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板塊

海洋板塊

熔解的岩漿往上移動到接近海底時,有的岩漿會在地下凝固,成為海底地殼。這類固化的岩漿就是玄武岩。另一方面,岩漿流出後剩下的部分,已經沒辦法產生新岩漿,於是再度變成堅固岩石,黏在新形成的海底地殼下方。這些熔解剩餘岩石也是橄欖岩,因此,整體而言橄欖岩的量是增加的。洋脊下方地幔上升,形成的橄欖石後來分解成構成海底地殼的玄武岩,以及黏在海底地殼下方的其他種類玄武岩。如此一來,就會形成上下兩層的海底板塊,也就是所謂的“海洋板塊”。而且,這種板塊會左右同時被拉扯,使海洋板塊不斷擴張,洋脊因此常被稱為“擴大型板塊境界區”。

海洋板塊的移動速度每年約為5厘米,大陸板塊的速度約為1.5厘米,海洋板塊之間的邊界移動速度約為2厘米,海洋和大陸板塊之間的邊界移動速度約為1.5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板塊
  • 外文名:oceanic slab
  • 移動速度:每年約5厘米
  • 形成學說:海底擴張
  • 出現時間:180百萬年
  • 移動速度:每年約為5厘米
概念,內容,形成原因,特點,板塊與海洋能,

概念

板塊可分成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海洋板塊是由來自於洋脊深部的岩漿湧出來並冷凝固結產生的。大陸板塊比海洋板塊厚且輕,形成陸地和高山,而海洋板塊則被海水所覆蓋。板塊並不是靜止的,而是處於不斷運動和變化的狀態中。

內容

在海洋地殼中主要的成分便是岩石圈,這些岩石圈主要是由密度比較大的矽鎂質岩石構成,其比較偏向於基性。相對於大陸地殼而言,海洋地殼中的矽酸鹽成分比較少,其密度卻比較大,平均密度大約為3克/厘米3,而大陸地殼的密度僅僅只有2.7克/米3。因為海洋地殼的密度比較大的緣故,依據地殼均衡學說可以推斷,海洋的地殼是無法像大陸地殼那樣在地幔上浮得非常高的。
存在於海洋地殼中的主要組成物質是玄武岩,其地殼的厚度大約在5~10千米之間。在海洋的中洋脊處則是由來自於深部的岩漿湧出來而產生的海洋板塊,在淺處是玄武岩,在深處是輝長岩。在海洋地殼之上最大的當屬太平洋海板塊,其他的都是一些比較小的板塊。依據海底擴張學說,人們可以得知,海洋板塊以2厘米每年的速度不斷向外部擴張,一直到其與大陸板塊邊緣相交處。因為海洋板塊比較重,所以它會隱沒到大陸板塊之下並產生聚合板塊的邊緣。聚合板塊的邊界是由兩種不同性質的板塊發生碰撞所產生的擠壓而不斷累積形成能量,這種能量如果超出了岩石所能承受的極限,使得累積的能量在一瞬之間爆發出來,就會導致地震的發生。由於碰撞的力量巨大,令聚合板塊的邊緣出現許由淺到深、逆沖斷層式的大地震。由於海洋板塊會沿著隱沒帶俯衝下插到大陸板塊下的大約700千米處才會發周圍的物質同化,因此,地震的發生最深可以出現在大陸板塊下700千米的地方。

形成原因

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殼組成的。地幔的厚度達2900千米,是由矽鎂物質組成,占地球質量68.1%。因為地幔溫度很高,壓力大,像沸騰的鋼水,不斷翻滾,產生對流,形成強大的動能。大陸則被動地在地幔對流體上移動。因為熱對流洋脊下方的地幔中較熱的物質變輕、往上漂移,然後因為壓力降低,部分橄欖岩開始熔解。就橄欖岩而言,最後熔解產生的液體成分,和地表所見的玄武岩類似。這些液體慢慢形成液體岩漿。一旦岩漿所占比例超過橄欖岩的20%,兩者就要分離。然後由於岩漿較輕,會因為浮力往上升。熔解的岩漿往上移動到接近海底時,有的岩漿會在地下凝固,成為海底地殼。這類固化的岩漿就是玄武岩。另一方面,岩漿流出後剩下的部分,已經沒辦法產生新岩漿,於是再度變成堅固岩石,黏在新形成的海底地殼下方。這些熔解剩餘岩石也是橄欖岩,因此,整體而言橄欖岩的量是增加的。洋脊下方地幔上升,形成的橄欖石後來分解成構成海底地殼的玄武岩,以及黏在海底地殼下方的其他種類玄武岩。如此一來,就會形成上下兩層的海底板塊,也就是所謂的“海洋板塊”。
形象地說,當岩漿向上涌時,海底產生隆起是理所當然的,岩漿不停地向上涌升,自然會衝出海底,隨後岩漿溫度降低,壓力減少,冷凝固結,鋪在老的洋底上,變成新的洋殼。當然,這種地幔的涌升是不會就此停止的。在繼之而來的地幔涌升力的驅動下,洋殼被撕裂,裂縫中又湧出新的岩漿來,冷凝、固結、再為涌升流動所推動。這樣反覆不停地運動,新洋殼不斷產生,把老洋殼向兩側推移出去,這就是海底擴張。同樣板塊的內部分離,也是這樣的。

特點

我們將古洋殼開始形成到古海洋頓塊俯衝消減結束所經歷弦時間稱之謂古海洋板塊舊演化期,將古海洋盆地演化的仝過程所歷經的時間稱之謂威爾遜旋迴期,藍提出了相應的計算方法,算得古秦嶺海洋板塊的演化期為179ma,其古洋殼開始形成的時代為561ma相當於寒武紀早期;開始關閉的起始時代為433.3ma相當於奧陶紀末期,關閉的終止時代為382ma相當於泥盆紀早期。
翻開貢建的亞洲大陸與西太平洋古地理圖,在180百萬年或130百萬年,古太平洋板塊,即法拉龍和伊薩納基海洋板塊,正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動。海洋板塊的移動速度每年約為5厘米,大陸板塊的速度約為1.5厘米,海洋板塊之間的邊界移動速度約為2厘米,海洋和大陸板塊之間的邊界移動速度約為1.5厘米。
根據目前板塊構造學運動學研究結果。海洋板塊的內部及邊緣形變與大陸板塊相比是比較小的。因為海洋板塊一般都對應有海溝消減帶,受到的阻力與陸陸相撞邊界相比要小得多,海洋岩石圈板塊對應的洋脊海溝邊界形變區也比較窄。海洋板塊發生碰撞時,其中一塊板塊下移到另一塊之下,造成火山。若熔岩衝出表面並慢慢地累積起來,便會形成火山島

板塊與海洋能

天然氣水合物儲藏在300~4000米深的海洋中、高緯度大陸地區永久凍土帶以及水深100~250米以下的極地陸架海中,而以在海洋中為主。它是通過海洋板塊的活動形成的,海洋板塊下沉時,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由板塊的邊緣湧上來,當在深海的壓力下接觸到冰冷的海水時,天然氣就與海水形成水合物。水深500米的海底溫度約為5℃,1000米的海底溫度約為10℃,在這樣的條件下,可燃冰能夠保持穩定狀態。隨著陸域資源的開發利用,在陸上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海洋對人類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們正在向海洋區域尋找新的經濟發展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