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大閱圖(清郎世寧乾隆皇帝大閱圖軸)

乾隆皇帝大閱圖

清郎世寧乾隆皇帝大閱圖軸一般指本詞條

《乾隆皇帝大閱圖》是清代畫家郎世寧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畫的是乾隆皇帝於他即位後的第四年(1739年)首次去南苑檢閱八旗官兵時的雄姿。乾隆全副武裝,佩帶弓箭,威風凜凜,氣度不凡。全圖以鮮艷明麗的色澤,細密工致的筆觸描繪這位29歲青年君主的形象,人物及馬匹富有立體感,明顯看出是採用了歐洲的明暗畫法;衣服、頭盔、皮毛等質感很強;背景中天空的雲靄,色彩豐富多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隆皇帝大閱圖
  • 作者郎世寧
  • 創作年代:清代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322.5厘米,橫232厘米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技法,構圖,風格,名家點評,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乾隆皇帝大閱圖
《乾隆皇帝大閱圖》所畫為乾隆皇帝騎馬的形象。他頭戴金盔,身穿鎧甲,騎在駿馬上,全副武裝,佩帶弓箭檢閱八旗官兵時的雄姿。

創作背景

清高宗乾隆作為清入關後的第四任皇帝,始終認為“騎射乃滿洲之根本”,為此,極其重視軍隊的建設,通過南苑閱兵、木蘭秋獮、南海冰嬉等種種活動,來促使八旗兵保持強大的戰鬥力。依照本圖的御製詩可知,該圖描繪的是乾隆親臨南苑(今北京南)檢閱八旗將士時的英武之姿。此次大閱正值清軍與西域的霍集占兄弟激烈交戰之際,所以,高宗乾隆除按慣例巡視八旗軍的佇列及各種兵器、火器的操練活動外,還暗含有向叛軍炫耀清王朝的實力與軍威之意。在南苑第一次大閱後,便命令宮廷畫家朗世寧畫此畫。

藝術鑑賞

技法

畫中乾隆帝和馬,西洋畫風濃厚,十分細膩,運用中國的毛筆、紙綃和色彩,卻能以歐洲的繪畫方法注重對象的解剖結構和立體感的表達。在光線的運用上則與歐洲面法有所不同,歐洲商家喜歡錶現人物臉部在特定的光線照射下分明的凹凸感,而傳統的中國“寫真”技藝,則要求被畫者是不受光線變化常態下的相貌。因此,郎世寧適當地吸取了傳統中國“寫真”技藝的表現手法,所畫人物均取正面光照,使人面面部五官清晰,畫得相當精緻筆觸細膩柔和,又注意體面結構和立體效果,衣服的質感也很強。

構圖

以細密的短線,按照素描的畫法來描繪馬匹的外形、皮毛的皺褶和皮毛下凸起的血管、筋腱,或者利用色澤的深淺來表現馬匹的立體感和厚重感來畫馬。人物乾隆,則在造型上比較嚴謹,注重解剖機構,非常的寫實符合解剖學的比例。

風格

畫作體現中西繪畫相互滲透並趨向相融合,融合的結果是繪畫的審美追求朝著“寫實”的方向發展。

名家點評

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偉宏:郎世寧用中西融合的畫法所畫的《乾隆皇帝大閱圖》,描繪了乾隆皇帝舉行盛大閱禮的場面,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後世影響

明末清初,傳教士的進入促進了西方古典主義寫實繪畫技法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的融合與發展,一改傳統中國畫的筆墨及線描風格。這個時期繪畫的主要特點集中在記實性,其中發展較為矚目的題材包括裝飾性壁畫、人物風俗、人物肖像、戰功圖及祭祀等。《乾隆皇帝大閱圖》從造型、明暗、構圖及透視等方面詳細闡述西方繪畫技法對中國畫的影響,體現了西方繪畫技法促進了中國畫對光影元素的運用、明暗和透視法的興起以及色彩的廣泛使用。

作者簡介

郎世寧(1688—1766),原名朱塞佩·伽斯曝里奧內,生於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作為天上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人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二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他是一位藝術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涉、無所小精,成為雍正帝、乾峰帝時宮廷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圖》《嵩獻英芝圖》《百駿圖》《弘曆及後女己像》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