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製作工藝

涪陵榨菜製作工藝

涪陵榨菜製作工藝是重慶市涪陵區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涪陵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涪陵祖祖輩輩老工藝人的精湛技藝,創造出了這一奇特的傳統飲食。涪陵榨菜在加工過程特別採用了原始的風脫水加工工藝及三醃三榨,促成了涪陵榨菜鮮、香、嫩、脆特色的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涪陵榨菜製作工藝
  • 外文名:無
  • 性質:製作工藝
  • 地點涪陵
基本信息,技藝簡介,傳承意義,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涪陵榨菜製作工藝
所屬地區: 重慶 · 涪陵
遺產編號:Ⅷ—7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涪陵區
遺產級別: 市

技藝簡介

榨菜一詞最早出現於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由涪陵商人邱壽安命名,意即“經鹽醃榨制過的鹹菜”;並於當年首次將自己命名的這種鹹菜產品投放宜昌市場獲得成功。這是“榨菜”之名和“榨菜業”的緣起。據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涪州志 物產》中關於“包包菜”的記載,以及有關的民間傳說推測,今涪陵區境內最晚在公元18世紀已出現青菜頭(即包包菜)的廣泛種植和加工成鹹菜供家庭食用。因青菜頭醃菜風味獨特,是眾多鹹菜製品中的珍品,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

傳承意義

民間原始手工製作榨菜雖然其品質優於現代機械化加工榨菜,由於其全憑人工肩挑背磨、人工踩壓和手工操作,工藝繁雜、勞動強度大。更重要的是製作原始手工榨菜的老藝人已所剩無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三峽庫區河灘地淹沒,現代化生產加工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一寶貴的傳統手工製作技藝面臨失傳,為了繼承和發揚涪陵區、重慶市乃至我國馳名中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加以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