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新石器晚期至商周遺址群

沿河新石器晚期至商周遺址群

沿河新石器晚期至商周遺址群,位於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烏江沿岸,主要分布於黑獺鄉、洪渡鎮、和平鎮、淇灘鎮。遺址群已載入《發現中國——2007年100個重要考古新發現》(見目錄28條),該書是《中國文物報》在2007年期間所報導的考古發現的精選,由中國文物報社主編,從2007年的考古報導中選擇了100個最為重要的彙編成集,納入到本書之中。

基本信息,中錐堡遺址,

基本信息

所收錄的每一個重要考古發現均由考古領隊親自撰稿,資料最權威、最準確、最及時,既為專業人士較快地全面地檢索研究提供方便,也能讓眾多的文物考古愛好者從中了解考古出土的新資料及其價值和意義。   2006年5月至2007年1月,在烏江彭水水電站工程建設中,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電站水淹區貴州沿河縣境搶救性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遺址群7處。此次發掘面積近 50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窯址、灰坑、墓葬、溝和石器加工場所等大量遺蹟,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等大量遺物。
出土的石斧出土的石斧
7處遺址主要分布在沿河縣北部的洪渡鎮和黑獺鄉,隔江與重慶市酉陽縣為鄰。其中洪渡中錐堡、黑獺大河嘴、李家坪、神壩等遺址地層堆積較厚,遺蹟和和遺物較豐富。

中錐堡遺址

,位於洪渡鎮鎮政府南側烏江與洪渡河交匯處的二級階地上,面積約3000餘平方米。發掘區選擇在遺址地層堆積較厚的偏東部分,發掘面積約 15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時代晚期房址1座、灰坑5個;商周時期灰坑32個、溝3條;漢墓1座、灰坑4個。在文化堆積中,以商周時期遺蹟和出土物最為豐富也最有特徵。遺蹟以2條呈弧狀的長溝為主體,灰坑大多分布在溝兩側,溝內和灰坑填土均為灰黑色,包含大量陶片、動物碎骨和石製品,填土中未見紅燒土顆粒和炭屑等。出土遺物不同時期有明顯差異,新石器時代晚期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陶器均為夾粗砂陶。陶色主要是褐陶和黃陶,火候低,許多散成泥狀無法提取。紋飾主要是繩紋和交錯繩紋。器類可辨者有花邊口沿罐、平底罐和缽等。商周時期地層和遺蹟中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磨製骨器、動物碎骨和少量青銅器。陶器除夾砂陶外,還有一定數量的泥質黑皮陶。夾砂陶陶色主要是灰黑色,少量灰褐色。紋飾有繩紋、方格紋、劃紋、戳刺紋、圓點紋和附加堆紋。器類有折沿罐、卷沿罐、尖底杯、尖底盞、陶網墜、高柄豆等。石器數量多,種類豐富,有磨製石器、打制石器、礫石、石器半成品和磨石等。磨製石器近200件,有錛、斧、刀、鑿、石網墜、紡輪和石飾品等。磨製骨器主要有骨針和骨錐。此外地層和遺蹟中還出土有大量動物碎骨,動物種類主要有豬、牛、鹿等。漢代地層和遺蹟中出土物有陶罐、陶碗、半兩錢、殘板瓦、瓦當和少量石器。 大河嘴遺址,位於黑獺鄉大溪村西約400米的烏江南岸二級台地上,西側緊鄰李家坪遺址,海拔308米。遺址為東西向狹長條狀,發掘依地形分為I區和Ⅱ區,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共清理房址5座、灰坑5個、窯址2座、墓葬1座、溝1條,此外還有大量的零散柱洞。房址均為長方形地面建築,破壞嚴重,已無居住面,殘留柱洞和火塘,面積約10平方米。窯址位於斷壁上,窯門已部分被毀。窯內出土大量石塊和陶片,可辨器形者有杯、罐、豆、碗等。灰坑主要為橢圓形和不規則形。墓葬為圓角豎穴土坑墓,葬式仰身屈肢,無隨葬品。該遺址出土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石器有打制和磨製。陶器均碎片,幾乎不能復原,以夾砂陶為主,但有一定數量的泥質陶。
出土的陶片和骨錐、骨針出土的陶片和骨錐、骨針
李家坪遺址,位於大河嘴遺址Ⅱ區西約 200米的二級台地上,海拔292米。此次發掘共布探方34個,發掘面積850平方米。清理墓葬6座、灰坑19座、燒土膠結面7個。5座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葬式為仰身直肢但上肢內屈於腹部,與後世頭朝坡頂的葬法明顯不同。1座為嬰兒墓葬。墓葬皆無隨葬品。出上遺物有大量殘碎陶片、少量磨製石器、銅器。石器分為燧石石器和礫石石器。遺址內未發現房址,推測可能為當時的墓葬區。神壩渡遺址,位於緊鄰李家坪遺址。此次發掘清理灰坑6座,房址2座,以及大量的柱洞。房址被晚期地層嚴重破壞,僅殘留四周的柱洞,居住面已不存。房址結構、建造方式等已難以判明。灰坑形狀大小各異,皆為戰國至商周時期。出土遺物主要是殘碎的陶片,可辨器形者有花邊口沿夾砂紅褐陶罐、陶豆、網墜等。石器僅2件,皆為打制石器,打擊點明確,系礫石打片而成,似為刮削器一類。 在神壩渡遺址還發掘出土了一枚巴蜀符號印。此類符號印在貴州地區還是首次發現。該印為扁平橋形鈕,銅質,印面圓形。直徑3.9、厚0.4通高1.2厘米。鼻鈕兩側平整。印面有陰文圓形邊欄一圈,欄內鑄有一組巴蜀符號,由上至下可分為三個部分:頂部圖像為左右對稱的兩個半圓形圖案,兩圖案並列略向外撇,起筆與邊欄相接;中部也由三個部分組成,左邊圖像似是水田中發育出土的兩株嫩芽,中間為一隻展翅高飛的鳥,右邊圖像酷似一隻頭部高昂、展翅欲飛的鳳烏;底部則為一倒立變體的“S”形。無論從形制還是印面上所鑄的符號來看,該符號印與在四川地區出土的巴蜀符號印都很類似;從出土的地點來看,該遺址位於貴州省沿河自治縣黑獺鄉境內的烏江二級台地上,其地理位置也十分接近;再者,從伴出的遺物來看,也有許多巴蜀文化典型的器物。無疑,這些都為這枚符號印屬於巴蜀符號印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此外,考古人員還對黑獺堡遺址木甲嶺遺址小河口遺址等進行了部分發掘。遺址地層堆積深淺不一,但均以商周時期地層和遺蹟為主,清理的遺蹟和出土物也同上述遺址相同,均系同一時期相同文化的遺存。
沿河遺址群的發現與發掘,是貴州考古的重要發現。首先,遺址數量多,分布密集。黑獺堡、大河嘴、李家坪、木甲嶺、神渡壩、小河口等遺址基本上緊密相連,有的甚至只隔一條沖溝。這些遺址海拔高度基本相同,地層堆積較厚,清理的遺蹟種類多,出土遺物豐富,有利於全面了解當時人類群體的聚落構成特點。其次,洪渡中錐堡遺址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及漢代地層的揭露和遺蹟現象的清理,有助於建立烏江流域考古遺存的時代發展序列。而該遺址群以商周時期為主的文化堆積,不僅進一步填補了貴州商周時期考古材料的不足,還為研究烏江中下游地區古文化與烏江上游烏蒙山區古文化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第三,從出土遺物看,該遺址群與重慶酉陽清泉鄒家壩、涪陵涪溪口、忠縣哨棚嘴等遺址的出土物基本相同。它們同長江流域峽江地區古文化遺存應屬同一文化系統,是峽江地區古文化向烏江流域發展的結果,說明烏江流域自古就成為貴州高原地區與外地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第四,遺址中出土的許多小平底罐、尖底杯、尖底盞、高杯豆等遺物系成都十二橋文化的典型器物,表明貴州北部地區古文化在發展中受十二橋文化和早期巴蜀文化的較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