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珊王朝

海珊王朝

1705~1957年統治突尼西亞的王朝。創始人海珊·伊本·阿里原是奧斯曼帝國的軍官。掌權後被擁戴為貝伊,之後這成為世襲稱號。1883年起法國成為突尼西亞的保護國,使海珊王朝失去獨立性,威望逐漸降低。1957年共和國成立,王朝隨之解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珊王朝
  • 外文名:a1—Sulalah al—Husayniyyah
  • 時間:1705~1957
  • 地點突尼西亞
王朝簡介,君主列表,貝伊列表,國王列表,

王朝簡介

海珊王朝(a1—Sulalah al—Husayniyyah,1705~1957)18世紀初在突尼西亞建立的伊斯蘭封建王朝。1705年由希臘血統的土耳其軍事將領海珊·本·阿里(Husayn ben‘Ali,?~1740)創建。一共傳19個君主,統治252年。
海珊原為奧斯曼帝國委任統治突尼西亞的貝伊,1705年他在當地封建主和伊斯蘭教上層的支持下,推翻了專橫跋扈土耳其近衛軍的統治,在承認奧斯曼素丹宗主權的條件下,推行獨立的內外政策。這個王朝雖然承認奧斯曼帝國的宗主權,但實際已經獨立,根據1710年頒發的繼承法,他的統治是世襲的。突尼西亞有自己的軍隊,可以鑄造貨幣,與別國建立外交關係(1710年與法國,1716年與英國、1720年與西班牙帝國、1725年與奧地利帝國)、宣戰和簽訂條約,並有得到奧斯曼帝國承認的突尼西亞國旗。可是突尼西亞執政者一直承襲貝伊和帕夏稱號,土耳其也一向把突尼西亞看作他的行省之一。突尼西亞和土耳其這種不明確的關係,使得歐洲列強各自按照自己的利益來決定對待貝伊的態度,或者作為獨立的君主或者作為土耳其的從屬。
海珊王朝統治下的突尼西亞,是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部落的對抗和分治,與北非其他國家相比軟弱的多,海珊改組國家政治機構,中央設定迪萬會議決定國事,設法律會議作為立法諮詢機構,設首相和大臣,分管財政、軍事、外交、內務等,全國劃分為24個行政區,均有貝伊委任的卡德伊(州長)管理。 王朝奉行遜尼派教義,教法上遵從馬立克學派。蘇菲派沙茲里教團提加尼教團廣為傳播。
海珊他發展農業,振興經濟,修建清真寺和學校,頗得人心。1740年,其侄阿里帕夏舉兵反叛,海珊被殺,王朝陷於內亂。1756年,其子伊本·海珊從阿爾及利亞借兵,奪取貝伊之職,重建海珊王朝。18世紀後期,因王位繼承之爭力量削弱。哈穆德貝伊 (1782~1814)統治期間,威尼斯共和國襲擊了突尼西亞沿海城鎮蘇薩(1784)和哈勒格瓦迪, 阿爾及利亞人也曾兩次入侵(1807,1813),1811年土耳其禁衛軍的叛亂,使得哈穆德貝伊解散精銳的奧斯曼軍團,定期招募地方軍。19世紀初,西方各國定期對突尼西亞貝伊施加壓力,1819年在歐洲堅持下,終於宣布對歐洲的海上聖戰者是海盜,立法禁止,而這一向是突尼西亞歲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1830年,法國占領阿爾及利亞後,奧斯曼政府決定要加強對北非的統治,第二年,土耳其艦隊駛往突尼西亞的地中海沿岸,企圖恢復對突尼西亞的直接統治,但遭到法國七月王朝的反對。法國的目的是將突尼西亞列為自己的殖民地。1837年法國從阿爾及利亞開始入侵突尼西亞,占領了若干綠洲。但在英國的壓力下撤退了。
突尼西亞的土耳其禁衛軍突尼西亞的土耳其禁衛軍
19世紀中葉,突尼西亞君主艾哈邁德·貝伊(1837~1855在位)執政時,以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為榜樣,推行社會改革,廢除奴隸制和對猶太人的限制,創建一批現代學校,按歐洲方式訓練新軍,改善軍事裝備,並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建立立憲制政府,拒絕對奧斯曼帝國納貢。後突尼西亞首相海亞爾·帕夏(1873~1877)推行現代改革運動,提出在保留伊斯蘭文化傳統的同時,實行現代教育,傳播西方的科學知識,為此創辦了教授歐洲語言和科學的薩迪克學院。1861年頒布憲法,通過刑法典和民法典,規定人人平等,財產不受侵犯,還允許外國人在突尼西亞經商。
立志改革的海亞爾·帕夏立志改革的海亞爾·帕夏
為了軍隊的建設,政府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導致財政狀況劇烈惡化,法國擁有突尼西亞外債1.25億法郎中的1億法郎,法國總理公開宣稱,突尼西亞在未建立新秩序之前,應該被看成資本的殖民地。1878年柏林會議上,列強達成了瓜分世界的協定,英國和其他國家承認法國在突尼西亞行動的自由。1881年4月,3萬法國陸軍從阿爾及利亞突入突尼西亞,同時還有8000海軍陸戰隊登入,5月12日,法國將軍不列阿爾向突尼西亞貝伊宣讀了一個保護條約,限定5小時答覆,突尼西亞就這樣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在形式上,突尼西亞還是一個國家,他沒有像阿爾及利亞那樣成為法國的一個省,也沒有想法國的其他非洲屬地那樣,被稱為海外領土,突尼西亞原來的王朝、軍隊和行政機構都保存了下來,只是過去被視為土耳其行省總督的貝伊,成為獨立的君主了。事實上,這個君主只不過是法國殖民當局的傀儡而已。實權由法國總監掌握,這個總監名義上只是法國外交部任命的大使,實際上以貝伊的名義,管理從上到下整個突尼西亞。
1896年,“青年突尼西亞人”的社團創辦了伊本·赫勒敦學院,按現代方式進行宗教教育,以維護伊斯蘭教。20世紀初,以阿布杜·塔勒布為代表的伊斯蘭復興思潮興起。為反對法國殖民主義的統治,一批不滿於社會日益世俗化、西方化的伊斯蘭學者,倡導恢復伊斯蘭原旨教義和宗教禮儀。1907年,伊斯蘭公產委員會主席巴希爾·薩法爾創建了突尼西亞青年黨(即憲政黨前身),主張由突尼西亞人自己管理國家,在組織青年知識分子反對法國當局侵犯伊斯蘭教權力的鬥爭中起了很大作用。
1781年法國和突尼西亞簽訂保護條約1781年法國和突尼西亞簽訂保護條約
1920年由民族資產階級組成憲政黨,要求參加議會和政府,後分裂。1934年,以哈比卜·布爾吉巴為代表的現代主義者組建新憲政黨,反對法國殖民當局所推行的民族“歸化”(即穆斯林可取得法國公民資格,不受教法約束)政策,實現民族獨立的要求,成為突尼西亞民族獨立運動的中堅。後遭法殖民當局鎮壓。1954年,由薩拉赫·本·優素福領導的新憲政黨,組織民族解放軍,以南部和中部為根據地層開武裝鬥爭。1956年突尼西亞獨立,仍保留君主制。1957年7月25日制憲會議決定廢除君主(即貝伊)制,成立突尼西亞共和國,王朝遂告終。

君主列表

貝伊列表

海珊一世 (1705~1735)
阿里一世 (1735~1756)
穆罕默德一世 (1756~1759)
阿里二世 (1759~1782)
哈穆德 (1782~1814)
奧斯曼 (1814)
馬哈茂德 (1814~1824)
海珊二世 (1824~1835)
穆斯塔法 (1835-~1837)
艾哈邁德一世 (1837~1855)
穆罕默德二世 (1855~1859)
穆罕默德三世·阿勒·薩迪克 (1859~1882)
阿里·穆迪特 (1882~1902)
穆罕默德四世·阿勒·哈迪 (1902~1906)
穆罕默德五世·納德爾 (1906~1922)
穆罕默德六世·阿勒·哈比 (1922~1929)
艾哈邁德二世 (1929~1942)
穆罕默德七世·阿勒·穆斯夫 (1942~1943)
穆罕默德八世·阿勒·阿明 (1943~1956.3.20)

國王列表

穆罕默德八世·阿勒·阿明 (1956.3.20~1957.7.2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