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

一、情況介紹:
浙江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始建於2000年,在國內外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及毒理學研究領域擁有較大的影響力和很高的知名度。涉及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衛生毒理學兩個學位點。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是浙江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掛靠單位,其他的依託單位還包括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和附屬二院營養科。目前擁有王福俤、朱心強、夏大靜和詹金彪等核心專家教授組成的研究團隊,以及斑馬魚實驗平台、微量元素代謝實驗室和毒理學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或平台。目前研究所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傑出青年項目(1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項目(1項)、科技部支撐計畫(1項)、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6項)和青年基金項目(4項)。
研究所所長王福俤教授是微量元素(主要是鐵和鋅)代謝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學者、浙江省海外高層次千人計畫學者和求是特聘教授。曾任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食品與人類營養系Courtesy Professor,現任國家衛生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營養學會老年營養分委會委員。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傑出青年項目、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項目、科技部支撐計畫及上海市基礎研究重點項目等。在Nature Genetics、Nature、Blood、Hepatology等國際著名雜誌發表論文100餘篇,五年內論文他引近1000餘次;主編專著3部;申請專利9項;以黑豆和雞血藤提取物補鐵成果“缺鐵性貧血分子機制與防治新策略研究”獲得2013年度“浙江大學年度十大學術進展”榮譽。作為大會主席倡議並組織"第一屆中國生物微量元素大會"。多次受邀在國內外做大會學術報告。
研究所副所長朱心強教授是營養相關抗癌機制研究和食品毒理學/食品安全研究方向帶頭人。目前為中國環境誘變劑學會致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毒理學會納米毒理學專業委員會常委、浙江省預防醫學會毒理學專業委員會主委、浙江省毒理學會食品毒理學專業委員會主委。近年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資助經費超過200萬元。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SCI文章20餘篇。出版專著1本《營養基因組學》(副主編),申請發明專利1項(第2申請人)。
研究所核心成員夏大靜教授是臨床營養免疫研究方向帶頭人,目前為浙江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系副主任、中國免疫學會腫瘤免疫與生物治療學分會委員、浙江省免疫學會基礎免疫專業委員會主任。2009年至今主要從事多種疾病相關的免疫學基礎研究和相關的營養支持研究。已結題及在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973子課題(1項),主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項目1項。發表SCI收錄論文20餘篇。
研究所核心成員詹金彪教授是生化營養研究方向(天然植物/食物功能組分的抗腫瘤作用和轉化醫學)帶頭人,目前為浙江省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醫學細胞生物學分會常委。先後主持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省重點基金1項,省自然基金1項。參加國家973課題2項(其中一項為分支課題負責人),獲得國家發明專利9項,發表論文60篇(其中SCI論文20篇)。
二、研究領域和方向
1.微量元素代謝
運用涵蓋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及遺傳學等多學科前沿實驗技術,以基因敲除小鼠、斑馬魚及人群流行病學為實驗手段研究微量元素(主要是鐵和鋅)代謝的分子及遺傳機制。主要包括:1)微量元素穩態代謝的分子和遺傳機制,以及在疾病發生髮展中的作用;2)食品安全中的重金屬危害分子機制及防治新措施研究。
2.臨床/公共營養
側重於對病人營養支持、營養相關性疾病診治和臨床營養免疫的研究,近幾年還著重開展對學生(青少年)中出現的營養性健康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干預評估及效果觀察;同時對學校進行營養改善的對策研究與改進措施等一系列工作。
3.生化營養學
包括天然植物/食物功能組分的抗腫瘤作用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從傳統的植物如苦瓜、絲瓜、栝樓、商陸等植物中,研究其提取物和功能蛋白質的抗腫瘤作用及AMPK信號途徑和自噬機理研究,轉化醫學研究主要是研究抗體工程,開發免疫檢測試劑盒。
4.營養相關抗癌機制研究
包括植物化學物和飲食控制兩個研究路線。所涉及植物化學物包括多種中藥提取物、木犀草素和茶多酚,重點是植物化學物誘導的腫瘤細胞自噬性死亡和對耐藥細胞株的增機制究,並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進行細胞自噬參與飲食限制的抗癌作用及機制研究。
5.藥物依賴毒理學
致力於精神活性物質依賴的NMDA受體及受體後作用機制研究,以NMDA受體為靶標,利用齧齒動物條件性位置偏愛模型和分子生物學、蛋白質組學等方法研究多肽芋螺毒素和拮抗劑防治嗎啡成癮的作用及其神經分子機制。
6.食品毒理學/食品安全
針對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納米材料污染(可能用於食品添加劑和食品包裝的納米氧化鋅、納米二氧化矽、單壁納米碳管和多壁納米碳管)進行毒性及機制研究,重點研究這些材料通過多種途徑對多個系統的毒性(如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