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西寺(河北省保定市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河北省保定市清真西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真西寺位於保定市清真寺街15號。保定市原有清真寺11座,現開放的有10座(清真西寺、清真女寺、清真北寺、前屯清真寺、前屯清真女寺、南溝頭清真寺、南溝頭清真女寺、安莊清真寺、頭台清真寺、楊指揮營村清真寺)。清真西寺是其中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它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修有正殿3間、講堂及水房,清未民初又以幾次擴建修整始具規模。現寺內有房59間,正殿20間,南北講堂12間,水房18間及工具房、配房等。寺內還有大小碑刻6通。整個寺院保存完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定市清真西寺
  • 始建於:公元1616年(明朝萬曆丙辰年)
  • 地點:保定市蓮池區清真寺街
  • 建築類型:宗教場所
  • 門票:免費
  • 建築布局:中國四合院式
  • 文物級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建築布局,文化底蘊,張子文阿訇,安士偉阿訇,榮譽,交通方式,

歷史沿革

保定市清真西寺座落在保定市蓮池區清真寺街中心,始建於明朝萬曆丙辰年(公元1616年),至今已有392年的歷史。建築風格系中國古代宮殿式建築,清真寺大門三道,旁門兩道,旁門兩道,正門一道,正門上方有一塊漢白玉石匾,石匾上有馬良(民國間原山東省長)題寫的棗核體清真寺三個大字。
清真西寺
本寺系明朝萬曆丙辰年(1616年)由直隸保定府城守營,司法公系房山縣韓繼村人見城內無寺,每遇節日投鄉禮拜,法公定施資財獨資修建,先買魏家菜園12畝,四面至道除蓋寺外地基許眾教親借住官地私房。
當時法公只蓋了三間大殿兩間沐浴室,直皖戰爭軍閥段祺瑞部下第二師師長馬良徵集回民部下1000銀元,炮兵營長馬景立又徵集部下500銀元,蓋起兩邊耳殿和前廳,其餘乜貼由馬玉麟阿訇和鄉佬等下關東(東北三省)斂乜貼完成。
光緒30年擴建了沐浴室南北講堂,大殿內的地板由馬國仁伊瑪目操辦完成。
伊斯蘭教不崇拜偶像原來大殿房脊由走獸形象不適合需要由白雲章出資將泥走獸搬走改成花草,並製成了18扇屏風放在大殿,由閆達周出資500銀元製造殿內的呼圖拜樓(敏麥爾)。
清真寺大殿共建21間,殿內同“文革”中本寺橫遭破壞,匾額、經書及大量用品被付之一炬,大殿改為俱樂部,講堂成街辦工廠,沐浴室當木工車間。1979年省民委確定為重點開放清真寺,1984年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由民眾捐資及政府資助,進行維修,翌年竣工。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教長為尹寬(寧夏人)、劉克儉(河北大廠人)、馬文蘭(定州人)、馬瑞林(保定人)。原教長張英傑為省伊協委員、市伊協會長,爾林較深,培養了不少學識較高的宗教人才,勤於教務,博得穆斯林民眾好評。重新開放1O餘年來先後有美國、日本、加納、英國、以色列、利比亞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國客人及全國各地宗教界知名人士前來參觀。寺內現存清道光年間石碑2通、光緒年間石碑2通,阿拉伯文、波斯文經書228本。寺產原有義地56畝,現有寺房44間以寺養寺。本寺附近為回族聚居區,1500餘戶中回民占80%以上,有3436人。保定市伊斯蘭教協會設於寺內。

建築布局

本寺建築布局合理勻稱,是一座非常完美的古代宮殿式建築,也是我市保存完好的明朝建清真寺,全部使用面積為2761平方米,本寺另有民房42間半分布在清真寺周圍.三百九十二年以來,在歷屆阿訇和本坊廣大穆斯林民眾不斷拿乜貼出錢財出人力才使清真寺的完美建築保存至今。
清真西寺位於保定市清真寺街15號。保定市原有清真寺9座,現開放的有8座。清真西寺是其中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它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修有正殿3間、講堂及水房,清未民初又以幾次擴建修整始具規模。現寺內有房59間,正殿20間,南北講堂12間,水房18間及工具房、配房等。寺內還有大小碑刻6通。整個寺院保存完好。
該寺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正殿北拱門上方嵌有長方形青石“建修禮拜寺記”碑刻,文為:“直隸保定府,城守營都司官法公,系房山縣韓繼村人,見城內無寺,每遇節日投鄉禮拜。法公定施資助,獨自修理,先買魏家菜園十二畝,四面至道,除蓋寺以外,地基許眾教親借住,官地私房。大明萬曆雨辰年立”。清代屢有重修,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馬小眉、馬國仁蓋起現有沐浴室,民國年間軍官馬良、馬景宜等捐資,由教長吳天元、伊瑪目馬玉麟主持蓋起南北講堂等。整個寺院坐西朝,占地面積4.3畝,正門左右各有旁門1座,正門上嵌漢白玉“清真寺”名石匾(下署邑人子貞馬良),門內3間對廳,順旁廊直通大殿,左右各題“忍美”、“學俊”,大殿共21間576平方米,可容6O0餘人同時禮拜,殿前3道門,正門橫匾題為“普慈今世,特慈後世”,兩旁抱住描聯:“貴聖賢在西域傳經典興古教認主獨一”、“眾穆民來東土遵聖行守清真歸信無二”(原下署武營中哨安錫章)。正段分前後兩進,窯殿為八角古亭,高7米多,使主體建築顯得結構精妙,莊重美觀,橫匾題u天方在鄉,柱聯為“主總無形心可悟,事留退步品真高”。大殿前院有南北講堂各6間,石碑 4通,林浴室13間,左右配房各 2間,另有民房44間,架子房3間,廁所3間,建築總面積1964平方米。寺內屋脊原多走獸形像,民國年間由白運章出資全部改為花草形,以嚴格教規。時可容330多人禮拜,大殿對面為三間對廳,也是清真寺的正大門,大以工殿兩邊第各建6間南北講堂:北講堂為阿訇室和藏經室;南講堂為海里凡室和經學班室;大殿南邊有沐浴室10間;大殿南北兩邊各有一個小院,院內各有東西4房間,用於五掌教室和廚房。北小院系經席廳。.

文化底蘊

自光緒年以來,在本寺任職的阿訇有吳天無、馬玉麟、謝晉卿、李三阿訇、李四阿訇、楊覲元、郭王阿訇、李濟清、劉士明、劉紹堂、劉學真、楊寶齋、尹寬、劉克儉、馬文蘭、馬瑞林、張英傑、張清廉、丁文才、楊七龍等阿訇。  保定清真西寺教門興盛人才輩出,有據可
知的有謝晉卿、楊覲元、安士偉、楊寶齋、楊永昌、韓榮光、楊東文、平恩毅還有何茂清、馬文元、楊德光、林謙、郭清泉、石錫恩等阿訇。
其中安士偉阿訇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伊斯蘭教會會長,歷任北京牛街、花市、東西清真寺阿訇。
本寺為華北名寺之一。坊內教門興盛,曾出過許多知名爾林,如謝晉卿、楊玉珍、安士偉、楊永昌等。1911—1948年間先後任教長的有謝晉卿(保定人)、吳天元(保定人)、楊覲元(保定人)、李四阿訇(滄州人)、李三阿圖(京東北兆人)、李濟清(天津人)、王玉麟(高碑店人)、楊玉珍(保定人)、劉學真(天津人)、劉紹棠(武渭人),這些阿訇曾培養出大批宗教人才。另有散班阿匐林謙、郭清泉等教授啟蒙國小和成人中學。普遍習武為華北回族一大特點,武師中多有阿訇,校場往往設有清真寺,本寺內部清泉阿訇曾培養出中外馳名的摔跤大師花蝴蝶常東升和跤手閆善益、馬文奎、安松泉以及白書田、馬文龍、馬漢卿、馬子榮、馬子明等少林武術教師。本寺內曾興辦普通教育,清光緒五年(1879)《清真寺義塾碑記》載:“省垣人淵輻湊,生齒繁滋,無力延師者,均賴寺宇建設義塾。啟牖童蒙。”1932年安古琴、閻達周、石彝珍等合創民眾國小,共6班3O0餘人,至“七·七事變”後被迫解散。1946年成立“穆德州學,校長戴錫三,共4班10O餘人,因教育改編,後遷到寺外更名為“回民國小”。

張子文阿訇

張子文(1875——1966):中國伊斯蘭教大阿訇、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回族。名德純;字,子文;經名艾布·佰克爾,以字行。族望河北滄縣,為“兆河張氏”譜記之第十六世。生於遼寧省本溪市火連寨鎮營子村。幼習儒書,16歲中秀才。後進關投于海思福(海大爺)、劉玉堂(即劉二爺,俗謂‘半拉子劉’)、馬玉麟等諸大阿訇門下。1900年穿衣掛幛後,歷任保定西、北、東各寺,以及定興、易縣等地,阿漢兩通,精於阿拉伯、波斯、德、俄等四種外國語。不久,八國聯軍攻占北京,繼而,英、法、德、意軍以剿滅義和團為名攻陷保定,是年閏八月二十一日下午德軍進入保定燒殺搶掠,中尉“葛里恩尼”帶兵竄入西清真寺,下令焚燒。阿訇見狀,臨危不懼,用德語怒斥,嚇退敵兵,使這一伊斯蘭曆史悠久的古清真寺得以保存至今。自是,“德國張”的盛名,傳遍了中原大地,以至東北各省。1903年,應王浩然大阿訇之約,到北京西單牌樓清真寺(時俗稱“牛街下寺”,即建國後用為之“北京西單菜市場”所在地,現已拆除易為他用)為首任教長。1908年,牛街清真公立第一兩等國小堂成立,與達浦生、李雲亭等北京多名阿訇共同兼授阿文。1909年參與創辦北京“清真教育會”,擔任該會《清真雜誌》、《清真白話報》、《北京民報》總發行人,其間赴任北京馬甸清真寺,創辦北京第一所經儒學校(亦稱“經漢大學”)。
1912年2月攜弟子馬松亭、楊明遠、張鴻韜等赴任北京花市清真寺,提出關於回民子弟應“多讀中外文,將來才能立大事業”的主張,指出要實現這個願望,一是“由各寺阿訇掌教極力倡導”,二是“更宜稍加強迫”,並身體力行,續收馬善亭、李廷相、趙銘周、朱開祺、張耀亭、王敬一等,總計18名弟子,親授阿漢兩學。7月,與王浩然、安靜軒、王丕謨、穆子光等共同發起創辦中國回教俱進會,任評議長。9月,參與組織該會歡迎孫中山先生大會,受其接見,親聆其關於“五族共和”、“振興中華”的講話,與馬鄰翼、王浩然等7人同孫中山先生合影。不久,將所任寺內“清真第五學堂”更名為“清真文化國小校”(即今“北京崇文區回民國小”之前身)。是年底,與王浩然的等共同應召前往蒙藏事務局組織創辦《回文白話報》,兼任編輯主任。1914年1月,因該報辦有成效,抵禦了英、俄等國的分裂活動,“使邊地受到好影響”,獲七等嘉禾章。同年,兼理《京華新報·附張》編輯工作。此間先後發表《說回教教規暗合共和真理》、《說回教對國家社會之關係》,以及《說文字之尊重》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文章。1915年主持北京東四清真寺改建工程,奠定了今天該寺門臉及三進院落的建築格局,書寫門外至今猶存的“清真古教”四個蒼勁大字。1922年赴任本溪清真寺,收丁溪野(後為回民支隊領導人之一,我軍高級將領)、丁武洋(後入講武堂,抗戰時參加義勇軍)等為弟子。旋至瀋陽清真北寺任職,參與創建清真女寺和瀋陽清真國小擴建工程。1924年12月赴日本參觀學校、工廠等,翌年1月應鐮田榮吉之邀在東京交詢會宣講伊斯蘭文化。這是我國學者向日本公眾首次講學的記錄。1926年主持創辦的瀋陽文化清真寺第一期工程開工。1930年,應馬鄰翼、馬福祥、唐柯三、馬松亭之函邀返北京(時稱“北平”),任成達師範學校教務主任及阿文教授,同時為牛街阿文大學講師。1931年初又回瀋陽,於5月完成文化清真寺二期工程建設。1936年在該寺創辦“奉天私立回教文化學院”(即今“瀋陽市回民中學”前身),堅持“養成回教教師人才”的宗旨,並設日、俄、阿拉伯、波斯等多種外語課程,以及簿記等專業。
張子文張子文
抗戰勝利後,任瀋陽回教會最高顧問、中國回教協會東北分會理事長,曾作為受難民眾唯一代表在慶祝東北回歸祖國等大會上致詞,並控訴日寇塗炭罪行。1946年5月,率中國軍隊接收東北失地的杜聿明將軍曾高度評價道:“回教張先生十四年於敵偽壓迫之下,不屈不撓,保存國家正氣,與敵人奮鬥,實為欽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在北京先後任回族學校校長、教長。數十年來,他在實行“強迫教育”(即今所稱之“義務教育”),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同時,堅持阿漢兼授,以“言必信,行必果”、“出必告,返必問”作為誠實教育和尊長教育的格言。所譯《古蘭經》因反右而遭退稿,於“文革”間遺失。1989年5月中共中央有關部門發文指出:“張子文先生在歷史上對傳播伊斯蘭教文化,培養回族人才所起的作用,應予肯定”。
其早年所著有《可蘭經選本譯箋注》、《清真正史》、《雷門鼓》、《回回教梗概》等均倖存。

安士偉阿訇

安士偉,經名薩利赫。回族。直隸(今河北)保定人。早年在保定、北京、瀋陽等清真寺學習伊斯蘭經文,並當海里凡。1948年任北京手帕胡同清真寺阿訇。建國後,歷任北京東四清真寺、牛街清真寺阿訇,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主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第四屆副主任、第五屆副會長,世界伊斯蘭教聯盟亞洲協調委員會執行委員。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宗教委員會副主任。
清真西寺(河北省保定市清真西寺)

榮譽

自1984年6月1日被保定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自1997年以來,多次受到省市有關部門的表揚,給予了我們榮譽。
1997年被省民宗廳和省伊協評為模範清真寺。
1998年被保定市人民政府評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1999年被保定市民宗局評為五好宗教活動場所。
2000年被保定市委市政府評為維護穩定先進集體。
2001年被保定市委市政府評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2003被保定市伊協評為賑災捐款先進集體。
2003年被保定市文明辦保定市民宗局評為五好宗教活動場所。
2006年被被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河北省民宗廳評為省五好宗教活動場所。

交通方式

乘坐1、7、8、12、20、26、39、51、61路公車大慈閣小區下車南行。
蓮池區清真寺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