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餃

清明餃

清明餃是中國南方部分地區清明節時的食品之一,因為其色澤為青綠是用筍粒、肉丁等作餡捏成月牙形的餃子。。清明餃是用“青”做的。

“青”是一種野菜,小圓葉子,帶白色絨毛,有香氣。青有艾青、綿青、花青等不同品種,台州人多用綿青。“青”采來後洗淨,焯水去苦澀味,搗爛成糊狀後,揉進糯米粉中。青餣有鹹甜兩種,做成後墊上一小片新鮮的樹葉或竹箬,然後再蒸熟。“青”作為野菜的名稱,單字讀升調。青餣的青字還可理解成顏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明餃
  • 別稱:清明餜
  • 主要原料:糯米粉,粳米粉,綿絲青,鹹菜,肉丁,筍尖
  • 是否含防腐劑:否
歷史起源,生產製作,

歷史起源

從前有個年輕人,名叫金蘭。父親亡故,靠母親在家紡紗織布度日。金蘭從小驕橫懶惰,還要打罵母親。但朝廷命令,田地拋荒要被處死,所以他只好硬著頭皮去自家祖田幹活。
金蘭在野地里無意中看到母羊給小羊餵奶的情景,幡然醒悟,決心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提著竹籃來送飯時,他主動迎上前去。母親誤以為自己送飯遲了,又要遭兒子打罵,一時想不開,投進水塘自盡。金蘭立刻跳進水塘,但只摸到一塊木板。他將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據說牌位就是這樣來的。
為了紀念母親,他將母親放飯籃的地方長出的野草綿青採回來,做成苦餅。故事還說,這一天是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這一天叫做清明。並且每年清明日都帶著苦餅到水塘附近的路邊祭拜。後世稱之為上墳。
因為糕餅一類的食物古時也叫“餣”,所以後人就把金蘭用“青”做的這種餅叫青餣。後來清明上墳吃青明餃變成了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餃

生產製作

  1. 首先準備糯米粉和粳米粉,這個市場裡都有賣,最好的比例是1:2,這樣做出的口感最好。把粉都放在一口乾燥又乾淨的盆子裡全部攪拌均勻待用。大家第一次做的話可以200克糯米粉、400克粳米粉,因為袋裝的400克一袋喔
  2. . 準備包裹的餡,我用的是自家做的鹹菜,豬肉丁,筍尖尖,炒熟啦待用
  3. 把艾草放入沸水中煮軟,放點食用鹼,(用水化開喔)我用3斤左右粉做的放了小手指頭一節樣子的食用鹼,把煮好的艾草,先放湯,再放草和面拌和。可以先用筷子攪拌,別燙傷喔。
  4. 把粉和成團,這個要靠手勁啦,很用力均勻的,我的量用了40分鐘喔,不能偷懶,不然就不好吃喔,絕對有彈性而不粘牙,老少皆宜。
  5. 包清明果:每次從大麵團里揪一小劑。
  6. 在掌心中揉成小圓球。
  7. 壓扁。
  8. 雙手把麵皮捏成邊沿薄中心厚的圓麵皮。
  9. 麵皮中間放入餡。
  10. 像包餃子那樣對摺、粘合,一個清明果就做成了。
  11. 清明果底部刷一層食用油。
    蒸鍋架上墊上粽葉(沒粽葉用屜布),大火燒開水後,轉中小火,擺上清明果蒸15分鐘。
清明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