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波葉補血草

深波葉補血草

深波葉補血草(Limonium sinense (Girard) Kuntze),又名補血草,海赤芍、魴仔草、白花玉錢香、海菠菜、海蔓。多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花期在北方7(上旬)-11(中旬)月,在南方4-12月。補血草分布於我國濱海各省區和越南,生於沿海潮濕鹽土或砂土上。根或全草入藥,有收斂、止血、利水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補血草
  • 拉丁學名:Limonium sinense (Girard) Kuntze
  • 別稱:補血草、海赤芍、魴仔草、白花玉錢香、海菠菜、海蔓
  • 二名法:Limonium sinense (Girard) Kuntze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白花丹目 Plumbaginales
  • :白花丹科 Plumbaginaceae
  • :補血草族 Trib. Staticeae
  • :補血草屬 Limonium
  • :補血草
  • 分布區域:我國濱海各省區和越南
  • :寬檐組 Sect. Platyhymenium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藥用價值,經濟價值,栽培技術,栽培方法,病蟲防治,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全株(除萼外)無毛。葉基生,倒卵狀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4-12(22)厘米,寬0.4-2.5 (4)厘米,先端通常鈍或急尖,下部漸狹成扁平的柄。花序傘房狀或圓錐狀;花序軸通常3-5(10)枚,上升或直立,具4個稜角或溝棱,常由中部以上作數回分枝,末級小枝二棱形;不育枝少,位於分枝的下部或分叉處,通常簡單;穗狀花序有柄至無柄,排列於花序分枝的上部至頂端,由2-6(11)個小穗組成;小穗含2-3(4)花,被第一內苞包裹的1-2花常遲放或不開放;外苞長約2-2.5毫米,卵形,第一內苞長5-5.5毫米;萼長5-6(7)0毫米,漏斗狀,萼筒直徑約1毫米,下半部或全部沿脈被長毛,檐白色,寬2-2.5毫米(接近萼的中部),開張幅徑3.5-4.5毫米,裂片寬短而先端通常鈍或急尖,有時微有短尖,常有間生裂片,脈伸至裂片下方而消失,沿脈有或無微柔毛;花冠黃色。花期在北方7(上旬)-11(中旬)月,在南方4-12月。
深波葉補血草

生長環境

補血草生在沿海潮濕鹽土砂土上,在高溫下栽培不開花,或者開花受到明顯抑制。若在夜溫16℃以下栽培,則開花良好,在幼苗期已接受低溫處理,則以後即使處於高溫也開花。本種隨著生境鹽分和氣侯條件的差異,形體有所變化。花序軸可由細弱、下部偃臥、四棱形的變成粗壯直立而具深溝棱的;小穗開花多少,葉的形狀大小等也有一定幅度的變異。

分布範圍

分布於我國濱海各省區,越南也有分布,生在沿海潮濕鹽土或砂土上。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性味】苦;微鹹;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止血;解毒。主濕熱便血;脫肛;血淋;月經過多,白帶;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或用至60g。外用:適量,搗爛敷;或水煎坐浴。
【各家論述】《新疆中草藥手冊》:止血散瘀。治功能性子宮出血,宮頸癌及其他出血。

經濟價值

補血草屬有近20種可作觀賞用。因其花朵細小,乾膜質,色彩淡雅,觀賞時期長,與滿天星一樣,是重要的配花材料。

栽培技術

栽培方法

育苗:生產上多用組培法育苗。苗長到5~8片葉即可定植。也可種子繁殖。種子較小,千粒重2.5~2.8克。種子在18~21℃條件下,1周即可發芽。當第一片真葉出現時即可分苗,5~6片葉時可定植。
整地:選擇高燥地塊,畝施農家肥5噸,在基肥中增加硼砂
作墒:墒面70厘米,高出地面20厘米,墒間道40~50厘米,定植前1~2天澆一次水,使土壤濕潤。
定植:定植株40厘米×40厘米,雙行交叉栽植,以利於通風透光。也可三行式栽植,寬1~1.2米,溝寬40厘米,作梅花狀定植。
管理:除施足基肥外,生長期每月施肥1次,用複合肥即可,加施適量硼作葉面肥施用。大棚栽培一般3天左右澆一次水。在花序抽生及生長發育期,水肥要充足,否則花枝短小,花朵不繁茂。要保持適宜的生長溫度,以白天18~20℃,夜間10~15℃為宜。應注意通風,以防病害發生。同時,需拉網或立支柱,以防倒伏。第一茬花切取後,清除老枝枯葉,以利促進新芽萌發。

病蟲防治

病毒病
病原,蠶豆枯萎病毒(BBWV)、黃瓜花葉病毒(CMV),補血草病毒Y(SVY)、番茄叢矮病毒(TBSV)和芫菁花葉病毒(TMV)等。
症狀,病株矮化,葉片變小,皺縮畸形或呈花葉狀。
傳染途徑,病毒主要通過汁液接觸傳染或由桃蚜(Myzus persicae)和棉蚜(Aphis gossypii)等傳染。
防治措施
1.選擇健康植株的種子育苗或培育無毒苗栽植。
2.及時拔除病株,以減少傳染源。切花工具注意消毒,以免汁液傳毒。
3.防治傳毒媒介蚜蟲。在蚜蟲發生期,可噴灑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進行防治
焦枯病
病原,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 Pers et Fr.)。症狀,植株的葉、花、花梗、梢部、幼苗和採花後留下的殘樁均可受害。葉受害後出現褐色近圓形病斑,後萁有可導致葉片枯死。花受害後,其膜狀萼變色、萎陷或破碎,發生嚴重時,一部分或整個花序焦枯壞死。在潮濕環境下,病部可見灰褐色霉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他生孢子。
傳染途徑和流行特點,病菌在病株殘體上生存越冬,翌年春以分生孢子經風雨傳播或由種子帶菌傳播侵入寄主。有再次浸染。多雨、高濕和陰涼的環境有利病菌生長繁。種子帶菌異地調運可導致病菌遠距離傳播擴散。
防治措施
1. 及時清除病株及其周圍殘花病枝,深埋或燒毀,以減少接種體來源。
2. 對種子進行處理,可將帶菌種子浸泡在50℃水中30分鐘或在滅菌靈800倍液中浸60分鐘殺滅病菌而不影響種子發芽。
3. 栽培管理中注意保持植株乾燥,澆水時避免淋濕葉和花;溫室要保持通風乾爽,以降低空氣濕度。
4. 發病初期,可噴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速克靈(腐霉利)粉劑1000~2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000~1300倍液進行防治,每隔7~10天噴藥3~4次,可較好控制病害擴展。
病原,為尾孢菌Cercospora insulana Sacc,分生孢子梗淡褐色,束生。分生孢子無色,鞭形,具3~7個隔膜。大小30~983.4~4微米。本菌生長發育最適溫度27~30℃,37℃以上或5℃以下停止發育,致死溫度為45℃,10分鐘,分生孢子萌發最適溫度26~31℃,最適相對濕度98%~100%,以水滴狀最好。
症狀,葉、莖及花莖的側葉上發病。葉上病斑初生水浸狀不鮮明的淡黃色斑點,病斑周邊黃褐色,內部灰褐色,後呈茶褐色。老病斑周邊呈紫紅色。病斑直徑約2~5毫米。莖部病斑與此相似。
傳染途徑和流行特點,病菌主要以菌絲塊及分生孢子在病殘體和種子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氣候條件適宜時,在菌絲塊上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雨水傳播,從葉片氣孔部位侵入為害。潛育期9~10天,繼在病部上產生分生孢子,通過氣流、雨水進行再次侵染。旬平均氣溫19~25℃之間,平均最低溫度在13℃以上。
防治措施,發病期間及時噴藥。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多菌可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每10天左右噴藥一次,連續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