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螈

洞螈

洞螈(亦稱盲螈,學名:Proteus anguinus),是一種兩棲類動物。由於它的身體呈灰色、粉紅色,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地亞當地居民將它們稱為“人魚”。

洞螈棲息於第拿里阿爾卑斯山脈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脈中,分布區域從義大利第里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過斯洛維尼亞南部、克羅地亞西南部,最遠到達赫塞哥維納。這個物種也是洞螈屬下的唯一一個種。

此外,它是歐洲唯一一種穴居的脊索動物,斯洛維尼亞的舊貨幣上,有洞螈的圖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洞螈
  • 別稱:盲螈
  • 二名法:Proteus anguinus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兩棲綱 Amphibia
  • 亞綱滑體亞綱 Lissamphibia
  • 有尾目 Caudata
  • :洞螈科 Proteidae
  • 洞螈屬 Proteus
  • :洞螈 P. anguinus
  • 分布區域:斯洛維尼亞,黑山;地下溪流和湖泊的石灰石洞中。
  • 命名人、時間:Laurenti, 1768
  • IUCN保護級別:VU
基本介紹,物種學史,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亞種分化,形象真偽,

基本介紹

洞螈產於喀爾巴阡山脈,成體長約30厘米,白色,鰓鮮紅,眼隱於皮下,幼體時明顯可見。雖無視力,卻能捕食小蟲,長時間不進食亦可存活。

物種學史

1768年,奧地利醫生和自然科學家洛朗發現了洞螈,當時為它起名為“普羅透斯”,是希臘神話中一個年老又執拗的海神的名字。
自19世紀開始,歐洲的研究機構就開始研究洞螈。在不同的洞穴中放置洞螈,來測定微小的環境差異對其的影響。大多數的放置點均宣告成功,在那些既有雄體又有雌體的地方,種群更為穩定。
在20世紀,斯洛維尼亞政府送給世界上的一些公共機構活洞螈,但是只輸出雄體,防止繁殖。

外形特徵

洞螈身長不到30厘米,但也有部分個體的長度可以達到40厘米,全身呈白色,四肢細小。有發達的外鰓3對和鰓孔2對,羽狀鰓為紅色。頭狹小,頭骨多軟骨質。吻鈍、無眼瞼、眼退化、隱於皮下,但感光靈敏。終生底棲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內,時常將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氣。在光照下膚色可變成黑色,回暗洞後膚色又恢復原狀。

生活習性

據說洞螈能活100年以上,但至今也未得到證實。因為在自然環境中對洞螈進行考察非常困難。洞螈能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生活6年,這與洞穴內水的低溫和其機體的低代謝狀態有關。洞螈通過腮呼吸,其腮位於頭後、身體外側,兩側均有,顏色透明,看起來微帶紅色,因為裡面有血液在流動。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其是一種兩棲動物,在地上用肺呼吸,發現於歐洲一些陰暗的洞穴里。過去,人們把它們誤認做是龍的幼仔。儘管它們不能看見東西,但是它們可以通過身上的感受器來感受化學與電信號,來獵捕一些無脊椎動物。由於經常生活在水裡,洞螈的皮膚特別柔軟蒼白,因此它們還有個別名,即“人魚”。
洞螈生活在漆黑的洞穴中,它們沒有眼睛,皮膚中沒有色素。有趣的是,如果洞螈生活在有光線的地方,它們將擁有眼睛和褐色的皮膚,但是眼睛不是完全的,缺失重要的視神經,所以雖然洞螈有眼睛,但仍然是盲目。

繁殖方式

洞螈多為卵生,有時卵胎生,卵分散貼附於石下。親螈有護卵習性,孵卵期約為3個月。在幼體階段,可看到眼,背面有鰭褶,發育為成體時,其他結構無改變,為永久性童體型。

亞種分化

洞螈還有一個亞種,叫黑洞螈。黑洞螈有眼睛,並且它們的皮膚含有色素,因此沒有洞螈那樣顯得神奇。

形象真偽

鳳凰科技曾於2013年11月5日 刊登了一篇名為“崑崙山古洞驚現真龍 是真是假?”的新聞,並一度在各大貼吧論壇引起轟動,但後來一些網友發現所謂的“崑崙山真龍“居然只是由一張洞螈的圖片PS而來,並對其進行闢謠,使得轟動一時的”崑崙山真龍“才慢慢淡下去。
當時流傳的幾張PS過的洞螈圖片之一當時流傳的幾張PS過的洞螈圖片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