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

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

在國家級重大專項的規劃基礎上,浙江省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圍繞國家目標,在戰略性的、在關鍵技術、重大工程方面,在一定時期內,集成技術和生產等各方面資源,制訂了若干重大戰略產品、關鍵共性技術或重大工程作為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這些項目緊緊圍繞了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抓住了重點行業、龍頭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的關鍵,普遍特點是技術水平高、投入力度大,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 
  • 外文名: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of zhejiang province 
  • 時間:2006━2020年
  • 目的:創業富民、創新強省
實施過程,實施目標,實施依據,編制過程,專項方案特點,專項領域解讀,重大與高發疾病防治技術專項,重大自然災害預警和應急處置技術專項,水污染防治與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專項,固體廢物綜合處置技術專項,海水淡化與海水綜合利用技術專項,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專項,高效節能技術專項,綠色化工技術專項,現代紡織服裝加工技術及裝備專項,重大機電裝備專項,汽車及關鍵零部件設計製造技術專項,高檔皮塑加工技術與裝備,網路、通信技術及裝備專項,數字多媒體技術與套用專項,軟體與積體電路設計,重大套用電子技術和新型電子元器件專項,磁浮交通系統技術與裝備專項,100萬伏特高壓輸電技術與裝備專項,納米技術攻關及示範套用專項,生物製藥技術專項,中藥現代化專項,農業新品種選育技術專項,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化技術專項,

實施過程

實施目標

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是省級科技計畫的重中之重,涉及浙江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是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戰略的重大舉措。
“十一五”時期通過26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預計可攻克2100項關鍵共性技術,開發1900個新產品,完成500項推廣套用示範工程,培養人才9500名以上,專利授權達到3000項以上,其中發明專利1000項,發展壯大700家創新型企業,實現新增產值2600億元,利稅300億元,力爭在若干重點領域取得突破,獲得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技術、戰略產品和創新型企業,培育和改造提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為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傳統產業提升、循環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提供科技支持。
具體目標是:
一是在工業領域中取得重大創新成果。在紡織、醫化、機電、材料、通信等我省支柱產業中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創新成果,使我省製造業和信息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位居國內前列,為2010年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翻兩番達到10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左右提供重要支撐。
二是農業科技實力位居全國前列。主要動植物良種及種養技術的覆蓋率達到95%以上,農作物病蟲害和畜禽死亡率下降到15%以下,農產品加工率達到40%以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保障體系,確保我省基本成為農產品安全無隱患區域。
三是支撐社會和諧發展的科學技術取得重大進展。節能、清潔能源和環保技術取得突破,循環經濟示範和推廣成績顯著。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等關鍵指標達到國家要求。傳染病、重大疾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顯著降低;防災減災技術保障體系基本建成;海洋科技水平處於全國前列。
四是湧現出一批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高層次科技創新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位居全國前列。

實施依據

為推進重大科技專項的順利實施,經浙江省政府同意,各方案已於2007年12月底正式頒布實施。浙江省科技廳、財政廳共同制定並下發了《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計畫管理(試行)辦法》和《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實行專家諮詢制度管理辦法(試行)》等管理辦法。
在專項的組織實施方面,明確了專項組織實施形式、專項責任制度、項目申報程式、立項論證制度、經費使用辦法等;在監督管理方面,提出實施專項項目經費預算審核制度、項目監理制度、責任追究制度、項目驗收和績效考評制度等,以切實加強專項項目的監督管理,提高專項經費的使用績效。

編制過程

專項實施方案的編制過程,是從借鑑實施到完善編制方案的過程。
【借鑑實施】:作為實驗性質,在實施方案編制的同時,根據專項調研、項目主動設計和申報等情況,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要求,從2006年開始已分批組織實施了16個重大項目、967個重點項目。專項項目的啟動實施為進一步完善專項實施方案、專項管理辦法和相關制度提供了可供借鑑的實踐經驗。
【完善編制方案】為保證重大科技專項順利實施並取得預期成效,省科技廳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和專項專家組,在深入調研和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各專項的實施方案,經省政府同意,2007年12月底正式頒布實施。

專項方案特點

(一)具有代表性和先進性。26個重大科技專項中工業領域14個、農業領域5個、社會發展領域7個,內容設定緊扣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包括了以紡織、皮塑、化工、汽車、機電等為代表的我省傳統優勢產業,以軟體、積體電路、通信、納米、生物醫藥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環保、防災減災、新能源、節能、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等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農業新品種、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工程技術等基礎行業。各專項都將目標瞄準國內外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重大產品開發和重大工程實施中取得顯著成績,使我省在相關行業的研發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二)突出主動設計,加強技術集成,集中優勢科技資源對若干重大技術領域進行攻關。按照“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的原則,根據相關產業技術發展趨勢和我省企業、科研單位的現有基礎條件,進行主動設計,在項目選擇和目標設定上做到定位準確、方向明確、目標可行,力爭突破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
(三)體現了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專項實施方案不同於一般的項目指南,包括了攻關的主要技術方向、預期實現的技術和經濟目標等,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同時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對科技資源整合、項目安排、工作進展等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任務和目標都分解落實到具體的重大、重點項目上。
(四)重視原始創新,突出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在資源允許和條件具備的前提下,大力推進原始創新,掌握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利用技術集成和產業關聯上的優勢,加強集成創新,將單項技術組合發展成為新的集成技術,搶占發展先機。積極引進和充分利用國內外先進成熟技術,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五)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多學科交叉、跨單位聯合協作攻關。將行業龍頭企業的技術開發活動納入重大科技專項,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在產學研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高校、科研院所積極參與企業的研究開發,同時主要承擔研發階段和公益性的項目。
(六)實行滾動安排、動態調整。專項實施方案將根據形勢發展和項目實施進展,實行滾動安排、動態調整的原則,在實施過程中邊調整、邊完善。“十一五”期間如有新的重要技術或產業發展,相應專項也可以做較大的調整,或新增相關領域新的重大專項。

專項領域解讀

重大與高發疾病防治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陳智 浙江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結合我省重大和高發疾病的實際情況,在“十一五”期間針對重大傳染病、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代謝病、職業病、出生缺陷、危急重病等重大和高發疾病等進行攻關,重點研究疾病的預防、早期篩查和診斷、治療和控制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新材料等。在“十一五”末力爭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取得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處於國內外領先水平的疾病防治新技術和新方法,開發一批臨床急需的產品。
【核心解讀】通過本專項的實施,計畫到2010年,解決50項以上關鍵共性技術;獲得60項以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0項以上;建設10個以上示範基地;向全省推廣套用20項以上臨床示範技術;建設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20個以上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建設30個以上國家和省級重點學科;培養和造就20名以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創新性專業人才和100名以上後備學科帶頭人。
通過示範基地建設以及技術推廣套用,全面提升我省重大和高發疾病防治技術水平,使病毒性B型肝炎、心腦血管病、肝癌等常見腫瘤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以及重大出生缺陷率、眼病致盲率、青少年近視眼發生率等顯著下降,早期診斷率明顯提高。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力爭達到國際中等發達地區的先進水平。

重大自然災害預警和應急處置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陳雲敏 浙江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我省更是我國自然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隨著我省人口、資產密度的迅速提高,自然災害對我省基礎設施,尤其是人民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已經成為我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之一。
【核心解讀】“十一五”期間,本專項將針對我省主要自然災害,在氣象災害、颱風災害、洪澇災害、風暴潮和涌潮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等6個重點領域,依託重大工程實施6個左右重大項目和40個左右重點項目,攻克60項左右關鍵、共性技術,獲100項以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0項;建設40個以上示範工程,基本建成具有“預測、預防、預警、應急處置”四位一體的防災減災技術保障體系,為我省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從當前占當年GDP的3.3%降低到1.0%左右,顯著減少同類災害人員傷亡數,使防災減災總體技術水平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構建我省自然災害預警和應急處置科技支撐體系和人才隊伍,爭取建成一個國內領先水平的科技創新平台,促進相關行業部門的科技進步,並扶植3~5家防災減災科技型企業,以帶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提高政府處置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能力,為全面建設和諧社會提供可靠的科技保障。

水污染防治與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陳英旭 浙江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水體污染與水資源問題是我省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瓶頸,水體污染物減排任務艱巨。本專項以我省水環境安全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標,開展水資源循環利用、點面源污染控制等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發,重點在工業廢水處理新技術、農村面源污染控制技術、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與生態建設技術、湖庫污染控制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帶動性的水污染治理、水環境生態修復、飲用水安全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等關鍵共性技術,並進行典型流域或區域的水污染治理技術集成與工程示範,建立流域水污染綜合控制與水資源配置科學決策技術體系,提出解決我省水環境問題的戰略思路和技術措施。
【核心解讀】通過本專項的實施,計畫到2010年,實施20個左右水污染防治與水資源綜合利用的重大項目,110個左右重點項目,解決100項以上關鍵技術,獲得100項以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0項以上,建設100個以上示範工程。通過示範工程建設以及技術推廣套用,全面推進我省水環境污染防治,為2010年實現全省COD排放量比2005年削減15.1%以上,省控斷面III類以上水質達到62.0%以上,全省水環境質量實現持續改善,以及水資源和水環境生態安全得到保障提供技術支撐。

固體廢物綜合處置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嚴建華 浙江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隨著我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十五”期間我省固體廢物的種類和產生量也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十一五”時期是我省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我省發展循環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時期。
【核心解讀】實施方案針對當前我省亟待解決的固廢處置問題及難題,提出解決我省“鄉鎮生活垃圾高效焚燒及綜合處置技術,污泥乾化、焚燒及綜合處置技術,危險廢物的熱解焚燒及無害化綜合處置技術,病死畜禽及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無害化綜合處置技術,含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廢棄物及土壤的綜合處置和修復技術,廢舊家電回收及綜合利用技術,資源再生綜合回收利用技術,固廢處置污染的環境影響評估技術及污染物環境遷移分布規律”8個重大技術問題,設立了鄉鎮生活垃圾高效焚燒技術及設備研發等17個重大、重點項目指南。本專項積極支持我省科研、企事業單位提出符合項目指南要求的項目申請,攻克我省急需的固體廢物綜合處置的關鍵、共性技術,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處於國內外先進水平、關聯度大、市場急需的固體廢物綜合處置專有技術和產品,獲取相關發明專利,積極爭取國家科技經費的支持。

海水淡化與海水綜合利用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潘德爐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院士、研究員
【專項背景】本專項以解決制約我省沿海及海島地區發展的水資源瓶頸為目標,以創建海水利用產業鏈為主線,在海水淡化和海水綜合利用兩個方面,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開發一批關鍵裝備,形成我省相對完整的海水淡化和海水利用產業鏈,保持我省在海水利用方面特別是海水淡化方面的領先地位,形成海水淡化人才和技術高地。
【核心解讀】本專項主要支持以下幾方面的技術開發,一是海水淡化大規模工程技術的開發,為我國實施大型海水淡化項目,為沿海地區大型工程和區域供水提供技術支撐;二是根據我省海島眾多、對中小型海水淡化裝置需求較大的特點,重點支持各種型式的中小型海水淡化裝置製備技術的開發,如太陽能、風能與海水淡化耦合的海水淡化裝置,船用及移動式海水淡化裝置;三是支持海水淡化關鍵設備與部件的開發,重點支持全國產化的中小型反滲透海水淡化裝置的研發、系列反滲透海水淡化膜元件、中型能量回收裝置及高壓泵的開發,形成我省完備的海水淡化產業鏈;四是支持海水綜合利用技術的開發,以濃海水利用為突破口,通過以海水為資源進行綜合利用,進一步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發展海洋新興產業;五是支持膜法微污水處理技術的開發,重點支持納濾和超微濾膜元件的開發、各種新型微污染水處理工藝及裝備的開發,改善我省微污染水地區的水質。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計建炳 浙江工業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能源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煤、石油等價格低廉的一次性能源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的問題。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和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資源無限、二氧化碳排放少和環境污染小的優點。我省一次性能源缺乏,能源對外依存度高,而可再生能源相對豐富。由於可再生能源能量密度低、資源分散、產業發展歷史較短、技術水平偏低、人才缺乏等原因導致生產成本高,影響了產業的發展。
【核心解讀】本專項圍繞我省“十一五”時期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發展目標,重點研究和開發大型風能發電裝備、風電場技術和海上風力發電技術、太陽能發電技術,太陽能建築一體化技術,太陽能熱在工業和農村種養殖場規模化利用技術、秸稈、農林廢棄物、能源植物等非糧生物質為原料生產氣體或液體燃料技術,農村種養殖場沼氣規模化利用技術,生物質綜合利用技術、海洋能高效發電、常規水電高效利用和無人看守小水電站技術、淺表地熱能利用技術等5個方面的技術領域組織攻關。
通過本專項重大、重點項目的實施,到“十一五”末,預期達到以下目標: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產業,有效增加能源供應,最佳化能源結構,建設推廣套用示範工程15項,培育重點企業10家,預計實現年新增產值50億元,利稅5億元以上;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水能等領域形成產業化示範工程15家以上,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關鍵共性技術20項以上,新產品120個以上,專利申報和授權達到100項,其中發明專利60項以上;培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的研發與管理人才等650名。

高效節能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謝開炎 浙江省機電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教授級高工
【專項背景】節約能源是國民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也是提高經濟效益、保護資源和環境的重要措施。浙江省能源消費總量大、需求增長快,已成為能源消費大省,但人均能源占有量低,單位產品的能耗水平較高,能源利用效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緊缺日益突出。因此,組織實施高效節能技術重大科技專項,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攻克若干急需的關鍵和共性技術,開發和推廣套用先進高效的能源節約和替代技術、綜合利用技術,加速設備節能改造,最大限度地綜合利用各種能源和資源。
【核心解讀】本專項在煤的高效潔淨燃燒技術和關鍵設備、工業爐窯蓄熱式高溫空氣燃燒技術與關鍵設備、分散式能源、能源梯度利用和多聯產技術、電力拖動系統節能關鍵技術集成套用與示範、高能耗行業綜合節能技術集成套用與示範、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和新建建築節能關鍵共性技術與集成示範、功率型LED晶片製造、器件封裝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新型照明光源及其控制驅動節能技術與推廣等8個重點領域組織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為實現“十一五”萬元產值能耗下降20%約束性指標提供技術支撐。
對浙江省節能降耗的貢獻度爭取達到25%;建設推廣套用示範工程50項,培育重點企業40家以上;既有公共建築節能改造示範工程的節能率達到50%以上,新建建築示範工程的節能率達到65%以上;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的節能關鍵共性技術100項以上;專利申請和授權達到100項以上,其中發明專利50項以上;新增產值80億元,利稅16億元,對本專項完成的技術成果進行示範和套用推廣,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

綠色化工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沈廣堯 浙江省科學技術廳  原副廳長
【專項背景】浙江是我國重要的化工原材料生產基地,也是染料、顏料、醫藥、農藥、塗料、油墨、助劑和中間化學品等精細化工產品的主要生產省份,產業規模與發展水平均居全國前列。據統計,2006年僅我國化學原料藥出口額就達125億美元,其中浙江省約占全國的25%,在國際市場上的成長、作用及其重要性日益顯著,但同期廢水排放量達到近4億噸,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不容忽視,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我省化工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關鍵共性問題是:化學反應路徑和方式設計欠合理;有毒有害原料、溶劑、催化劑用量較大;催化技術、分離技術與工程水平相對落後;能耗、資源浪費較嚴重,安全和環保隱患較大。解決這些關鍵共性問題的最有效途徑是研究、開發化工生產過程中的綠色化學關鍵共性技術,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最終實現化學反應、生產過程及產品等的綠色化。
【核心解讀】綠色化工技術專項擬結合我省化學工業特色和發展需求,選擇化學反應方式、介質和路徑的綠色化設計技術,有毒有害原料、溶劑和催化劑的替代技術,新型催化劑開發和高效催化技術,新型高效分離、提取及過程強化技術,重大綠色化工新產品的開發技術等5個重點研究領域進行攻關。通過5個重點領域中的攻關,可突破綠色化工關鍵共性技術60項,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關聯度大、市場急需的綠色化工新產品60項,預計申請專利90~120項,年新增產值50億元以上,實現利稅10億元以上。有力地促進我省化學工業的結構調整,加快傳統化工生產過程的綠色化改造和產品檔次的提高,增強國際競爭力,為我省的化工生產安全、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污染減排及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代紡織服裝加工技術及裝備專項

【專家組組長】:鄭強 浙江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浙江省是紡織大省,實現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分別占全國同行業的近四分之一,居第二位。紡織行業利潤位於全國首位,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的17%左右,是全省盈利總量最大的工業行業。但置於世界紡織總體格局中,我國還不是紡織強國。當前我省紡織服裝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產品結構失衡,整體技術裝備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明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能力不足等。
【核心解讀】“十一五”期間的主要任務是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加快產業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低耗、低排、高效生產,推動“紡織大省”向“紡織強省”的加速轉變。具體地說,圍繞纖維材料、織物面料、終端產品三個環節,以先進的紡織裝備為保障,提高原料、高檔面料技術水平,突破印染後整理技術瓶頸,重點發展新型功能性纖維、高檔紡織面料、產業用紡織品,加強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節能環保和生態紡織品。
本專項設定四個重點研究領域,包括新型功能性纖維和高性能纖維製備技術、高檔紡織品和特色紡織品加工技術、高效環保節能降耗印染後整理技術、先進紡織服裝裝備。通過實施100~150個項目,預計突破200~250項以上關鍵共性技術,形成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有技術,授權和受理國家專利200~300項,新增產值100億元以上,利稅15億元以上。

重大機電裝備專項

【專家組組長】:楊繼隆 浙江工業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機電裝備製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礎裝備的產業,它的技術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工業、國防、農業等的發展和提高。經過“九五”、“十五”的建設,我省已成為工具機製造大省,工業汽輪機、大型空分等重大裝備處國內主導地位,製藥設備和泵閥產值已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但我省機械製造業能為國家重大工程配套的設計、製造能力不強,數控工具機主要以中低檔的經濟型為主,多數機械產品檔次還偏低。
【核心解讀】本專項將通過對重大裝備的設計製造、高精度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等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以及結合我省區域特色產業,研究光機電集成技術及其套用,使60000Nm3/h及以上的特大型空分設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研製出5~6類大型中高檔數控工具機、大型捷運盾構機、1000MW超超臨界發電機組的配套設備以及研發具有特色優勢和潛在技術優勢的裝備如硬脆材料特種加工裝備、機電產品回收處理及綜合利用等,產生一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的成果。為我省在2010年實現裝備製造業產值超1萬億元、出口交貨值達到2500億元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培育出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示範企業100家,培養重大機電裝備高級人才600名;獲實用新型專利300項以上,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100項以上,建立和發展10個以上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特色基地和示範基地。

汽車及關鍵零部件設計製造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俞小莉 浙江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本專項旨在引導浙江汽車產業儘快摒棄“低成本”戰略,通過技術創新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性價比,創造全球競爭優勢。在整車產品開發方面,重點鼓勵開展有關正向開發流程,共享平台技術,現代設計分析和試驗方法,以及集成套用先進技術最佳化綜合性能等重大技術問題的研究與攻關;在關鍵零部件產品開發方面,重點鼓勵開展有關電子化、智慧型化產品技術,部件產品模組化設計開發技術,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工藝套用技術,與整車產品同步開發技術,面向大批量生產的製造質量檢測與控制技術等重大技術問題的研究與攻關。
【核心解讀】專項將通過突破整車產品開發中的關鍵技術,提升浙江省轎車產品的質量、檔次和技術水平,開發出自主品牌的中高檔轎車;同時推動中高檔客車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進程,加快推進吉利轎車、青年汽車和萬向電動車成為民族品牌汽車;通過突破關鍵零部件設計製造中的關鍵技術,推進浙江省汽車零部件產業產品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增加汽車電子產品、部件總成產品和系統集成產品,以及核心零部件產品的份額,提高一級市場的配套能力。
力爭在專項實施期間,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100項以上,相關專利申請和授權達到500項,其中發明專利50項;研製10款以上整車產品、80個以上零部件產品,新增產值1000億元,利稅100億元以上。

高檔皮塑加工技術與裝備

【專家組組長】:方征平 浙江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皮革塑膠工業是我省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和重要的出口創匯產業,皮革和塑膠製品產量、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均在全國名列前茅。然而,皮塑業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和日趨嚴重的綠色技術壁壘。我省皮塑製品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少,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能力不強;生產過程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排放的廢水、廢氣、含鉻污泥和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和再利用關鍵技術有待進一步突破;高效、精密和成套大型皮塑裝備難以滿足現代高檔皮塑製品加工要求,主要依賴進口。
【核心解讀】本專項圍繞“十一五”期間我省皮塑行業的重點任務和發展目標,聚集省內外優勢科技資源,在高性能塑膠改性專用料生產技術、環境友好塑膠生產技術、高品質皮革生產技術、產業用皮塑製品生產技術、清潔化製革技術和廢棄物處理和回用技術、皮塑加工先進裝備製造技術等領域組織共性關鍵技術攻關,達到皮塑製品的高品質化和皮塑行業的降耗減排的目標,為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通過專項重大、重點項目的實施,到“十一五”末,預期達到以下目標:提高我省高檔皮塑製品的比例,促進產品出口,提升我省皮塑行業的整體水平,保持皮塑行業的國內領先地位;在重點企業推廣清潔生產工藝、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推進皮塑行業的清潔化生產,重點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20%;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設備50~60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項以上,並在20家企業推廣套用,企業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0%以上,年增產值20億元,利稅2億元以上。

網路、通信技術及裝備專項

【專家組組長】:陸 堪 省信息產業廳 教授級高工
【專項背景】國家在新形勢下適時將“新一代無線移動通信網重大專項”列入中長期發展規劃,並於2007年底正式通過其實施方案,這必將極大地促進我國通信和網路技術的發展。我省是國區域網路絡與通信領域的大省,具有良好的研發和套用基礎,特別是在通信與網路終端設備、光電器件和通信專用模組、通信與網路服務運營等方面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具備較大的產業規模。但是在網路與通信系統設備和核心技術上,我省距離先進省份尚有差距。通過設立“網路、通信技術與裝備重大專項”,將促進我省網路和通信核心技術與關鍵設備的研發與套用。
【核心解讀】本專項將重點支持開展移動通信系統與智慧型終端設備、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新型設備與套用、光和無線寬頻接入技術及系統、通信和網路關鍵功能器件及模組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使我省在通信和網路系統及終端設備、技術上穩定地居於國內前列,扶持10家以上具備技術創新競爭力的優勢企業,突破50項以上系統關鍵技術的瓶頸,促進我省網路與通信上游產業的發展和產業鏈的完善。

數字多媒體技術與套用專項

【專家組組長】:胡揚忠 杭州海康威視數位技術有限公司 教授級高工
【專項背景】我省多媒體產業當今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數字音視頻監控、數位電視、數字家庭、移動數字娛樂等領域的研發水平和產業規模均處全國先進水平,在技術、標準、產業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杭州已經成為全國數字音視頻監控產品中心,已基本具備了良性發展的基礎。但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新技術新產品的大量套用,這給我省的多媒體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本專項的實施,將在推動我省多媒體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保持並擴大我省在多媒體領域的領先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核心解讀】本專項的實施,將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有技術。保持並擴大浙江省在國內數字音視頻監控領域的領先地位。積極推動省內數字音視頻監控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成為全球重要的數字音視頻監控產業基地。在數字視頻智慧型監控關鍵技術與套用、監控用數字視頻編碼和存儲及檢索技術、數位電視技術與套用三大領域,制訂針對視頻監控特點的高效視頻編碼技術與標準、研製更高壓縮性能及具有智慧型視頻分析功能的網路攝像機和DVR、專用網路視頻存儲設備、數位電視發射與接收設備等核心關鍵技術。

軟體與積體電路設計

【專家組組長】:陳 純 浙江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軟體與積體電路產業是支撐國家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同時也是需要重點突破的瓶頸產業。中國製造為本土積體電路企業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將面臨全球性的競爭。我省軟體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非常迅猛,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十五”期間我省的積體電路產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軟體產業總量較小,軟體企業面臨市場競爭日趨劇烈。專項實施旨在通過技術創新,進一步提高企業的核心技術競爭力,加快我省軟體與積體電路設計產業發展。重點扶持10家產業化的軟體與積體電路設計創新型企業,其中3家公司的年技工貿總收入爭取達到億元以上。
【核心解讀】本專項實施將通過支持面向產業套用的創新晶片產品開發,使我省積體電路產業得到更加健康、快速的發展。今後五年,重點在基礎軟體、中間件軟體、嵌入式軟體與嵌入式CPU、數字音視頻與多媒體晶片、射頻與通信專用積體電路、核心智慧財產權模組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套用。將著力提升以系統晶片(SOC)為代表的積體電路設計水平,重點開展數位電視傳輸與數字音視頻、高性能嵌入式CPU與DSP、射頻與通信專用積體電路、核心智慧財產權模組等方面的積體電路技術與產品開發。通過“十一五”期間的努力,使我省積體電路產業的銷售收入翻兩番,產業規模及行業影響力位於全國同行前列。

重大套用電子技術和新型電子元器件專項

【專家組組長】:劉 旭 浙江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隨著電子信息產品升級換代速度加快,電子元器件的進一步升級換代和集成化問題日益被世界各國政府、產業界和學術界所關注。我省的電子元器件及套用技術產業,隨著世界電子製造業的大調整和我國台商的“西進北移”,已發展成為長三角電子信息產業最具活力的部分。
【核心解讀】本專項重點在套用電子技術領域,採用自主創新與吸收、引進相結合的途徑,解決電子產品集成創新設計等關鍵技術問題,開發以嵌入式系統為核心的現代數位化、網路化、集成化、高性能的電子套用技術與系統,提高我省電子產品的技術含量與技術附加值,避免貿易摩擦與技術智慧財產權的糾紛。
在電子元器件領域:重點攻克元器件製備的關鍵工藝和技術,特別是針對我省重要的特種電子元器件行業的核心工藝技術。解決我省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的產品設計、製備、檢測等重大關鍵工藝與技術。提高電子元器件產品的質量與國際競爭力。
在光電子器件與感測器領域:通過專項的實施,瞄準光通訊,光顯示與光電檢測感測技術,解決面向信息集成的新型感測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光電子元器件的產品高效開發周期等技術難點,發展數位化與網路化感測器及核心共性技術。

磁浮交通系統技術與裝備專項

【專家組組長】:柴賢龍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 教授級高工
【專項背景】磁浮交通系統技術與裝備重大科技計畫專項是在國家批准滬杭高速磁浮交通項目建議書的基礎上設立的。由於磁浮交通列車與軌道的無接觸懸浮,使得列車運行速度只受空氣阻力和電磁阻力影響,有望與飛機相媲美,其最高速度可以超過500公里/小時,且具有同比速度能耗低、安全舒適等優點,是當今世界地面交通速度最快的客運交通系統。規劃中的滬杭磁浮交通線全長175公里,其中浙江省境內105公里,滬杭全程運行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之內,且磁浮列車運行速度不到4分鐘即可加速到450公里/小時,有力地促進了上海與浙江的交流。
【核心解讀】磁浮交通系統包括軌道、車輛、牽引供電、運行控制四大子系統,主要有16項核心技術。其中,線路軌道三項,車輛系統四項,牽引系統六項,運行控制技術三項。磁浮交通系統體現了傳統電力牽引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本專項配合國家863磁浮交通技術重大專項的研究工作,在充分發揮浙江省磁浮交通研究優勢的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的研究工作,期望在長定子軌道梁、高壓大功率供電及保護裝置、大功率列車牽引裝置、磁浮車輛部件製造技術、列車控制和檢測單元技術等有所突破,從而引領我省磁浮交通建設的產業鏈,培育一支磁浮交通系統建設、維護和運行的隊伍。

100萬伏特高壓輸電技術與裝備專項

【專家組組長】:包建強 浙江省電力公司 高級工程師
【專項背景】電力是國民經濟命脈,是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清潔高效的二次能源。我國電力能源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區,而負荷又集中在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需要利用特高壓進行遠距離、大容量輸送電力。按自然傳輸功率計算,1條特高壓線路的傳輸功率相當於4~5條500kV超高壓線路的傳輸功率,這將節約寶貴的輸電走廊,大大提升我國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國際上,只有少數幾個大國在特高壓電網建設進行了嘗試,有一定的經驗。按照國家規劃,預計2008年前後將建成我國第一條1000kV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到2010年前後國家電網特高壓骨幹網架將初步形成。
【核心解讀】浙江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也是國家電網規劃中特高壓電網的主要受電地區之一。“十一五”期間交流1000kV電網將在安吉境內落點;直流±800kV電網將在金華落點。我省是電氣設備製造大省,但在超高壓、特高壓電氣設備製造方面當前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本專項就特高壓輸變電系統設計技術、相關裝備製造技術、電網運行狀態監控技術進行攻關,引導有實力的電力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自主科技創新,參與超高壓、特高壓電氣設備的研究、製造,加快浙江電氣製造企業的結構調整,為我省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建設提供技術儲備和支持。
專項預期將突破關鍵共性技術50~80項,取得新產品50~80項;形成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有技術,獲得專利30~50項,其中發明專利10~20項;建設推廣套用示範工程1~2項,培育5~10家示範企業,帶動並逐步形成相關產業鏈;預計可為我省帶來綜合社會經濟效益在50億~80億元以上,從而為提升我省電力設備特別是特高壓電力設備的製造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促進浙江經濟的新一輪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納米技術攻關及示範套用專項

【專家組組長】:沈廣堯 浙江省科學技術廳 ..原副廳長
【專項背景】納米技術是當前國際競相爭奪的一個戰略制高點,美、英等已開發國家都將納米技術作為本國科技發展戰略領域之一。我國中長期發展綱要也將“納米研究”列為未來15年四項重大科學研究計畫之一。“十五”期間,我省組織實施了“十五”納米專項,重點突破我省納米材料製備、改性、套用和產業化過程中急需解決的關鍵共性技術,提升相關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創新能力,建立一支產學研結合的納米科技攻關隊伍。當前,我省納米技術的產業化開發及套用已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核心解讀】本專項擬選擇能源資源節約及環境友好型納米材料與技術、提升傳統支柱產業的納米材料與技術、微納光電材料及器件以及納米科技發展支撐條件建設等四個方面作為實施重點,下設27個攻關方向。通過本專項的實施,將解決納米材料及技術的工程化開發與推廣套用、微納結構材料與器件的製備技術以及納米材料製備新原理、新工藝及新技術等三大技術難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處於國內領先的納米專有技術,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生物製藥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陳國神 浙江省醫學科學院 研究員
【專項背景】到2015年,我省製藥業要建成國內領先,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必須大力發展現代生物醫藥技術,研究以現代生物技術為支撐的製藥技術,並在若干優勢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生物醫藥相關的產業群,從而提升我省的生物製藥技術水平,實現醫藥工業跨越式發展。
【核心解讀】在“十一五”期間,我省將重點開展新型基因工程藥物、新型疫苗、生物轉化方法合成手性藥物、傳統小分子藥物的工藝改造、生物分、離新技術和生物過程集成化技術、生物診斷試劑和核酸類藥物等的研製、開發和產業化工作,使上述幾個領域的研究與產業化水平達到國內領先,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力爭通過專項的實施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1)研製出3~5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藥物、解決8~10項生物製藥技術領域的共性和關鍵技術並推廣套用,申請或獲得50項以上發明專利、制訂10項以上國家標準;
(2)形成5~10家產值10億元以上的醫藥生物技術科技型企業、形成1~2家產值50億元以上的醫藥生物技術科技型企業、形成5個發酵技術和基因工程生產技術的推廣套用基地、爭取建立1~2個省級生物製藥方面的平台;
(3)培養專業研究人才100人以上,培養專業生產技術人才500人以上;
(4)通過生物製藥技術的開發套用,促進生物藥物工業總產值和銷售額遞增15%以上,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0%以上。

中藥現代化專項

【專家組組長】:於漣 浙江省科學技術廳 原副廳長、教授
【專項背景】中藥現代化研究重大專項針對中藥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通過技術創新為民眾提供“簡便驗廉”的醫療保健服務,有效降低醫療費用,力爭通過本專項的實施,我省中藥產業在醫藥工業中的比例從現有的10%增長到20%,中藥及相關產業總量達到200億元,使我省中藥產業總量和綜合競爭能力位於全國前列。
【核心解讀】本專項主要支持以下幾方面的技術開發:
1.中藥材生產關鍵共性技術。中藥材資源收集、保存和評價技術;新品種選育和規範化種植技術;有毒有害物質檢測技術。
2.製藥裝備關鍵共性技術。中藥高效節能設備研發技術;生產工藝參數線上檢測技術;中藥生產過程分析技術等。
3.高效特色中藥研發關鍵共性技術。中藥材飲片質量控制、炮製技術;中藥提取、分離、濃縮工藝技術;中藥新藥創製技術;中藥產品的二次開發技術;安全性評價技術。
本專項擬實施的重大、重點項目:
1.重大項目:浙產重要中藥材優質種質資源挖掘、新品種選育和繁育技術研究。高效節能提取、分離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發,中藥生產全程質量控制技術研究。中藥新產品研發和二次開發研究,中藥有效部位或成分篩選及產品開發,中藥安全性評價核心技術。
2.重點項目:中藥材規範化種植技術研究。高效節能製劑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發,中藥飲片炮製技術及裝備研發。中藥保健品等研究開發,中藥飲片的加工炮製技術研究,提高中藥資源利用的二次開發研究和提高中藥質量標準的研究。

農業新品種選育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程式華 中國水稻研究所 研究員
【專項背景】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是關係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重大戰略需求。在人口壓力居高不下、農業生產資源短缺、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我省主要農作物種業同時面臨品種質量、數量、育種技術和產業化的挑戰。專項圍繞建設種業大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最佳化品種和品質、增加效益為中心,全面提高我省農業新品種的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核心解讀】本專項圍繞構建區域優勢農產品種子種苗產業科技鏈,重點開展水稻、蔬果、生豬、家禽、奶牛、漁業、能源林、工業林、防護林、經濟林、觀賞植物等種質資源挖掘保存利用,突破分子育種、轉基因、雜種優勢利用等育種高新技術,加強優質育種新材料創製、優質高產多抗專用新品種(新組合)選育及中試研究,創建新品種中試與區域示範基地,加快新品種、新組合推廣套用,推動種子種苗產業發展。以實施重大攻關項目、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為抓手,組織和整合全省農業品種資源。通過高新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融合,選育優質、專用品種,並結合新品種的繁育、中試、示範、推廣,依託產業化,推動我省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向優質化、專用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實現我省種業的跨越發展。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化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程家安 浙江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本專項以提高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消費者健康安全、增強農產品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為目標,以貫徹“從農田到餐桌”或“從圍欄到餐具”全過程控制為思路,從“終端控制”為重點轉變為“源頭控制”和“過程控制”為重點,解決其中的關鍵技術。從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關鍵問題入手,密切關注加入WTO後面臨的挑戰和貿易技術壁壘,跟蹤國外先進標準和監測技術的同時,採取自主創新為主和積極引進為輔的原則,以農產品安全與標準化生產技術創新平台和FAO安全農產品參考實驗室建設為支撐,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支撐與技術創新體系。同時,通過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的源頭控制的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生產技術規程制訂、標準修訂完善及成果套用轉化等一系列重大項目,綜合集成我省優勢農產品(水稻、蔬菜、茶葉、畜禽奶、水產品、食用菌)生產迫切需要解決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建立示範基地和示範企業,構建我省質量安全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和保障技術體系,實現農產品安全的源頭控制,全面提升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核心解讀】本專項從共性關鍵技術和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兩方面,圍繞構建產前安全環保型生產投入品、產中生產過程控制和產後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等農產品全程質量安全控制技術與標準體系,重點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與控制、環控農業技術、安全環保型農業投入品篩選和套用、安全農產品生產過程控制、安全農產品標準與檢測技術等專題研究危害生物災害預警和控制技術、氣候變暖的應對技術等研究,全面提升農產品和農業環境的安全水平。
農業生物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吳平 浙江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我省經濟發達,資源短缺,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大。利用農業生物技術提升農業產業,增加農業效益,減緩環境壓力是我省農業現代化的大趨勢和農業產業競爭的制高點。農業生物技術也將成為本世紀解決食物安全、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等重大社會與經濟問題的有效手段。為了全面推動我省農業生物技術及產業的發展,特實施我省農業生物技術科技專項。本專項以解決制約我省動植物和微生物技術實用化、產業化急需解決的共性技術和技術瓶頸,建立通用生物技術平台,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集成,構築符合市場機制的產業化通道和技術平台,提高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全面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和食品工業,增強我省動植物生物高科技產品研發的創新能力,推進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跨越發展。
【核心解讀】本專項圍繞構建農業生物基因、細胞、酶(蛋白質)、發酵四大工程技術體系,培育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三大農業生物技術產業,以農業生物基因資源高效發掘技術、高效農業生物育種技術、動植物品種設計技術、農業生物代謝工程技術、生物“二料”(肥料、藥品輔料)、“三藥”(農藥、獸藥、魚藥)、“五劑”(食品與飼料添加劑、酶製劑、微生態製劑、生長調節劑)、可再生生物質能源和材料、林業與海洋生物技術為發展重點.
工程農業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應義斌 浙江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工程農業技術是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及管理科學為農業、農村發展與資源合理利用服務的工程科學技術,是現代先進工業技術成果和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結合點,是保證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生態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基礎支撐,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核心保障。當前我省人均耕地面積約0.035hm2,低於糧農組織(FAO)確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世界耕地警戒線水平,且農業發展受氣候和環境的嚴重製約,在這種背景下發展現代化農業必須廣泛套用工程農業技術。
【核心解讀】工程農業技術專項按照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結合我省農業特點,以大幅度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農產品增值與生態安全為目標,重點支持多功能農業裝備、農業新材料、工廠化設施農業、數字農業與農業信息技術和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等五大領域的科技創新,通過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和培育工程農業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及科技企業,提升我省工程農業技術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產業層次,並在上述五大領域的自主創新、系統集成研究及套用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使我省工程農業科技的發展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為我省農業擺脫自然環境束縛,走向集約化、規模化、生態化和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
農產品(食品)精深加工技術專項
【專家組組長】:葉興乾 浙江大學 教授
【專項背景】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直接關係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初級農產品通過加工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其附加值;農業副產物通過加工利用不但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還可以得到十分有用的各種功能性成分。“農產品精深加工專項”以充分發揮我省制度創新、市場導向、民資豐厚等方面的優勢,加大投入,突出特色,集聚人才,解決制約我省農產品高效利用急需解決的共性關鍵技術,構築符合市場機制的產業化通道和技術平台,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全面改造和提升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拓展農產品加工新產業,實現以技術的跨躍式突破推進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核心解讀】本專項圍繞構建農產品加工技術升級、精深加工產品研製、農產品貯藏保鮮流通技術、加工設備研發等農產品加工產業科技鏈,重點開展高效分離提取技術、酶工程技術、現代發酵工程技術、食品工程基因技術與重組微生物發酵技術、現代食品殺菌技術、現代農產品加工裝備及集成創新技術、農產品貯運保鮮與流通技術,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以農產品加工專業科技園(基地)和科技企業為載體,以大宗特色優勢農產品增值加工和產業提升為重點,以發酵工程及其產業、保健功能成分和藥用輔料及林特製品為新的增長點,以現代農產品精深加工關鍵裝備研發為突破口,推進畜產、水產、果蔬、林產、糧油大宗特產5個領域的科技產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