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山川考—山脈篇

淮北市地處淮北平原中部,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山脈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偏東,根據其展布方向及自然組合,可將其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山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北市山川考—山脈篇
  • 地方淮北市
  • 類型:山脈篇
  • 分類:東部、中部、西部山脈
東部、中部山脈位於市境東部,為皇藏峪復背斜,由於有兩條向上隆起的褶皺形成了以閘河為界“人”形的兩列山丘。
東列山脈,從蕭縣皇藏峪轎頂山開始到宿縣符離止,為低山丘陵地貌,並向北延伸出境,山脈北高向南降低,至符離集驟然消失。山勢較陡峻,岩石裸露,形成羊群地貌。一般海拔高度200—300米。沿宿州界,南起馬橋鄉龜山178.3米(光緒《宿縣誌》:相傳唐代王績曾在龜、蛇二山採藥)、磨旗山178米位於馬橋後周圩村東,俗稱奶奶山,光緒《鳳陽府志》:符離集以西古饒集附近有磨旗山,俗名磨石山,舊傳劉邦名將樊噲曾在此屯兵,至今仍有旗桿石眼。清光緒年間所立奶奶廟碑刻“磨旗山舊有碧霞宮,後有菩薩明樓,前有閻君兩廂,再下有山神祠,西峰有三官、火神、靈官、華祖諸殿閣。又有朝陽二洞,洞中有玄帝達摩,自漢唐以迨我朝千餘年矣。鹹豐中遭兵燹,廟楹拆毀……神象傾頹……”。清光緒《宿州志》: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捻軍大戰符離集,收磨旗山。捻軍占據此山後,便安營紮寨,屯兵把守,切斷清軍糧道。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知州英翰帶領團練至高皇山,命奸細趙克常打入磨旗山,佯裝助捻,裡應外合,迫使捻軍焚寨西走,轉戰於蕭縣、宿縣、永城交界地。
北臥虎山227米、迤西虎山158.2米、馬橋東回龍山124.6米(回雲山,俗名洞窩,故名),寺中有老貓洞(傳說昔日毛遂居於此洞,故名毛洞。峰麓環繞,林木隱秀,有洞,曰回龍洞口,泉極甘冽,洞西有觀音殿,求子甚驗)。南郭寨山210.8米,迤北鷹山263.7米、高樓山247米。正北新蔡鎮長山301.2米、大太王293.1米、小太王237.1米。
蔡里平坦地帶東側的老龍脊、鷹山等9座山,山脊線與岩石走向、主要構造線的方向一致。老龍脊位於蔡里東南5.5公里處,為北緯33°56′,東經116°54′。山底圍3華里,最高山峰平頂山海拔362.9米,因山勢起伏像老龍的脊背,故名。上有大方寺,傳東漢時建。西北大麻子山305.3米、二麻子山315.2米,東北牛頭山266.4米、饅頂山307.7米、蠟台子225.5米。在龍鬚湖北岸,與龍脊山相對的塔山240.2米,均屬龍脊山山脈。又北尖山台孜260.2米,合徐高速公路南大黃山223.6米、茅山290.7米,至宿州境。
中部山脈,東從閘河西到巴河,北從蕭縣黃包頂、官山至十里長山的諸陽山,為殘丘地形,山脈走向近南北斷續分布,或呈孤島狀。山勢低矮,海拔高度60—300米,多由灰岩組成。南起濉溪縣趙集的十里長山(南北綿延10華里,故名)。包括蔡山和盤龍山,最高海拔89.3米。南端諸陽山76.4米(《清史稿·鳳陽府志》一名睢陽山,在睢水之陽,睢水自河南永城入),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符離縣僑置諸陽縣,治所諸陽山下,即僑置之定陶故地。山坡東北孤山81.2米(古竹山,在古竹地,因名。後訛為孤處山)、石山、土山(光緒《鳳陽府志》:宿州城西北五十里有石山,周圍一里余,“純石無土,介然獨峙,層層迭起,嵌空玲瓏,如雕如畫”,舊傳為“飛來峰”。東北土山,純土無石。東西長二里,在尚河集)、刁山101米、虎山83米、平山63米。
烈山鎮諸山向東北傾斜,山多佳氣,望之去影潭潭的青龍山110.2米、雷山(清稱邱疃山,《濉溪縣誌》:光緒《宿州志》記載,“陳涉墓在州西北邱疃山西麓,今名冢山頭。”又載晚清恩貢邵心恆《在邱疃山陳隱王墓下作》詩一首,最後四句為“邱疃山下悲風緊,宿草離離半枯隕,煙雲慘澹晝沈沈,當日精靈猶未泯。”可見當時墓葬仍存,而且保留比較完好。但是《漢書》卻說“勝葬於碭,姑存疑”。今查該墓位於濉溪縣城東南6公里處的冢山頭,在青龍山南麓鐵路橋南首)、三五山124米,過閘河,花山81.6米、檀山116.8米(山產檀,故名)。北烈山123.3米(炭山、新安山,借新安村之名。《濉溪縣誌》,據《朱氏家譜》記載,朱石寮的先輩由沛郡遷到江西婺源,舊屬新安。明初其後裔朱信始居烈山之東,用“新安”命名村莊。光緒《宿州志》:在新安集,山西產煤,屢封屢開近石,裂山崩矣)。豐山101.5米(封贈山,又名封子山。《列仙傳》:寧封子黃帝時為陶正掌火,能出五色煙,後積火自焚,隨煙氣上下,其遺骨葬此,故名。在宋疃集)、寧山,因山北麓有春秋齊國大司田(農官)寧戚之墓,故名。新蔡鎮以北大山頭(艾山)143.5米,花鼓山137.3米等5座山丘,均為半掩埋島狀殘丘,山坡大多平緩,基石裸露。土型東南燕子山119米,化家湖(原華家湖、蔡里湖、土型湖)北駕子山156.8米,東北雙頂山211.1米,西南尖山222.7米,東龍草峪234.6米,向東北折,沿與蕭縣界北上,杜集區石台鎮境石箍道242.9米,狼窩山288.2米,西北黑石塊311.3米,為此列最高山峰;梧北村東北馬鞍山241.9米,蘿蔔山274米(鐃缽山),至蕭縣境。
徐州府志》:又南五里逾河為鐃缽山,又南為梧桐山(梧桐水出焉),山東為黑石山,兩山之間為柿峪。又南為牛山,迤西為桃山、柿山。又南為大刁山,迤西為雙頂山。又西南為拉藍山(山西南為宿州界),此萬山南西支也。
西部山脈,屬雲龍山余脈,北起杜集區段園鎮東北祁村,南止於相山區渠溝鎮,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祁村西北義安山262.1米(《徐州市志》:古稱大彭山,相傳彭祖於此建大彭國)。苗山115.3米。西南經蕭縣,沿龍河,過蕭濉新河,入市境。羅里山239.5米,西北為蔣程山,西南黃山(橫山,有道西出,為平山口)216.6米、尖山214.4米(也稱滂汪山)、郭莊以西方山243米(《州志》:在縣南五十里,有王小仙洞),東南為高岳山。
西南入相山區後黃里最高山峰相山342米(光緒《宿州志》:在相城鄉,其脈自彭城蜿蜒而來,高五里,周二十里,稱州古鎮,為諸山之宗),上有古祠相山廟,又稱顯濟王廟。三面環山,周圍林木蔥籠,環境幽美。登寺山門奎樓眺望,市區盡收眼底。據清同治八年碑文載:西晉太康五年詔諸侯記界內山川,沛國人郭卿建廟,刻銘曰:“巍巍相山,盤郁穹崇,上應房心,與天靈沖,興雲播雨,稼穡以豐”。唐永徽元年重建。清乾隆二十四年安徽巡撫高晉奏請重修祠宇。民國民間又重修。寺內至今猶存宋、元、明、清歷代廟宇的碑刻22方,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書“惠我南黎”恭摹碑和高晉書“滲水崖”碑刻最引人注目。前黃里南鷹山276米(光緒《宿州志》:天馬山距城七十里,麓曰磷石坡,在瞿溝集)。劉橋鎮東北部山丘為相山西延部分,南北狹長,海拔275米。方莊有靈姥山。
清光緒《宿州志》《舊志》:按諸山脈絡,西北巨鎮首曰相山,其北麓入蕭縣界,東接靈姥山,西接大寨山,西鳳山,西南二里曰天馬山,又二里曰丁公山,又三里曰程家山,抵睢水止。自相山而東南十三里曰炭山,又二里曰邱疃山,過睢水約十餘里有石山、土山、古竹山。自邱疃山東折約十餘里有史家山、封贈山、蔣山、虎山,又十餘里有西刁山、蔡山、吉山、平山、諸陽山,青龍山正北諸山之大者曰龍脊山,自徐州雲龍山迤邐而來,統名龍山。北約五里有鷹嘴山、觀音頂,又南十餘里曰塌山、壯坡山、廣錠山、二虎山,接蕭縣界。又折而西約十餘里有盆山、檀山,少西五里曰艾山,少東五里曰寧山,約十餘里曰船山、魚山,抵北股河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