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街

清真寺街

這裡是勤勞、樸實、具有尚武傳統的回族人聚居區,擁有1200餘戶回民,約3400餘人(很多年輕人已遷走到新居),這一帶雖然街道、胡同狹窄、房屋破爛不堪,然而它的文化積澱頗為深厚,人文、民俗、飲食、胡同文化都極具回族特色,在歷史上它用重筆濃墨為文化名城保定譜寫了大幅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真寺街
  • 回民:1200餘戶回民
  • 人口:約3400餘人
  • 直隸:保定府城守營司法公
街道介紹,胡同介紹,文化歷史,

街道介紹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保定舊城改造,房屋拆遷,城市建設得到飛速發展,幾百年來形成的古老街道、胡同、四合院正被現代化的樓房所取代。舊城區的東南隅(裕華西路以南,穿行樓街、南大場以東),面積約一平方公里的居民區,近幾年來多次計畫拆除,因為它已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
回民稱清真寺街為“東頭”,它是這一帶街道、胡同的總稱,(稱東元寶一帶回民聚居區為“北頭”),它是按市區的方位而起名,回民聚居區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回民善於經商,繁華都市、交通便利的樞紐,往往都有回民,他們的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在聚居區內建有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清真寺。回族人來保定最早見於《元史》,元初已有回回人在保定為官,那時人數極少,大批來保還是從明初。
據保定清真西寺“建修禮拜寺記”碑文記載:“直隸保定府城守營司法公,系房山縣韓繼村人,見城內無寺,每遇節日投鄉禮拜,法公定施資財,獨自修理,先買魏家菜園十畝,四面至道,除蓋寺外,地基許眾教親借住,官地私房。大明萬曆丙辰年立(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我們從碑文中可以看到,明萬曆四十四年前,這裡有回民居住,但是沒有清真寺,自蓋起清真西寺後,隨之圍繞西寺從山東、滄州、保定城周圍村莊等地遷來大批回民,他們蓋起房舍,每戶門上都書有阿拉伯文標誌,留出空道,自然地形成了帶有回族色彩的街道胡同,這裡民族胡同數量之多在中國也是罕見的。

胡同介紹

團結胡同(回回營):北至泰山行宮,南至高樓街,南北走向,路長100米,寬2米。“團結胡同”原叫“回回營”,顧名思義,是駐紮回回部隊的地方。據有關資料記載,“北方的回回營地多由江蘇、安徽一帶的明代回族軍隊,由回族開國元勛(如徐達、常遇春、胡大海等)率軍北征時所形成,保定有平家營、勉家營、前所營、高碑店回回營等”。由此看來,保定的回回營形成是明初,先有回回駐兵,以後逐漸增加回民人口,形成了現在的清真寺街規模,此胡同雖已更名,但它的淵源歷史是亘古不會變的。
西域胡同:團結胡同北口往東便進入西域胡同,路長177米,寬2米,此胡同南側清末民初是回民屠宰牛羊的“羊廠”。過去有人稱自己是“西域回回”,緣何如此呢?因為大批回族人在元初從中東、波斯通過西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他們的祖籍漢時就被稱做“西域”,從此胡同得名可以看到保定回族的淵源歷史。
清真寺街:系清真西寺前和西寺北頭向西拐彎至南白衣庵,長119米,寬5米,建於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該街路北有“清真女學”一座。西寺南曾住有摔跤大師安松泉、白喜貞,北頭曾住有武術花毽大師吳善之,西寺門樓上三個棗核字“清真寺”,系武術摔跤太師,山東鎮守使馬子貞(馬良)書。
清真寺北胡同:東西走向,東至清真寺東胡同,西至清真寺街,支路達將軍廟街,路長206米,寬1.5米,此胡同位於清真西寺北面,故名清真寺北胡同。
清真寺東胡同:南北走向,南至清真西寺以東,故名清真寺東胡同,北至將軍廟街,支路達環城東路,路長211米,寬2米,該胡同位於清真寺以東,故名清真寺東胡同。據張德光老人介紹武術大師平敬一曾住過現清真東寺位置。
清真寺南胡同:胡同走向不規則,西至清真寺街,東至清真寺東胡同,南至西域胡同,路長96米,寬2米,此胡同位於清真西寺南,故名清真寺南胡同。此街有伊斯蘭教大阿訇馬玉麟三代阿訇世家的舊宅。
在清真西寺西南面,有三條南北平行走向的胡同,從西往東排列,分別稱做頭條胡同、二條胡同、三條胡同,清時稱做頭道胡同、二道胡同、三道胡同。
頭條胡同:走向不規則,南至泰山行宮,北至穿行樓南街和南白衣庵,由三條支線組成,路長327米,寬1.5-2米。路中段路西有一座青磚筒瓦四合院,系回族名人安古琴故居。(保定軍校騎科教官,國民軍軍長,徐州衛戍司令,解放後任江蘇省政協委員等),還有跤師、白運章包子鋪掌柜白運章的故居。
二條胡同:南北走向,南至泰山行宮,北至頭條胡同口,路長113米,寬1.5米。
三條胡同:南北走向,南至西域胡同,北至清真寺街,路長93米,寬2米。
將軍廟街:東西走向,西至國公街,東至環城東路,路長186米,寬2.5米。據傳明末崇禎年間,劉猛將軍與李自成的起義軍交戰,戰死於此,建將軍廟祭之,故稱將軍廟街,1932年該街的抗日英烈安德馨陣亡,曾一度改為德馨街。此街清末民初,回民英豪輩出,1900年,武將安景昌在天津與八國聯軍作戰時陣亡;武術大師張鳳岩、王福田等都住此街。
國公街:南北走向,南至將軍廟街,北至裕華東路,路長86米,寬3米。相傳明朝閣老劉吉閨公曾駐此街,故得名國公街。路西清末馬壽川家為官,據資料載,清末一代武術大師平敬一曾住過此街。
南白衣庵:主幹街為東西走向,東至國公街南,將軍廟街西(三岔口)至穿行樓南街,南至頭條胡同,全長4584米,寬2米。明朝曾於此建白衣庵,為區別於北城的白衣庵,故稱南白衣庵。
泰山行宮:東西走向,東至二條胡同南口,西至穿行樓南街,路長107米,寬2米。該街路北有座泰山行宮,相傳清乾隆皇帝的妹妹到泰山出了家,(有說去泰山降香,回京時,路過保定,在此出家為尼),路過此地時,官紳為討帝喜悅,遂為她修祠,稱“泰山行宮”。

文化歷史

歲月悠悠,五百年來,古老的回族聚居區,幽靜的胡同九曲迴腸,他們世代生活在這裡繁衍生息,大家都自謙地按輩分稱呼,鄰里之間沒有鼠竅狗偷,爾虞我詐,遇紅白事都是鼎力相助。
這裡是武術摔跤花毽之鄉,英雄輩出,在近現代在國內外馳名。出現了幾代武術摔跤名人,如大師平敬一及張鳳岩等八大弟子,花蝴蝶常東升等,清末民初習武大員,參軍報效國家,曾湧現了著名的民族英雄抗日英烈安德馨等武將,民間習武人員組織了“少林會”,遇年節,他們高舉著旗幟,敲鑼打鼓,扛著長矛、槍、棍,挎著大刀,列隊威風凜凜,在市區城隍廟街廣場、總督門前等處進行武術精彩表演,著名的選手們多次參加了全運會,獲得了大獎,這裡曾是武術摔跤冠軍的搖籃,為保定的體育事業創下了百年輝煌。
回民有善經商的特點。清末民初,保定系畿輔重鎮,達官顯貴,商賈、學生、駐軍雲集,流動人口多。回民看準了市場,抓住了機遇,大搞牛羊雞屠宰加工、飲食業。當時曾流傳“東(清真寺街)北(後衛街)頭兩把刀,東頭賣牛肉,北頭賣切糕”。意思是東、北頭兩大聚居區的回民多數經營屠宰、飲食業。他們在城隍廟街、火車站、馬號、東西南北四條大街開設了幾十家餐館、攤點。清晨,頭戴禮拜帽的穆斯林,推車去早市或沿街叫賣“滷煮雞”、“醬牛肉”、“羊雜碎”、“炸魚炸蝦”,一路上清真食品散發著醇厚的清香。他們幾乎占據了古城的大半個市場。
回民賣清真食品,都有一個標牌,有的書寫著阿拉伯文,有的畫有一壺,回民稱做“湯瓶”(回族風俗習慣用壺裡的活水沖洗),上邊寫著“清真”二字,顧名思義,“清也,真哉”,即潔淨無虛假,我是穆斯林,清真食品衛生、貨真價實、加工精細,人們吃著放心,故深受各族人們的喜愛。
清真食品既有阿拉伯風味的炸、煮、烤,又有北方回民製作特色,它吸取了漢族的烹調技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味,如老字號的白運章包子鋪過去在北方享有盛名。包子皮薄、邊窄、餡大、油多,呈鈴鐺形,隔皮能看餡,晃一晃,成肉丸的包子餡在裡邊晃動。1958年在中國大中城市包子食品質量評比中,曾與天津“狗不理”雙雙奪魁。又如馬家老雞鋪的滷煮雞,色艷形美、肉嫩骨酥、軟而不爛、味道醇香,在京津名氣很大,一直是人們饋送親友的佳品,1980年被評為河北省優質產品,1981年被商業部命名為中國優質產品。
近百年來,有白蘭齋的羊雜碎罩火燒、恩玉軒的牛肉罩餅、真素齋的糕點;扒糕、涼粉、饊子、煎包、元霄、炸魚炸蝦等清真食品種類繁多。他們還把經營擴大到了石家莊、陽泉、太原、西安。石家莊原老字號的清真餐館都是保定人開的,陽泉的滷煮雞至今還是保定風味。
清真寺街有清真西寺,東寺兩座,女學一座。清真西寺規模大且古老,位於清真寺街。該寺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坐西朝東,寺正門上瑞嵌書有“清真寺”的漢白玉石匾。1987年由政府資助進行了全面維修。1984年被列為保定市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由政府資助將南講堂進行了重修。每年開齋節,回民民眾像過大年一樣歡度吉慶的節日,保定市的黨政領導同志都要光臨祝賀。
在近代,該寺培養了大批宗教人才,他們品學皆優、爰國愛教。如馬王麟、馬紹眉、楊覲元、“德國張”張子文等阿訇。張阿訇會四國外語,尤其精通德語,1900年曾用德語斥退了欲焚清真寺的德國侵略軍,其故事流傳至今。還有,前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安士偉,保定清真寺街人,從1956年起,他先後當選為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委員、常委、副主任、副會長、會長。他先後任全國政協第五至第九屆委員會委員、常委。
西寺是保定清末以來歷屆回民公會,伊斯蘭教協會的所在地,一直備受各界關注,據《愛國報》登載,1913年2月,保定回民公會在東大街三晉會館召開成立大會,保定府知事如棠、師長王占元、北京以及保定各界代有有數百人參加聲勢非常之大。
1933年,回民公會在西寺為在山海關與日軍作戰犧牲的英烈安德馨營長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追悼大會,保定市軍、政、商、學各界均前往參加;1938年,日本侵略者組織成立了回民公會,阿訇楊覲元任會長,日本人又不信任他,派了日本人中村平做顧問,住回民家中進行監督。民初,寺里還曾多次為回民子弟舉辦過阿拉語、漢語國小校,有如穆德國小校等。
如今,清真寺街的舊房將要得到改造,建立新的居住小區,它將告別低矮潮濕狹窄的古老民居,被舒適衛生漂亮的高樓大廈所取代,從而提高回民民眾的生活質量,改善居住環境,舊房拆除了,回族民眾的倚望傳統,民俗民風將繼續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