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關於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

《清華大學關於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於2015年10月16日在清華大學第24次教育工作討論會上發布。

簡介,主要任務,治理結構,教學改革,機制改革,工作模式,

簡介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根據《清華大學綜合改革方案》,經過全校第24次教育工作討論會廣泛深入討論,現就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以下意見。

主要任務

1.我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總體目標。面向國家長遠發展戰略和世界變革的未來趨勢,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堅持和完善世界一流、中國特色、清華風格的教育教學體系,努力培養學生具有健全人格、創新思維、寬厚基礎、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
2.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傳承弘揚優良辦學傳統,深入探索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引導學生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堅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推動各種辦學優勢向人才培養積聚和轉化;堅持為學為人並重,弘揚“嚴謹、勤奮、求實、創新”學風;堅持改革創新,強化“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育人特色,努力造就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人才。
3.落實以學生學習與發展成效為核心的教育質量觀,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尊重和激發學生的學術志趣,促進教育教學工作向以學為主轉變。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系統梳理和調整課程體系,以課程和培養環節的學習成效為基礎,健全以學生為本、以成效為核心的教育質量評價與監控體系,努力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4.建立以通識教育為基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體系。堅持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結合,統籌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加強通識教育頂層設計,全面提高課程質量;發揚專業教育的特色,最佳化專業核心課程,增強課程挑戰度。提高培養方案的彈性、靈活性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選擇性,切實推動學生價值觀塑造和升華,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共識和對人類文明的理解,養成高尚而獨立的完整人格,培育科學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5.明確研究生教育定位,推進結構調整,完善分類培養機制。最佳化人才培養戰略布局,進一步形成學術型人才與專業型人才培養並重的格局。博士學位教育著重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學術創新人才,專業學位教育主要培養具有職業素養、創業精神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根據學科特點明確學術型碩士的培養定位,或作為博士生培養的補充與準備階段,或培養套用型人才。
6.構建與現代大學相適應的學生工作模式,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堅持“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基本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學生工作隊伍和學生集體建設,改革學生評價、榮譽、資助和指導方式,引導學生把價值塑造變為內在需要和自覺行動。強化教師的教書育人責任,帶動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超越傳統課堂限制,在教室、校園、國內、國際以及網路和成長社區上綜合協調,統籌推進,全面育人。

治理結構

7.探索構建鼓勵創新、管理規範、分工負責的治理模式。明確教師、學生、行政各自職責,學校和院系分級負責,健全教學責任和教學管理體系。建立教學委員會,負責審議教學計畫方案,評定教學成果、教學質量,檢查、指導教學管理和教學隊伍建設等重要事項,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提出諮詢建議。設立學生課程諮詢委員會,強化學生對於課程和培養方案的反饋機制。建立包括校友、行業代表的學生培養發展諮詢委員會,提供前瞻性、專業化的諮詢建議。改革學位評定委員會制度,更好地服務於多學科、跨學科、交叉創新人才的培養。轉變教務處、研究生院、學生部等部門職能,簡政放權,提高政策落實、資源統籌、諮詢服務、監督管理水平。
8.堅持人才培養是教師的第一責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確保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和人才培養,發揮教學環節和師生互動在促進學生全面成長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教研系列教師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的骨幹作用,鼓勵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建設通識教育教師隊伍,設立教授崗位專職負責通識課程建設。建設工作量飽滿、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學系列教師隊伍,為全校性平台課程、覆蓋多個院系的專業碩士平台課程等提供保證。設立實踐教師崗位,選聘具有豐富行業經驗和一定教學能力的專家從事教學工作。改革完善班(級)主任制度,鼓勵學術水平高的教師擔任班(級)主任。
9.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建設,鼓勵和支持教育教學創新。設立專門機構,提供專項資金,下大力氣開展教師和助教培訓,幫助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不斷提升教學能力。設立教學研究基金,支持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創新實踐。健全教師教學榮譽體系,改進校級教學成果獎、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等評選獎勵制度,增設“教學卓越獎”,辦好“良師益友”、“我最喜愛的教師”等評選表彰活動,加強對優秀教師的宣傳力度,鼓勵教師熱愛教育、熱愛教學、熱愛學生,在教育教學中追求卓越。
10.健全人才培養的資源配置和結構調整機制。探索建立學校主導的學生規模、結構、資助與學費的管理模式,完善富有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獎助學金制度,建立本科生學費調整機制,全面實施成本核算的專業學位學費管理機制。建立基於培養項目定期評估制度的本科生、研究生規模結構調整機制,適度增加博士生規模,面向全球競爭、人類共同挑戰、國家重大戰略及交叉創新人才培養,進一步最佳化博士生類型和學科結構;面向社會和行業需求驅動,積極開發新型專業學位培養項目,穩步調整碩士生類型結構。
11.圍繞國家人才戰略,探索學位授予的校本管理模式。爭取國家支持,由學校試點,自主增列學位授權點,自主設定本科專業、第二學位、雙學位等培養項目,自行審批學位、設計印製學位證書。積極探索國際合作培養和授予聯合學位。根據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每年或每兩年進行一次學位授權點增列和調整工作。對於授予學位口徑實行分類管理,博士學位可按現有學科門類授予,並探索減少門類設定,精簡博士種類;專業學位等套用性強的碩士學位,可按現有二級學科授予,也可同學術型學科脫鉤。把握新的人才熱點和亟需,突破既有學科目錄約束,根據行業領域特徵自主設定碩士方向。
12.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資源分配機制,保障教學投入力度。實施教學經費分配方式改革,在院系教學經費分配方面,把主要按學生人數多少分配經費的做法,改為與院系開課數量、生時數和教學質量掛鈎。採取有效措施,支持教師跨院系開課、學生跨院系選課。多方籌集資源,推進教學基地、教學實驗室、創意創新創業實驗室等教學條件和平台建設。

教學改革

13.按照人才成長規律,改革本科招生選拔機制。堅持科學、公正、公開原則,承擔大學的社會責任,關注貧困學生。結合國家和各地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改變過分依賴知識考試的招生錄取模式,注重考察學生的志趣和能力,建立多樣化的招生選拔機制。設立招生委員會審核制定招生政策、制度和程式,建立監督和協調機制。探索推進招生隊伍職業化建設。
14.調整最佳化本科培養方案和核心課程體系,促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自主發展有機結合。學校制定切實可行的通識教育目標,強調人格養成和價值塑造,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增強團隊精神,在師生互動、生生交流中理解和尊重多樣性,養成現代文明人。院系設定有前瞻、可落實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習成效,以專業核心課程為載體,體現各專業人才培養基本要求;在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中都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和選擇權,為培養多樣化人才提供充分空間。科學設計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組織教學環節,減少學生必修的核心課程門數,充實課程內容,提高課程質量,使核心課程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
15.探索建立通識課程體系,積極推動通識教育試點項目。建立中國特色、清華風格、時代特徵的本科生通識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按照專業課程水準和面向非專業學生的原則,通過小班討論課、助教培訓等方式,不斷提升通識教育水平和課程質量。
試點書院制博雅教育,在部分院系推廣較為完整的兩年期通識教育體系。建立通識教育責任體系,在教學委員會下設立通識教育委員會,統籌協調全校通識教育的目標、方案和考核評價;建設通識教育課程基地,負責全校通識課課程組的建設、協同、組織、規劃和研究;學校以適當集中共享的方式規劃學術活動的物理空間,給予配套經費,建立健全管理和運行的長效機制。院系按照學校要求開設通識課程,開課數量和質量列入院系年度考核內容。鼓勵高水平教師開設面向全校的通識課程。
16.凝練專業核心課程,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專業教育要充分體現“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要求,通過某一專業領域的深度知識學習,培養學生掌握高水平的專業技能、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強化課程的整合性,精化專業核心課程,減少專業課程的數量和剛性,提高課程挑戰度,激發學生志趣,鼓勵創新。專業核心課程作為專業教育的基本要求,約占學分總量的1/3-2/5。
17.探索多樣化的成長路徑,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開放性。建設多種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轉系和轉專業的自由度,推動第二學位、雙學位、輔修和交叉學科認證課程項目。構建新形勢下學生自由成長的氛圍與環境,支持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發展志趣自主選擇學習和成長路徑。探索建立高年級本科榮譽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制度,將全球化要素列入培養方案,為學生提供跨文化體驗和國際化經驗,樹立全球視野。
18.以第一課堂為基礎,全面推進各類課堂的協同培養。
第一課堂鼓勵教學創新,強化啟發式教學,提高課程興趣度、學業挑戰度和生師互動性。
第二課堂強化學生全面素質培養,大力推進創意、創新、創業教育。
第三課堂統籌建設實踐和實習基地,讓學生感受真實世界,在服務社會中增強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第四課堂實施海外研修計畫、國際SRT、交換學習等系列項目,依託全球優質教育資源,為學生創造進入國外一流教育、研究、公共機構的學習機會,營造開放、自主的成長氛圍。
第五課堂依託線上課程,推動MOOC、SPOC和混合式課程建設,推動新技術在教學上的套用。
第六課堂重點打造成長社區,建設校友網路,強化教師、學生、校友之間的聯繫互動,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推動終身學習。本科教學方案要整體考慮六類不同課堂,增加兼容性,提升培養成效。
19.完善人才培養特區建設,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支持各種人才培養試點項目,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豐富和充實“學堂計畫”,在全校範圍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深入推進“卓越計畫”和文科實驗班建設,培養有理想、重實踐、求創新的卓越人才。提高全英文授課質量和數量,打造清華暑期學校品牌,整合併豐富各院系以及跨學科交叉開設的各類暑期課程,形成對國內外優秀學生有吸引力並可持續的暑期項目系列。

機制改革

20.改革研究生招生選拔機制,建立適應培養目標的錄取機制。博士生招生加強對學術志趣的考察;推行“申請入學-學科博士招生委員會全面考核決定錄取”的方式,充分發揮和有效規範專家組、導師在招生中對考生學術志趣、學術能力、學術潛力等的評價和決定作用;推出可輔助導師選才的學術人才素質指南。
專業碩士招生強調被錄取者與項目的精準契合,充分聽取社會和市場聲音,按照項目實行差異化招生;以熟悉行業或職業領域、了解人力資源需求的專業招生人員組成的委員會主導招生工作,提高招生選才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取消院系研究生招生數量與本科生數量掛鈎的做法。
21.推進研究生分類培養,學術型與專業學位教育區分鮮明、各成體系。博士生培養要更加突出學術志趣和創新動力,培養目標應反映社會需求並體現學科發展具體需要。培養過程應貫穿加強基礎理論、拓寬跨學科知識和國際視野、提升創新能力的原則。鼓勵富有創新潛力的博士生進行具有跨學科、交叉創新色彩的選題,並給以一定的學術資源支持。
鼓勵和支持博士生面向學術前沿開展原創性研究,畢業後到主流的學術科研機構就業。專業學位教育要更加面向市場,培養目標和方案的制訂應吸納行業專家參與,制定適應培養目標的學位論文形式和標準,推動建立以職業勝任力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探索學科特色與行業需求相結合、理論知識與專業實際相結合的多樣化培養模式。試點小規模線上課程和翻轉課堂,提高課程挑戰度,建立符合教學規律、實現最優教學效果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繼續推進研究生學術與職業素養課程平台建設,加強學術規範教育和倫理教育,增強學生學術責任感。
22.發展特色研究生項目,探索新的培養模式。建設一批滿足國家和社會需求的高水平特色學位項目。推動設立引領社會和市場需求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碩士生項目,如大數據碩士、網際網路金融碩士、全球政治與經濟碩士、統計第二/雙碩士學位等項目。選擇優勢合作夥伴,最佳化國際雙碩士學位、全英文碩士學位項目,如蘇世民學者、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清華-霍普金斯全球政治與經濟雙碩士學位、MBA+X雙碩士學位等項目。面向國家戰略和人類重大問題,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推進開發中國家研究等跨學科博士生項目。
23.探索高層次複合型人才的培養規律,推動設立研究生第二學位,增加跨學科的研究生項目。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允許博士生、碩士生在攻讀學位的同時,可以申請在本校攻讀第二學位或雙學位(碩士學位),以利學生就業和長遠發展。申請攻讀第二學位的學生,要通過第二學位培養院系的面試考核。攻讀第二學位,應向學校繳納適當合理的費用。根據學生和社會的需求,擬逐步開設管理、法律、統計、數據科學等第二學位。
24.改革研究生年限管理,實行彈性修學年限。原則上,基本修業年限(學制)為碩士生2年、普博生4年、直博生5年。實行彈性修業年限,最長在校學習年限為碩士生3年、普博生6年、直博生7年。超過基本修業年限但不超過最長在校學習年限的博士生、碩士生,在院系和研究生院實行備案管理,每學期逐一更新狀態;達到最長學習年限時,除院系認定的因博士論文研究有重大創新而需要延遲者之外,學生必須辦理離校手續,不再保留學籍。特殊項目的碩士生畢業年限可縮短到1年,國際合作項目的畢業年限尊重國際規範。個別學習和研究能力強的學生經過努力提前完成學業,準予其提前畢業並授予相應學位。

工作模式

25.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價值塑造的實效性。推進學生工作機構改革,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機制,按照“三位一體”的教育要求構建學生工作體系。鞏固“雙肩挑”輔導員制度,實施雙肩挑骨幹隊伍學術發展支持計畫,形成隊伍可持續發展機制。提高雙肩挑隊伍思政工作水平,提升職員隊伍的專業化能力,減輕輔導員的事務工作負擔,保障輔導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發展輔導工作的時間投入。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科研等校園生活各方面的言傳身教作用,把價值塑造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
26.改革學生評價方式,構建發展評價諮詢體系。改變通過學生互評打分確定評級的綜合素質測評方式,形成學生全面發展反饋機制和個性發展支持機制,建立尊重志趣、激發自信的多樣化評價方式。依託信息化建設和大數據技術,整合諮詢服務資源,加強諮詢師隊伍建設,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人格發展、職業發展和學業發展一體化諮詢服務平台。
27.改革學生榮譽體系,促進學生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結合。進一步明確學生榮譽體系的定位,取消獎學金等級劃分,大幅提高單項獎和特色獎比例,統籌獎金、榮譽課程、實踐機會、研究項目、學術交流等各類發展資源。增加榮譽的多樣性和激勵的多樣性。改革榮譽評定流程,突出學生中心地位,擴大教師和校友參與,把分配名額、被動評定和主動申請、提名推薦結合起來。梳理學生集體榮譽體系,將社團協會等各類學生集體納入覆蓋範圍。
28.改革學生資助模式,完善資助體系。建設基於誠信、基於需要和基於服務的資助體系,幫助全部有需要的本科生制定個性化的一攬子資助解決方案,實現全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全部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的基本求學費用“兩個全覆蓋”。實施新的研究生獎助體系。
29.完善實踐育人模式,提高學生對現實問題的認知水平、解決能力和社會擔當。統籌實踐資源,完善支持機制,促進教師參與,規範項目管理,重視學生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性訓練。明確區分實習實訓、課題研究、社會服務等不同實踐形式,強化專業指導,提高實踐過程的現實性和挑戰度,形成有效的實踐育人模式。構建創新人才因材施教工作體系,營造創意創新創業氛圍。改革博士生社會實踐,對研究生提出志願者、義工等指導性要求,在實踐中增強社會責任感。
30.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最佳化學生學習與成長的環境。大力傳承弘揚清華精神,深入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改善校園設施和環境,建立有利於多向交流的學習、研究和生活公共空間,豐富校園活動形式,促進學生對大學社區的融入,加強學生的校園生活體驗,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溝通交流,幫助國際學生融入清華、熟悉中國,幫助國內學生拓展全球視野、適應跨文化交流與合作。探索住宿制學院建設。
31.創造多樣化發展空間,加強學生領導力培養。結合未來各領域領軍人才的培養目標,規劃和開發領導力教育課程和實踐環節,建設專業化的領導力訓練平台和全球化的領導力訓練基地,設計多層次、多領域的領導力培養項目,探索有效的學生領導力培養途徑。
32.加強學生集體建設,幫助學生在集體中成長成才。把集體建設作為促進學生共同成長的重要途徑,加大學生集體建設支持力度。指導學生集體實現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強化成長與發展服務。發揮學生自主性,支持學生社團發展,提高社團水平,發揮社團優勢,服務學生個性發展。
33.加強學生人生髮展和職業發展指導,關心支持畢業生的長遠發展。把學生的人生髮展和職業發展指導貫穿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幫助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自主選擇人生髮展目標。結合學生人生夢想和發展取向,有針對性地開展價值引導、就業指導和資源匹配,激勵畢業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在實現中國夢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完善校友終身學習服務平台、職業發展支持體系和人生髮展交流網路,強化校友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六、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34.以評估為抓手,建立本科教學質量保障和改進體系。本科專業必須參加6年為周期的校內評估,評估合格才可進行招生。鼓勵院系參與ABET等主流的國際專業認證,根據國際認證標準改造相關教學環節和設施,提高畢業生質量和資質的國際認可度,確保培養質量。
35.建立多維度評價體系,改進評教和評學方式。改革教師教學評價體系,實施效果評價、診斷評價、過程評價、畢業生調查、教師自評、專家評價等六維評教系統,建立校、院系、教師三級教學效果評估指標,並將助教納入評價體系。探索考試改革,成績不僅反映知識掌握程度,而且考察學生在學業中表現出來的創造力、想像力、表達力等能力素質,課程成績從百分制改為等級制,並全面改革以學分績為主的學業評價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生綜合性評價體系,開展全校統一的學生學習與發展調查,建設學生學習過程基礎資料庫,集成現有評教、考試等各種評價數據,為人才培養提供反饋和依據。
36.尊重導師的學術判斷力,強化研究生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結合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最佳化研究生導師隊伍結構,提高導師隊伍學術水平,充分發揮導師在研究生學業指導和全面成長中的首要作用。堅持導師(或導師組)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健全自我約束為主、外部監督為輔的教師學術誠信保障機制,充分尊重導師及同行專家對研究生學位論文做出的學術判斷和評價。同時,通過加強培養過程管理、根據學科特點強化導師資助和指導責任、加大中期考核和淘汰力度、嚴格學位授予質量管理和外部質量評估,以嚴格的培養質量評價促使培養單位和導師嚴把質量關。對出現質量問題或存在質量隱患的培養單位、導師、學生,予以嚴肅處理。
37.改革研究生培養質量指標體系,創新研究生教育評價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培養標準和執行過程,確立公開的學科培養目標,推行與培養目標相符的招生政策、選拔方式和培養方案。重視國際認證和評估,建立對項目培養目標、目標實現程度、市場滿足程度、學科發展等指標進行定期評估的機制。建設根據評估結果不斷改進培養工作、調整規模結構的機制;完善全過程質量跟蹤機制,建立覆蓋入學、在讀、畢業等環節的學術環境調查和反饋機制,實施基於學習成效的課程質量評估和對於學生的全面評價。
七、做好改革的組織實施
38.加強學校對教育教學改革的領導,力求取得改革實效。教育教學改革是繼人事制度改革之後學校推動新百年發展的又一重大戰略舉措,是深化學校綜合改革的關鍵。教育教學改革由學校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研究解決改革中的重要問題,協調教育教學改革同其他各項改革的關係,協調本科生、研究生的改革政策銜接。
有關部門和各院系要根據本意見制定具體計畫並組織實施。院系教育教學改革實施工作由院系黨委行政負責,院長(系主任)、黨委書記是第一責任人。涉及全校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由研究生院(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具體協調和組織實施。涉及全校的本科生教育教學改革,由教務處牽頭、會同黨委學生部(學生處)具體協調和組織實施,同時探索設立本科生院。
39.頂層設計和發揮基層首創精神相結合,保證改革有序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從2014-2015年秋季學期開始啟動,爭取用1年左右時間完成各學科專業、各層次學生的“三位一體”培養目標制定和培養方案、教學計畫調整工作,用3年左右時間形成新的本科教育體系、研究生分類培養機制和學生學習與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用5年左右時間完成其他各項改革及相關配套改革,使全部改革任務到2020年基本完成。對於部分涉及面廣或者尚未高度共識的具體改革舉措,要選擇有條件的院系、學科、年級或課程、環節先行先試,在實踐中取得經驗後再加以推廣。
40.堅持民眾路線,充分發揮廣大師生的改革主體作用。注重發揮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教學委員會等各級學術組織的主導作用和教研系列教師的骨幹作用,有關改革措施要在教師中進行充分醞釀、凝聚最大共識。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關改革措施要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爭取廣大學生的理解和支持,依靠學生黨團組織、學生骨幹和學生各類集體合力推進改革。加強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宣傳宣講和深入研討,幫助全校師生充分認識改革的目的意義、主要任務、重要措施和進度安排,增強投身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