無牛。蕃夷絕域,約結堅明,中外以恬婜相慶。”但他內心的悲感也是掩飾不住的,他所以站在這“界絕華戎”的海防線上,會想起晉室之亂時。阮籍登廣武山嘆悼寸之無入;會想起阮籍那八十二首憂憤傷時而又“厥旨淵放。歸趣難求”的詠懷詩,不正是深切地感受到了時代的危機和封建王朝衰敗後,一種複雜內心情緒的反映。阮籍面對朝政混亂,仕途險惡,因而湧起世無英雄的慨嘆和人生無常的哀惋,作者也預感到清王朝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劫難。然而,桐城派作家中如姚門弟子們曾一度顯露過的公開抨擊現實的勇氣,到這新一輩作家手中,已經是消磨殆盡了。他們儘管看到了這種衰敗,儘管主張學習西方,富國強兵;但與此同時,維護封建皇權的態度也更為堅定。這就使他們的作品充滿著矛盾,往往在主張取法西人時又一力曲意地維護著王朝的體面,用五色的油彩來掩飾喪權辱國的現實。但王朝的傾覆畢竟無可阻擋,大廈坍塌前那種驚心動魄的軋軋聲震動著每個人的心靈,作者也從自己的被冷落中深感到了世事的悲涼。世無英雄和自己“為時摒棄”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促使他在大廈將傾前去尋求一條獨善其身的退路,“獨思遺外身世,捐去萬事”,“左挾書冊,有持酒杯,嘯歌偃仰,以終其身。人世是非理亂,天地四時變移,眇若墜葉飄風,於無生乎何有哉?”這種對幽深清遠的林下風流的嚮往中,其實隱含著何等濃重的回天無力的悲哀。無怪乎文章開頭,作者要用那樣深情的筆墨。去著力描寫狼山上那“遠絕塵境”的環境氣氛了。
這篇短文,感情幾經起伏,寫得含蓄而深沉,文章盤旋曲折,包裹嚴密,既不失桐城古文的風範,又體現著這一階段桐城作家的特點。

名家點評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蔣松源《歷代山水小品》:“這是一篇寓有深意、情致頗高的山水小品。”

作者簡介

張裕釗(1823~1894年),字廉卿,湖北武昌人,桐城派後期重要作家之一。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舉人,官至內閣中書,在南京、武昌、保定等地主持過書院。曾師事曾國藩,與黎庶昌、薛福成吳汝綸並稱“曾門四弟子”。他有較強的愛國思想,希望在不觸動帝制的前提下改良政治,使國家富強起來。著有《張廉卿先生文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