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貝母(百合目百合科植物)

浙貝母(百合目百合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浙貝母,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乾燥鱗莖。初夏植株枯萎時採挖,洗淨。大小分開,大者除去芯芽,習稱“大貝”;小者不去芯芽,習稱“珠貝”。分別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過的貝殼粉,吸去擦出的漿汁,乾燥;或取鱗莖,大小分開,洗淨,除去芯芽,趁鮮切成厚片,洗淨,乾燥,習稱“浙貝片”。具有清熱化痰止咳,解毒散結消癰的功效。用於風熱咳嗽,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瘰癧,瘡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浙貝母
  • 別稱:土貝母、浙貝、象貝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百合目
  • :百合科
  • :貝母屬
  • :浙貝母
  • 分布區域: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湖南
  •  採收時間:初夏植株枯萎時採挖
  • 用量:5~10g
  • 毒性:無毒
  •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炮製,採集加工,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鱗莖。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肺、心經。

功效

清熱化痰止咳,解毒散結消癰。

主治

用於風熱咳嗽,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瘰癧,瘡毒。

相關配伍

1、治咽喉十八症;大黑棗每個去核,裝入五倍子(去蟲,研)一個、象貝(去心,研)一個。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極細末,加薄荷葉末少許,冰片少許,貯瓷瓶內。臨用吹患處,任其嘔出痰涎。(《經驗廣集》吹喉散)
2、治對口:象貝母研末敷之。(《綱目拾遺》引《楊春涯經驗方》)

用法用量

5~10g。

禁忌

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炮製

採集加工

初夏植株枯萎時採挖,洗淨。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或打成碎塊。

生理特性

植株長50~80厘米。葉在最下面的對生或散生,向上常兼有散生、對生和輪生的,近條形至披針形,長7~11厘米,寬1~2.5厘米,先端不捲曲或稍彎曲。花1~6朵,淡黃色,有時稍帶淡紫色,頂端的花具3~4枚葉狀苞片,其餘的具2枚苞片;苞片先端捲曲;花被片長2.5~3.5厘米,寬約1厘米,內外輪的相似;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2/5;花葯近基著,花絲無小乳突;柱頭裂片長1.5~2毫米。蒴果長2~2.2厘米,寬約2.5厘米,棱上有寬約6~8毫米的翅。花期3~4月,果期5月。

生長環境

產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湖南。主產於浙江。生於海拔較低的山丘蔭蔽處或竹林下。

藥材性狀

1、大貝: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徑2~3.5cm。外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內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至黃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2、珠貝:為完整的鱗莖,呈扁圓形,高1~1.5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肥厚,略似腎形,互相抱合,內有小鱗葉2~3枚和乾縮的殘莖。
3、浙貝片: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切成的片。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1~2cm,邊緣表面淡黃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質脆,易折斷,斷麵粉白色,富粉性。

相關論述

1、《本草求真》:“象貝,治風火痰嗽為佳。若虛寒咳嗽,以川貝為宜。”
2、《藥性切用》:“象貝,形堅味苦,瀉熱功勝,不能解郁也。”
3、《本草匯言》:“貝母,象山亦有,但味苦惡,僅可於破血解毒藥中用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