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財務會計:理論、方法與套用

深入理解財務會計:理論、方法與套用

本書每章都配以案例,這些案例或來自中國上市公司近年出現的實務問題,或來自國際大型公司的實際問題,也有會計準則制定中的實踐問題。案例中設計了開放性的問題,有助於讀者進一步思考,提升財務思維能力。

基本介紹

  • 書名:深入理解財務會計:理論、方法與套用
  • 作者:王志偉
  • ISBN:978-7-111-53911-7
  • 頁數:304頁
  • 定價:49.00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7
  • 開本:16開
目錄,前言,致謝,作者簡介,

目錄

前言
致謝
第1章 概念框架:財務會計理論的核心 /1
1.1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2
1.1.1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定義 /2
1.1.2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層次 /2
1.1.3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作用 /4
1.1.4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局限 /5
1.2 財務會計的目標、對象和假設 /5
1.2.1 財務會計的目標 /5
1.2.2 財務會計的對象 /8
1.2.3 財務會計的假設 /9
1.3 會計信息質量特徵和財務會計要素 /12
1.3.1 會計信息質量特徵 /12
1.3.2 財務會計的要素 /19
1.4 財務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 /30
1.4.1 權責發生制: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基礎 /30
1.4.2 確認 /31
1.4.3 計量 /32
1.4.4 報告 /36
案例分析 /38
第2章 財務報告:會計信息的最終成果 /41
2.1 財務報告概述 /41
2.1.1 財務報告的概念 /41
2.1.2 財務報告的目的 /42
2.1.3 財務報告的編制原則 /44
2.2 財務報告的核心:財務報表 /45
2.2.1 資產負債表 /46
2.2.2 利潤表 /47
2.2.3 現金流量表 /50
2.2.4 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的關係 /54
2.2.5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55
2.2.6 財務報表附註 /57
2.3 會計恆等式的貫穿作用:以現金流量表為例 /57
2.3.1 直接法和間接法的聯繫:會計恆等式 /58
2.3.2 直接法和間接法的套用 /60
2.3.3 總結 /69
案例分析 /70
第3章 會計要素:會計信息的構成要件 /73
3.1 會計要素概述 /73
3.1.1 會計要素的概念 /73
3.1.2 會計要素的計量理論:資產計價與利潤確定 /75
3.1.3 資產負債觀和收入費用觀 /77
3.1.4 會計要素計量的同步性:基於會計恆等式的解析 /77
3.2 資產負債觀下的會計處理 /80
3.2.1 應收賬款 /80
3.2.2 存貨 /94
3.2.3 預計負債 /99
3.2.4 總結 /102
3.3 會計政策的經濟後果 /103
3.3.1 會計政策的經濟後果:理論闡述 /103
3.3.2 會計政策的經濟後果:以存貨的計量為例 /105
3.3.3 總結 /111
案例分析 /112
第4章 稅務會計:稅法與會計的融合 /114
4.1 稅務會計概述 /114
4.1.1 稅收基礎理論 /114
4.1.2 稅法的基本構成 /116
4.1.3 稅務會計的基本內容 /118
4.2 流轉稅會計 /119
4.2.1 增值稅 /119
4.2.2 消費稅 /129
4.2.3 營業稅 /132
4.3 所得稅會計 /133
4.3.1 所得稅會計概述 /133
4.3.2 資產負債觀下的所得稅會計 /135
4.3.3 套用 /144
案例分析 /169
第5章 現值計量:一種理想的計量屬性 /172
5.1 現值計量概述 /172
5.1.1 貨幣的時間價值 /172
5.1.2 現值定價模型 /174
5.1.3 對定價模型的進一步思考 /184
5.2 持有至到期投資和應付債券 /185
5.2.1 債券的平價、溢價與折價 /186
5.2.2 持有至到期投資與應付債券的核算 /188
5.2.3 持有至到期投資與應付債券的比較 /207
5.3 金融資產與經營資產的計量 /209
5.3.1 理論模型 /210
5.3.2 現實分析 /217
5.3.3 準則套用 /222
5.3.4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民間借貸危機的思考 /230
案例分析 /234
第6章 合併會計:同一控制與非同一控制 /235
6.1 合併會計概述 /235
6.1.1 企業合併的含義 /236
6.1.2 資源配置機制與企業合併 /239
6.1.3 合併會計:權益結合法和購買法 /244
6.1.4 合併報表的基本理念 /247
6.2 同一控制下的會計處理 /251
6.2.1 會計處理原則 /251
6.2.2 會計處理實例 /252
6.2.3 總結與思考 /264
6.3 非同一控制下的會計處理 /268
6.3.1 會計處理原則 /268
6.3.2 會計處理實例 /270
6.3.3 總結與思考 /277
案例分析 /280
參考文獻 /282

前言

在會計理論和教育工作中,保持研究、教學和實踐之間的平衡是一項長期課題。作為這一課題的探討,本書嘗試從會計領域的需求和實踐發展的規律出發,將會計研究整合到教學和實踐當中,幫助讀者釐清會計概念,培養會計理念,形成會計信念。
本書的主要內容有六章:
第1章,概念框架:財務會計理論的核心,主要介紹具有理論指導和實務指南作用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這部分內容從經濟交易或事項的本質--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出發,闡述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三個層次:財務會計的目標、對象和假設,會計信息質量特徵和財務會計的要素,財務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從契約的角度,將三個層次結合為一個整體,設計了大量的圖表進行總結,方便讀者更直觀地釐清會計概念、理解會計理論。
第2章,財務報告:會計信息的最終成果,主要從報告理念上介紹了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並從會計恆等式的角度分析了現金流量表的直接法和間接法,通過大量的例題訓練,有助於讀者透徹地掌握報表的編制原理和編制方法,也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財務報告,在套用中形成整體的觀念,培養系統思維的習慣。
第3章,會計要素:會計信息的構成要件,介紹了現行的要素計量理念--資產負債觀,闡述了資產計價和利潤確定的理論,選取了應收賬款、存貨和預計負債等三個科目,通過密切聯繫、具有共性的系列例題,使讀者在套用中體會資產負債觀的要素計量方法。本章最後以存貨為例闡述了會計政策的選擇後果問題,有助於讀者樹立整體意識和辯證意識,認清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特別是在制訂和執行公司戰略時,進行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整體最佳化的重要性。
第4章,稅務會計:稅法與會計的融合,主要從稅收的本質上闡述基本的稅收理論,然後介紹流轉稅會計,主要介紹了增值稅的基本理論及其會計處理,使讀者理解增值稅的本質之後再來學習增值稅的會計處理過程,有利於在理解中掌握增值稅會計。在所得稅會計中,首先介紹了所得稅會計的演變過程,然後闡述了資產負債觀理念下的所得稅會計理論,最後再次用相互對照、相互聯繫的系列例題讓讀者在套用中領會所得稅會計的精髓,使讀者充分感受稅務會計中的要素與一般會計中的要素的區別與聯繫。
第5章,現值計量:一種理想的計量屬性,主要從未來現金流量折現基礎上的定價模型出發,相對系統地介紹一般的定價模型,並從經濟含義上分析模型的演化過程,然後通過持有至到期投資和應付債券的核算,闡述攤余成本概念,通過前後呼應、似曾相識的成套例題,讓讀者在套用中掌握現值計量問題。本部分運用資源配置、持有目的和會計計量的關係,建立模型闡述了金融資產與經營資產的會計計量問題,運用模型解釋準則修訂中出現的計量屬性選擇、資產重分類以及資產減值等問題,然後將內容擴展到巨觀層面,結合現實分析了一個民間借貸危機問題。通過理論和實踐訓練,培養讀者對模型的直觀認識,加深對其經濟含義的理解,拓展讀者的思維空間。
第6章,合併會計:同一控制與非同一控制,主要從企業合併的概念出發,通過闡述資源配置與會計計量的關係,根據資源配置的兩種機制--企業機制和市場機制,闡明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的由來,說明了權益結合法和購買法的理論淵源。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分別論述不同企業合併方式下的會計處理問題,結合相互比較的成套例題,闡述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及其會計處理。這使讀者在理論和實踐中掌握企業合併問題,在套用中體驗和領悟企業合併理論及會計處理。
此外,本書在闡述理論的同時,注重結合實際,每章配以案例,這些案例或來自中國上市公司近年出現的實務問題,或來自國際大型公司的實際問題,也有會計準則制定中的實踐問題。案例設計了開放性的問題,有助於讀者進一步思考,嘗試將不太規則的現實問題歸類為相對標準化的理論問題,用會計的概念釐清這些問題,用會計的理念理解這些問題,用會計的方法處理這些問題,提高理論分析現實的能力。這樣也有助於讀者觀測理論與現實的差距,用高遠的眼光對待細微的會計問題。
本書具有如下六個特點:
1.重視會計理念。本書從經濟交易或事項的本質--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出發,從來龍去脈上闡述了會計概念和會計理論,有助於讀者溯本清源,釐清會計概念,培養會計理念,形成會計信念。
2.精煉闡述內容。在重視培養會計理念的同時,本書注意精煉闡述內容,首先闡述會計基本理論,然後闡述財務報告、會計要素,配合實務當中的稅務問題、計量問題和企業合併問題,將理念和方法滲透到闡述內容中,控制文字總量,有利於讀者反覆閱讀,變薄為厚。
3.注意結構章法。為準確傳遞內容,本書在章法上大量採用了二元對稱結構,使不同概念、不同理論和不同觀點間產生明顯對應和對比;在二元對稱的基礎上,強調整體觀念,在闡述確認、計量和報告的過程中,強調了從整體到部分的結構,將整體的理念貫穿於結構章法中。這將有益於讀者在閱讀中進行比較,深入理解財務會計。
4.注重表達方式。在二元對稱結構下,本書在文法上注意韻律,句式上運用排比、對稱,辭藻力求簡潔、押韻,比較親民,掃除閱讀障礙,有利於讀者展開思路和聯想;同時大量採用圖表進行總結對比,有利於讀者迅速、直觀、透徹地領會會計概念、理解會計理論、掌握會計處理。
5.方法滲透其中。為進一步加深理解,本書各章節圍繞核心內容精心設計了系列例題,各個題目間既相互關聯,又各自獨立,將研究方法滲透其中,系統地圍繞會計理論,層層遞進地讓讀者在套用中領會概念、理解會計理論、掌握會計處理。同時,有助於讀者在閱讀、理解和套用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分析方法,培養讀者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6.緊跟時代潮流。本書針對當前會計理論與實務人員需要澄清的會計概念和會計處理方法,例如資產負債觀的會計準則理念與會計處理方法,進行了針對性的論述;關注國際上各大經濟體的準則研究成果,及時將這些研究成果的精髓部分介紹給讀者;也將作者平時研究和教學工作中的最新成果奉獻給讀者,再配合典型案例,以保證本書在闡述傳統理論的同時緊跟時代潮流。
本書有助於會計從業人員從四個方面進一步提升素質:
第一,有助於培養整體思維、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的習慣。現實當中,各類監管法規和契約條款的存在,使得企業管理人員,特別是會計從業人員,在遵循會計準則的基礎上,必須面對這些規則,有時不得不從事扭曲會計信息的行為,例如為符合再融資的監管規定而進行盈餘管理。這類行為中,有些在規則允許範圍之內,例如根據會計準則合理選擇會計政策,而有些則超出了規則範圍,例如偽造契約、虛構收入的欺詐行為。這類行為有時會給企業帶來收益,但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是隱患,甚至釀成風險,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例如本書第2章東芝公司的案例。這類行為也會給會計從業人員帶來風險,有些法律風險甚至會使會計從業人員抱憾終生。
如果企業管理人員,特別是會計從業人員能夠進一步增強整體認識和辯證認識,便會在進行諸如利潤操縱等行為時更加注意從企業角度進行系統地考慮,做好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等報表的平衡,考慮全局利益,兼顧局部利益,不為一時之利所惑,做出更為恰當的決策。
本書在方法論上注重了整體思維、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的培養,並將這種方法滲透於理論闡述、例題設計和案例分析中,有助於培養會計從業人員的思維習慣,高屋建瓴地分析和處理會計問題。
第二,有助於提高會計職業素養。會計從業人員在熟悉會計操作的同時,更高的會計職業素養會令其在處理會計實務時更加遊刃有餘。這種職業素養體現於兩方面:一是對會計理論的熟悉,特別是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熟悉;二是對會計理念的把握,特別是對會計理論的領悟能力。
以第1章和第5章的會計計量為例:一方面,會計從業人員需要熟悉概念框架的內容,清楚有哪些計量屬性,這些計量屬性分別從屬於哪些目標,符合哪些會計信息質量特徵,適合哪些會計要素;另一方面,會計從業人員在搞清楚這些計量屬性的來龍去脈後,便會在選擇計量屬性時,在考慮對利潤影響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計量屬性與企業的性質、資源配置的方式、持有資產的目的等問題,發現它們的對應關係。如果企業是一個利潤中心,那么供產銷是企業的主要工作,企業持有資產是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生產最終產品,獲得持續穩定收益,需要核算投入產出效率,報告受託責任信息,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由於這些生產要素通過調撥完成企業內部流動,沒有市場價格,這自然適用歷史成本計量,也強調歷史成本計量。而如果企業是一個投資中心,那么企業持有資產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獲取買賣差價收入,另一方面是將資產作為要素投入到其他企業,不直接參與供產銷過程,通過契約條款獲得要素分配收益,這時企業自然強調公允價值計量,一方面及時提供資產的現時價值,另一方面及時計算回報率,以及時掌握相關信息,為投資決策服務。有了這種概念框架的理念,熟悉了概念框架的內容,各種對應關係會自然形成,也會為實務處理提供一個良好的參考,更加有助於選擇合適的會計方法。
本書從會計理念上提供進一步的訓練,有助於會計從業人員在稔熟會計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理論訓練,培養會計理念,不斷提高會計職業素養。
第三,有助於提高職業判斷能力。實質重於形式作為一項會計信息質量特徵,是會計從業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集中體現,在實務套用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現實當中,由於實質難以觀察,形式千變萬化,進行實質重於形式的職業判斷變得尤為棘手。
本書為訓練實質重於形式的職業判斷能力,主要從事了三方面的工作。(1)從方法論上闡明:實質是形式的內在表現,屬於"實"的範疇,而形式是實質的外在表現,屬於"名"的範疇。"名者,實之賓也",相同的"實"可以導致諸多"名",而相同的"名"並非一定源自相同的"實"。因此,實質與形式兩者之間並非完全一致。(2)從理論上指出:經濟交易或事項的核心並非形式上的商品或勞務交換,而是附著於形式背後的權利與義務交換,交換的權利和義務由各方簽訂的顯性或隱性契約來規定。世界可以無限分割,經濟交易或事項背後的權利和義務也會無限分割,形成林林總總的權利和義務組合,紛繁複雜的創新業務,例如當代經濟中涉及思想、智慧財產權、產品標準以及金融產品的交易或事項,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一點。因此,必須從分析契約入手,從經濟交易或事項的本質--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出發,把握實質重於形式的判斷。(3)通過實際案例結合理論進一步闡述:例如第1章的案例,按照形式上的股權關係和實際控制人關係,可以判斷雙方的控制與被控制關係,從而判定是否納入合併報表範圍,但行政法規的存在卻使控制一方在獲取被控制一方的投資回報時存在疑問,從而使並表問題變得撲朔迷離,最終需要通過比較不同規則的法律效力,判定是否應該納入合併範圍。這一案例的啟發性還可以繼續挖掘。再如第6章企業合併會計,在提出"企業合併產生了報告主體及其報告內容的變化,本質是控制權的轉移"的同時,再分形式和實質分別進行理論闡述,然後通過一個根據現實情況改編的例題(例6-1),通過對例題中三條信息的解讀,讓讀者進一步體會實質重於形式的職業判斷。此外,第1章闡述要素概念時,指出"財務會計的要素是將經濟交易和事項按照權利和義務的特徵劃分而成的信息基本單元,是財務會計信息系統輸入原始信息和輸出決策信息的組成單位",然後結合六要素進行說明,例如在闡述資產概念時,也論述了控制的問題,強調了排他性產權,並通過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的例子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在第3章也從形式和實質的角度闡述了要素的概念。這些理論說明和實際案例,指出了會計實質對提供會計信息的重要性,為會計從業人員提供了參考。
本書在實質重於形式的判斷上提供進一步的訓練,有助於會計從業人員在紛繁複雜的實務表象中,總結抽象出一般規律,進一步提高職業判斷能力。但實質重於形式的職業判斷能力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結合理論,加強體會,才能最終感而遂通。
第四,有助於進一步提高會計技術。嫻熟的會計技術,是會計從業人員表達會計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會計從業人員運用會計理論處理會計實務的具體體現。
本書第2章提供了現金流量表的編制技術,從會計恆等式的角度闡述了直接法和間接法的聯繫,解釋了現金收付制和權責發生制的關係,有助於會計從業人員理解現金流量表,特別是不同編制方法的來龍去脈和溝通聯繫,迅速掌握編制技術。此外,還通過會計恆等式溝通了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有助於會計從業人員貫通三張報表,綜合呈報企業會計信息。本書第3章提供了資產負債觀下的要素計量方法,列舉了各種可能情況,既有利於掌握會計技術,也有利於進行方法論訓練,培養全面思維的習慣。本書第4章則詳細介紹了稅務會計特別是所得稅會計的處理技術,通過系統的例題訓練,有助於會計從業人員領會資產負債觀的會計準則理念,掌握資產負債觀下的所得稅會計處理。本書第5章提供了現值定價模型的來龍去脈,通過持有至到期投資和應付債券的對比核算,有助於會計從業人員掌握現值計量技術,理解定價模型,消除模型的神秘性。同時,通過民間借貸危機這一現實問題的分析,有利於會計從業人員拓展思路。本書第6章提供了合併會計的技術,通過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的分類,有助於會計從業人員從資源配置機制上理解權益結合法和購買法的理論淵源,從而迅速掌握具體的合併會計技術。在介紹合併會計技術時,又進行了系統的分類,有助於會計從業人員對各種可能的情況瞭然於胸,在遇到具體實務問題時有相對清晰的參照,迅速找到合適的會計處理方法。此外,本書每章的案例也有助於會計從業人員進一步領會理論與現實的差距,用相對系統的思考處理不太規則的實務問題,提高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本書在提供會計技術時,將方法論滲透其中,有利於會計從業人員在實際套用中進一步理解會計理論,掌握分析方法,領會會計理念。在提高領悟能力的同時,不斷提高會計技術。
本書作者曾就職於大型國有企業,熟悉企業的運營管理,也曾踐習於證券交易機構,經歷證券監管的量衡平準,汲取了一定的實踐經驗;讀書期間接受了規範的理論訓練,注重方法論,注意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和層次感,形成了比較好的分析能力和直覺,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工作過程中注意將學術研究成果及時鑲嵌於教學中,理論聯繫實際進行講解,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多年的會計實踐、研究和教學使得作者比較善於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分析,形成了一些科研成果。本書集成了作者的一些科研成果,有些內容已發表於期刊,也有些內容交流於學術會議,還有一些內容在大型企業中做過培訓,很多內容是首次公開,這些內容也是作者多年研究、教學和實踐的沉澱。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保持研究、教學和實踐之間的平衡是會計理論和教育工作的一項長期課題。如何提升會計工作者的素養,如何提高會計工作的水準,如何將學術研究融匯於教學和實踐中,如何將科學技術和人文藝術貫通於會計研究、教學和實踐中,提高會計研究、教學和實踐的趣味性,讓提供教育的一方享受教研的樂趣,讓接受教育的一方享受學研的樂趣,使教學雙方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諸如此類,尚需不斷總結、思考、摸索和實踐。作為一項探究性工作,囿於眼光和能力,本書恐有諸多疏漏甚至謬誤之處,懇請各位同仁不吝賜教,以利於作者在糾錯中日臻完善。
王志偉
2016年4月於上海

致謝

本書的內容主要來自於我在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為高年級本科生開設的"會計理論與研究方法"和在上海財經大學為MBA學員開設的"財務會計"課程,有些內容發表於期刊,有些內容交流於學術會議,也有些內容在大型企業中做過培訓,還有些內容是首次公開。
白駒過隙,這些年來,特別是成書過程中,恩師孫錚教授給予了諸多鼓勵和支持。恩師一直教導我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做好本土化和國際化工作。感謝恩師多年的循循善誘,諄諄教導,我們會踏實勤勉,薪火相傳,做合格的會計理論和教育工作者。
本書的許多觀點得益於和同門、同學以及同事的討論與交流。感謝同門李增泉、劉浩、周國良、唐松、王少飛、劉鳳委、王申、徐華新,始於2004年的學術討論班使我獲得了規範的理論訓練,本書的很多觀點萌芽於斯。感謝同學孫尊國、林起聯、王漢卿、張國文、陳政文、汪文生、黃海峰、周銳鋒、周立恆、馬軍、汪輝、江峰、黃俊、孫濤、李邦金、方祝華、馬勇、曹晴晴、張書新、沈函泉、於李勝、謝詩蕾、吳雲珍、吳茜、龔艷群、王新妹、楊靜、蔣絢、孫海燕、時慧、周潔、盧怡,在與他們的聚會和交流中讓我獲取了許多理論和實務知識,拓展了本書的觀點。感謝同事張奇峰、袁敏、萬華林、杜莉、章立軍、葉飛騰、龔明曉、肖成民、徐兵、應淑儀、葉敏、柳青、吳濤、肖琳、蘇丹寧、張霞、謝佳、孫華、謝何融、夏建芬、孟昭萍、屠慶芬、郭加林、王佳萍、孫歡,他們為我提供了許多教學經驗,也為本書的觀點提供了有益的建議。劉浩和吳濤在酷暑中審閱了本書初稿,提供了詳盡評論,由衷地致以謝意。
感謝上海財經大學、廈門大學、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上海證券交易所、香港科技大學,這些單位為我的研究、教學和實踐提供了便利。感謝樊麗明教授、周勤業教授、陳信元教授、戴國強教授、曲曉輝教授、唐海燕教授、邵瑞慶教授、曹惠民教授、張維賓教授、邵軍教授、劉永琴教授、史多麗女士、陸萍女士、林勇峰先生、王紹斌先生、陳建文教授、張國昌教授、陳治宏教授、懷筱艷女士對我提供的幫助和支持。特別感謝張國昌教授,每次與他交流,那些真知灼見總會讓我在不經意間感受理性的光輝。
感謝上海市教委創新項目(契約結構與會計信息--一項會計準則的影響因素研究,項目編號12ZS182)和上海市教委"教師專業發展工程"項目,它們為我的研究、教學和實踐提供了珍貴的資助。
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的石美華女士和牛漢原女士為本書付出了辛勤汗水,致以特別謝意。
深深感謝我的家人,父母兄姊是我工作和生活的楷模,妻子的鼎力支持對本書的完成不可或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會計理論和教育工作的悠長路途上,我願追隨各位同道,活到老,學到老,做好這項工作。

作者簡介

王志偉
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管理學博士,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會計理論與教育、公司財務、公司治理。進入高校任教前,曾在國有企業從事財務工作。
長期擔任本科及MBA《財務會計》等課程教學,為上汽集團、中石化等公司做過培訓,在《會計研究》、《財會通訊》等雜誌發表論文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