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族四十八甲

涼山彝族四十八甲,解放前四川涼山部分彝族的保甲組織。1922—1923年間,西昌縣禮州李子溝(今喜德縣紅瑪區)黑彝奴隸主列額馬達絕嗣,家族中的哈爾達阿火等欲瓜分其遺下的48戶娃子(包括曲諾、阿加、呷西)。娃子們在曲諾吉武羅五、呷洛捷加等人的倡導下群起反對。會國民黨川康軍閥鄧文富部下團長孫子汶以保護交通為藉口,將48戶調至大路附近,劃入自己的統治範圍,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保甲組織。附近一些地區受到影響,以曲諾等級為主,包括黑彝統治下的阿加、呷西,共同掀起了反抗黑彝奴隸主統治的鬥爭。凡取得鬥爭勝利,把黑彝奴隸主趕跑或殺絕的地方,都相繼建立了保甲組織,不論戶數多少,通稱“四十八甲”,故此稱變為有特定含義的專有名詞。建立此組織者,西昌縣有石家鄉、大橋區;冕寧縣有大平壩、鐵廠、拖烏、後山、沙壩、河邊鄉、南河鄉;喜德縣有新民窩、則莫村、勒老摩、馬黑卓、波羅、半帛、沈乾、原野坪、登相營、藤地、中壩、瓦布爾楚、老羅溝、大路呷基、黑陵子等地。有些地方得到鄧文富人員、武器的支持。“四十八甲”人戶擺脫黑彝奴隸主統治,成為地方軍閥管轄的百姓,向鄧文富、孫子汶等納糧,出夫役、當兵,承受的基本上是封建性質的剝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