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石濤淮揚潔秋圖(淮揚潔秋圖)

清石濤淮揚潔秋圖

淮揚潔秋圖一般指本詞條

清石濤淮揚潔秋圖》是清朝畫家石濤創作的一幅紙本設色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石濤淮揚潔秋圖
  • 創作年代:清代
  • 規格:橫:57.1厘米,縱:89.3厘米
  • 現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作者:石濤
名畫賞析,作者簡介,藝術價值,

名畫賞析

此圖滿幅灑落的濃墨苔點,吸收採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點土石,配合著尖筆剔出草叢,使整個畫面蕭森郁茂,蒼莽幽邃,體現了一種豪情奔放的壯美。
在清四僧中,山水、花鳥、人物全能者就屬石濤了,他不僅在繪畫上才能過人,而且在理論上也有著自己的真知灼見,並著有《苦瓜和尚話語錄》。
石濤的山水畫多師元人,以元人筆墨為根基,意境營造也未脫元人多遠。石濤對北宋巨然和元代倪瓚用心頗多,沈周、藍瑛的成分也不少。他畫中的山石結構和山川的起伏都非常生動真實。雖然石濤臨學古人,但他學畫不是“死學”,而是以“自己”為主,通過自己的胸臆觀察自然,將所學的東西變得了無痕跡。石濤對臨習各家而不知變通的做法甚是不滿,他在一方常用印上刻“搜盡奇峰打草稿”7 字,表明了他對真山真水的重視。
石濤山水畫的風格樣式較多,但總體是水墨變幻,清剛縱放,情調新奇。
其筆墨、技法變化多端,神奇莫測,有時大筆潑墨,有時乾筆細皴,筆法的肥瘦、方圓、尖禿、軟硬、橫斜、順逆,配合著墨、水、色的全面運用,使得各種物象躍於筆端。石濤善於用點,曾在《大滌子題畫詩跋》中稱:“點有雨雪風晴、四晴得宜點;有反正陰陽襯貼點;有夾水夾墨、一氣混雜點;有含苞藻絲、瓔珞連牽點。”
石濤繪畫對傳統的最大突破在於章法,在他的作品中,布局變化多端,新疑奇妙,能給人一種強烈、新鮮的視覺衝擊感。且石濤作畫無固定章法,純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皴法方面,石濤也是不拘一格的,此外,他還喜用各種夾葉、圓圈、三角形等來疏通畫面,使畫面蓬勃靈動,生機盎然,以增加變化。
一直以來,文人畫都十分注重利用題跋來補充畫面的不足或升華畫面的意境,所以題跋大多位置固定,字型統一,內容也大多是就畫論畫。而石濤在作品中的題跋,有時在畫面的上方,有時在下方,有時在中間,有時在邊角。寫題跋所用的字型有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等,甚至有時還會出現篆字,有時長篇大論,有時則僅署“窮款”。其跋文的內容也豐富多樣,如闡發畫意,論述畫理,慨嘆身世,針砭人生等。此外,石濤也擅畫花果蘭竹,筆意自由暢快,與朱耷同以水墨豪放著稱。這幅《淮揚潔秋圖》描繪的是淮揚秋景。畫面上秋水茫茫,蘆葦叢生,近處有掩映在樹叢中的數間屋舍。幾點紅楓增加了秋天的氣息,江面上一葉孤舟,一漁翁泛舟水上,使畫面平添了許多超然之感。畫中河岸呈月牙形,占據了畫面的二分之一左右,河灘上的蘆葦與之相向,構成呼應之勢。
這幅畫運用了石濤特有的“拖泥帶水皴”,連皴帶擦,濃淡、乾濕並用,描繪出濕潤沃疏的質感。畫中的房屋用粗筆,蘆葦用細筆,形成生動的對比。此圖滿幅灑落的濃墨苔點,吸收採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點土石,配合著尖筆剔出草叢,使整個畫面蕭森郁茂,蒼莽幽邃,體現了一種豪情奔放的壯美。

作者簡介

石濤(1636或1640一1710年或1718年),清朝畫家。本姓朱,名若極,釋號原濟,一作元濟,又號石濤、清湘老人、大滌子、苦瓜和尚。廣西桂林人。出家為僧,性喜漫遊,曾屢次游黃山、南京等。與弘仁、髡殘、八大山人並稱“清初四畫僧”。曾拜松江名僧旅庵、本月為師習佛學,擅畫花果蘭竹,亦工人物,筆意縱橫,淋漓灑脫。尤善山水,並擅詩文,每畫必題。卒於揚州。著有《畫語錄》。傳世名畫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淮揚潔秋圖》《山水清音圖》《梅竹圖》《墨荷圖》《竹菊石圖》等。

藝術價值

石濤的代表作之一;
代表了石濤的繪畫成就與水平;
清時山水畫的傑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