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半夏

清半夏

清半夏,又稱清水半夏、清夏、清夏片。清半夏為天南星科植半夏經過白礬(含水硫酸鋁鉀),溶液浸泡後所得的炮製品,白礬性收而燥濕,通過炮製可以降低毒性和刺激性,增強半夏燥濕化痰的作用,用於濕痰咳嗽、胃脘痞滿、痰涎凝聚、咯吐不出。半夏在中國套用於臨床已有兩千餘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清半夏
  • 別稱:地珠半夏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南星科
  • :半夏屬
簡介,藥材性狀,基本信息,製作,功用主治,清半夏對比醇制半夏,

簡介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三葉半夏的乾燥塊莖,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效…,主要含有生物鹼核苷有機酸等有效成分,其中核苷類成分是抗感染主要活性成分。
半夏生品有毒,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故內服需炮製後入藥。文獻研究發現,從宋代到清代,半夏有酒姜制、熱酒燙後薑汁浸酒浸後麩炒的炮製方法。
半夏入藥始見於《黃帝內經靈樞》“邪客”篇中的半夏湯,方中用“治半夏”以療不暝,不臥,此時未載明炮製方法。半夏的炮製方法最早可見於《金匱玉函經》,其中寫到“不㕮咀以湯洗十數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白礬制半夏始見於宋代,炮製方法有“白礬水浸”、“湯洗後白礬水浸”、“水浸後白礬水浸”、“白礬水煮”、“礬湯泡”等。
現代研究證明使用白礬可防止半夏在浸泡過程中發酵腐敗。最早收載於1963年版《中國藥典》,加白礬炮製的飲片規格是清半夏,在清半夏的炮製工藝中,明確提出清水浸泡(浸泡時如起白沫可加白礬浸泡後換水)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白礬與水共煮透,輔料用量:每100kg半夏用礬12.8kg(夏季14.8kg),夏天白礬用量略高。1977年版《中國藥典》¨收載制半夏,炮製方法介於清半夏和姜半夏之間;1985年版之後歷版《中國藥典》收載的清半夏的炮製方法相同: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無乾心,口嘗微有麻舌感,無白礬與水共煮透的過程,輔料用量增加到每100kg半夏,用白礬20kg。較1963年版《中國藥典》清半夏工藝變化較大,不再記載浸煮法,且輔料用量增大。採用2010年版《中國藥典》清半夏工藝進行生產,性狀為斷麵粉性,而《中國藥典》描述是斷面微有角質樣,飲片性狀與《中國藥典》描述不一致。

藥材性狀

乾燥塊莖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偏斜狀。表面白色,或淺黃色,未去淨的外皮呈黃色斑點。上端多圓平,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狀鬚根痕,下面鈍圓而光滑,質堅實,緻密。縱切面呈腎臟形,潔白,粉性充足;質老或乾燥過程不適宜者呈灰白色或顯黃色紋。

基本信息

【藥材名稱】
通用名:清半夏
清半夏清半夏
別名:地文,水玉,清半夏,示姑,羊眼半夏和姑蠍子草,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地鷓鴣,老和尚頭,野芋頭,天落星等。
【來源】為在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塊莖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入脾、胃經。
【用法用量】5-9克,宜制用,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禁忌】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反烏頭

製作

礬泡
取淨半夏,大小分開,用8%的礬溶液浸泡,至內無乾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淨,切厚片,乾燥。每半夏100kg,用白研20kg(《藥典85》)。
礬煮
取揀淨的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其產地、質量及大小斟酌調整浸泡日數。泡至10日後,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kg加白礬2kg,泡1日後再換水,至口嘗無麻辣感後,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6成乾,燜潤後切片,晾乾即得。每半夏100kg,用白礬12.5kg)(夏季用14.5kg(《藥典63》)。
礬醃
取原半夏,篩去粉末,大小個分開,擇淨雜質。將半夏分別倒入容器內,放入清水浸泡,水量以淹過半夏的5寸為度,春秋每日翻倒,換水2次,夏季每日3次,浸泡3天,待醃。取淨白礬,用石研軋成粉末,取少量泡好半夏鋪於容器內,上面撒1層白礬面,再鋪1層半夏,如此,半夏與白礬面層層鋪均,然後加入清水淹沒,淹至3天,再將白礬水撤掉,換清水浸泡一天待煮。將鍋內入清水,加熱至沸,倒入鍋中,用武火加熱煮沸後,再加文火緩煮,用鏟隨時攪動,煮至2-3小時後切開,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撈出。攤開烘乾或曬乾。擇淨雜質,用粉碎機打成顆粒即得。每淨半夏100kg,用白礬10kg(《天津》)。
白礬、麵粉制
取揀淨的生半夏,大小分擋,用清水浸泡。夏天泡7天左右,冬天泡14天左右。每日換水1-2次,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時,移置鍋內加白礬與水煮透;或再加麵粉拌勻,取出,製成團,略晾後,切片0.3mm厚左右,乾燥(用時篩去末)。每半夏500g,用白礬60-90g,麵粉適量(《河南》)。
礬、姜、甘草制
①取生半夏,用水浸7-10天(每天換水2次),取出,放缸中,加白礬及熱甘草水及生薑泡7-10天后,蒸約8小時,至無白心,晾冷,燜1-2天,切魚鱗厚片。每半夏100kg,用生薑1kg,甘草2kg,白礬12.5kg(《集成》)。
清半夏清半夏
②取生半夏,加水浸10天(換水2-3次),換缸,鋪1層半夏,1層生薑、明礬,至缸將滿時放入清水,1個月後傾出,換水洗2次,再將甘草破開,摻入半夏蒸透,傾出,晾風,隔2天后,裝入硫黃櫃內熏1夜,稍去水氣,刨片。每半夏100kg,用生薑7kg,甘草3kg,白礬10kg(《集成》)。

功用主治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

清半夏對比醇制半夏

清半夏採用白礬炮製解毒,經白礬炮製後的清半夏飲片中鋁殘留較高,有研究發現採用含鋁量較高的透析液透析,其透析性腦病綜合徵發生率較高,亦有研究表明長期接觸或攝人Al3+會導致老年性痴呆,引起低色素性貧血。清半夏炮製過程中採用長時間白礬水浸泡,易引起霉變、發臭,有效成分易於流失。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前期大量實驗結果證實了半夏的刺激性毒性的物質基礎是主要由草酸鈣、蛋白形成的具有特殊晶體結構的毒針晶。而乙醇浸潤或採用長時間加熱的方法均可降低毒針晶的刺激性。
醇制半夏採用高體積分數乙醇潤透為宜,且乙醇亦具有防腐作用,用量較低,價格低廉,並避免了輔料白礬的使用,對人體無害,顯著縮短炮製時間,本實驗表明半夏醇制後同樣可達到降低刺激性毒性的目的。另外,實驗表明半夏醇制前後的指紋圖譜差別不大,而清半夏中以核苷為主的水溶性成分大量流失,說明醇制較礬水浸泡製在保留以核苷類為主的水溶性有效成分方面有較大優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