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寨清真西寺

太平寨清真西寺

太平寨清真西寺坐落於甘肅省臨潭縣羊永鄉大平村。大殿占地320平方米,東西長14米,南北寬16米,五門六窗,前有卷棚,四檐高達4米,花崗石柱礎,磚木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使殿體固如磐石,墨綠色漆門,描金裝飾,鏤花窗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平寨清真西寺
  • 地理位置:甘肅省臨潭縣羊永鄉大平村
  • 占地面積:320平方米
  • 著名景點:《古蘭經》節文和花草圖案
    禮拜大殿
歷史沿革,規模建制,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從明洪武年間到清朝中、晚期,太平寨回民都尊奉伊斯蘭教格迪國教義,同在一寺禮拜,由於伊斯蘭教傳人中國之後,中阿文化的長期融合滲透,加上地理環境,經濟狀況和居住,交往及生產勞動中的相互協作。18世紀以後,這種情形開始有所改變,先由格達目中分出了西道堂,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後,大約在20世紀初,伊黑瓦尼由臨夏傳人挑州。在太平寒的格迪目中又產生了伊黑瓦尼,至此三座寺共存的現象一直延續到現在。
光緒十六年(1890年),馬啟西在舊城西鳳山下講經,太平寨回民中就有人前去聽講,數年後,了姓人家便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加入了西道堂,其中的了重明以上萬銀元之雄厚資財,捐助西道堂興辦教務及其他社會公益事業。由於另立了折麻提,太平寨西道堂教民就脫離原來共同的宗教組織。在村西北的上大路利用民房改建了一所普通的禮拜堂,由丁正忠領拜。直到民國21年(1932年)社會秩序安定後,才在村子中間一個土築的高闊平台上,因陋就簡,修了一座簡易清真寺,旋又改建為硬山頂的瓦房,有凜、橡、飛頭等,寬敞明亮,端莊大方,它歷經風塵,倖存於現在,經過修建,用為講經室,仍不失原有風采。
在太平寨西道堂的宗教史上,農業和商業不但為解決教民地生活問題起過重要作用,也為清真寺的建設積累了資金,經過大約十多年的輜珠積存。從民國36年(1947年)就著手籌建新的禮拜大殿。投入的銀元就有一萬多元。教民自動捐獻者也為數不少。由丁正光擔任總負責,3年落成,建築風格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寺字的造形藝術與伊斯蘭教建築風格完美結合的特點、三殿(大殿、後殿、卷棚)相聯,渾然一體,可容納1000多人進行禮拜。尤其精美的是殿脊沖霄的琉璃寶瓶和殿側看牆的青磚浮雕,圖案中的繁花密枝栩栩如生,技藝精湛。清真寺的管理,實行由“三掌教”’制演變而成的學董總管下的阿訇,穆扎哇分工負責制,聘請康樂縣馬如意阿旬開學,滿拉最多時達30多人,經堂教育得到發展。馬阿訇生活樸素,為人善良。教經認真,深得教民愛戴。1966年這座大殿被強行拆毀,只剩一片瓦礫。
1987年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貫徹和落實。在縣、鄉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關懷支持下,由西道堂敏生光哈吉倡導,冶成章等帶領教眾進行建國以來太平寨清真西寺第一次較大規模的修建,籌資7萬多元,半年竣工。落成典禮時、有青、新、寧諸省、區和甘肅的蘭州、臨夏、廣河、和政及本州臨、卓、碌、瑪、夏等地區眾多的穆斯林團體的代表應邀參加。慶典熱烈盛大,前所未有。

規模建制

新建的禮拜大殿,在寬闊台基之上,拱斗重疊,六角飛檐,數公里之外就可以看見它的雄姿。大殿占地320平方米,東西長14米,南北寬16米,五門六窗,前有卷棚,四檐高達4米,花崗石柱礎,磚木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使殿體固如磐石,墨綠色漆門,描金裝飾,鏤花窗榻。大殿門楣上掛有“承先啟後”,“昌明真學”,“立教化民”三幅匾額,筆力雄健蒼勁。殿內裝飾清新素雅,鋪綠色地毯,1.5米高蘋果綠水製圖板,角櫃,經桌,宗教掛圖等布置一新。五組彩色吊燈,對稱懸頂,壁燈雙雙,共有四組。穹窿形“米哈拉布”的兩邊及上部都有精工雕鏤的《古蘭經》節文和花草圖案。整個大殿莊嚴肅穆,寬敞整潔。太平寨西寺還有一些配套建築,屋舍儼然、布局嚴謹,其中尤以4間寧靜的阿訇起居室和5間古廳,最引人注目。

地理交通

太平寨西距臨潭縣城(舊城)15公里,東、北與卓尼縣的申藏鄉接壤,南距羊永鄉政府5公里之遙,群山環抱,村莊坐落於盆谷之中,梯田層層,從平)11到山頂皆可耕耘。民風淳樸,勤勞本份,漢、回、藏三個民族中,回民占將近一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