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站

海龍站

海龍站(Hailong Railway Station),始建於1927年,位於中國吉林省梅河口市,是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四等站,現已停止辦理客運業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龍站
  • 外文名:Hailong Railway Station
  • 車站代碼:63800
  • 車站等級:四等站
  • 所屬地區:中國吉林省梅河口市
  • 區域管理: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
  • 主要線路瀋吉鐵路
  • 車站地址: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龍鎮
  • 始建日期:1927年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服務內容,

歷史沿革

位於瀋吉線(瀋陽北站至吉林站)上的海龍站坐落在吉林省西南部,地處松遼平原。海龍站是鑲嵌在瀋吉線上的一顆明珠,在鐵路運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海龍站不僅有著厚重的歷史,更有著戰爭年代那些硝煙瀰漫的印記。
海龍站
海龍鎮史料記載:數千年前,海龍這個地方就有人定居,這裡的人以從事農業、漁獵和簡單的手工業生產為主。公元前100年秋,漢武帝平定了衛氏朝鮮,在東北和朝鮮半島設定了真番、臨屯、系浪、玄菟四郡,海龍屬於玄菟範圍之內。高句麗王朝在今集安建都後,為安定邊陲重鎮海龍,派郡王李海龍到這裡統管,李海龍成為高句麗時期在邊陲駐防的首位王爺。李海龍郡王上任後,盡心竭力,鞠躬盡瘁,著力治理邊關小鎮,使百姓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後來,李海龍郡王積勞成疾,病逝在家中,當地百姓為紀念這位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王爺,將該地名改為“海龍鎮”,以示緬懷。(此說史料無存,傳說的九龍口李海龍墓經考古部門考證,為遼金時期之塔基。)
“海龍”即滿語“水獺”的譯音。這裡早年間是一望無際的沼澤地,有利於水獺在此生存、繁衍。這是海龍地名由來的又一種說法。海龍鎮是座開發比較早的古城,從清朝時期的圍場開放後,一直是此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1956年,海龍縣人民政府遷至梅河口鎮以後,這裡仍然是周邊地區十幾個鄉鎮的集貿中心。
1924年,奉海鐵路(今瀋陽至海龍)是由當時的軍閥張作霖主張修建的,全長240公里。奉海鐵路經過了一年實地勘測,於1927年9月5日修築完工。當鐵路修到海龍建站時,站名沿用了海龍這個名字。當時,奉天站(今瀋陽站)和海龍站分別舉行了通車儀式,開始運營。
據《通化革命歷史故事集》記載:解放戰爭時期,海龍站在攻打盤踞在海龍縣城內的國民黨二十七師一團二營戰役中立下了功績。
1946年6月的一天晚上,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200餘名解放軍戰士在海龍站站長程國柱的引路下,於1點左右摸到海龍縣城根下。兩名戰士以閃電般的速度沖向城門崗哨,用匕首將崗哨殺死,200餘名戰士衝進城內。頓時,槍聲大作,手榴彈在城中炸開了花。國民黨兵從夢中被驚醒,亂作一團。戰士們如猛虎下山一般,衝過道道關卡,來到地牢,救出5名被困戰士和13名老百姓,並迅速撤出海龍縣城。在解放海龍的戰役中,海龍站12名鐵路職工在站長的帶領下,參加了這場戰役的後勤保障隊,擔當傷員運送任務,為海龍縣城重新回到人民手中作出了貢獻。
抗美援朝期間,海龍站擔負著運輸糧食的重任,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糧食從這裡運往朝鮮前線。為保證軍需物資的安全,海龍站安全檢修每一輛車,工務部門職工精修每一米線路、每一組道岔,為運輸安全提供了保障。在整個抗美援朝期間,海龍站安全編髮軍用糧食專列達1000多輛。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海龍站擔負著經濟建設和糧食、化肥外運的重任,還有駐地部隊軍運的重要使命。海龍是吉林省產糧大縣,金燦燦的稻穀、黃澄澄的玉米遍布肥沃的土地,秋收後堆積如山的糧食都是通過海龍站運往國內和國外市場的。海龍站年傳送糧食達十餘萬噸。如今,海龍站以“真情為貨主,滿意在站台”的服務理念,為糧食外運打開了綠色通道,為拉動地方經濟、豐富市場、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地理位置

離瀋陽站246公里,離吉林站200公里。

服務內容

不辦理客運業務。
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零擔僅辦理直達整零貨物發到;辦理整車貨物承運前保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