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燕

洞燕

燕窩——雨燕科飛禽動物金絲燕種為產卵孵育小金絲燕以唾液分泌物所築的窩巢。

燕窩根據築巢的處所,燕窩可以分為洞燕,屋燕。

洞燕是金絲燕築巢於亞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的天然岩洞中,世界上洞燕最好最集中的產地屬越南,其次是泰國,地質學家證實,山洞是由石灰石凸起地面而形成,數千萬年前屬於海底,岩壁中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天然礦物質,天然營養成份高。洞燕每年定期開採3至4期,其餘時間為繁殖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燕
  • 屬於燕窩
  • 出自金絲燕
  • 最佳產地:馬來西亞以東的沙巴島
  • 開採時間:每年定期開採3至4期
  • 分類:洞燕,屋燕
洞燕介紹,燕窩的分辨,與屋燕的區別,吃燕窩的人,第一人,第一個中國人,燕窩文化,

洞燕介紹

由於山洞內都在原始森林中,很少污染,山洞深處不受天氣變化影響,岩壁中的礦物質被燕窩吸收、因此洞燕顏色有點帶金紅色,特別是其邊角、羽毛及雜質很少、口感爽滑、耐燉這樣的為上等洞燕,可謂千金難求。
洞燕

燕窩的分辨

1.顏色:因築巢于山洞的岩壁上,岩壁內部份的礦物質會經“燕窩”與岩壁的接觸面或經岩壁的滴水,慢慢的滲透到“燕窩”內,故而野生洞燕顏色大多並不均勻,但色澤光亮。且由於岩壁上的不同礦物質,待“燕窩”形成時間久後,其顏色通常為夾雜的花色,而非單一顏色。形成時間越久顏色也就越深,含礦物質便越高。有些與礦物質結合後,會產生紅色條紋就是大家耳聞的血燕。但不會整盞紅!
洞燕
2.口感:有彈性有嚼頭,細膩爽滑,且有特有的燕窩香味。
3.形態:由於野生燕窩都會有少量燕毛,需經手工挑除,因此燕盞不會很緊緻,粗條紋,有一定厚度、疏鬆。可若是在“燕窩”築成的頭期就將起採摘,則燕盞會較薄,條紋也相對較細,且透光性很好。
4.發頭:“發頭”按重量計算,燕窩在浸透後,在重量上與乾身時的差異,倍數越大,即“發頭”越好,一般優質洞燕有8至10倍的“發頭”。且若對優質洞燕噴水,燕盞或燕餅會相當柔軟,有彈性和韌性,將其放置於乾燥處一天,水分便可自然揮發,即可重成乾燕窩。
5.營養:一年僅能採摘三至四次,因此其形成的礦物質更多,更充足。洞燕的營養價值高於屋燕20%。 洞燕產量稀少, 無法人為生產, 營養品質比屋燕高, 最簡單的分辨方法是洞燕的燕窩平常燉三到五個小時都沒問題,但屋燕燉兩個小時就軟爛。 而且洞燕味道更加甜美。
由於野生金絲褐雨燕所捕吃的都是來自山林不受污染的昆蟲,築窩在原始洞穴里,因此會吸收很多豐富的礦物質與大自然日月精華,所以洞燕所含的蛋白質與營養成分特別豐富,所含的礦物質遠遠超過屋燕。

與屋燕的區別

是金絲燕築巢棲息於人類所建造的燕屋內,但這並非人工養殖,金絲燕的生理結構注定了它們的所有食物及水源都需要由自行飛行覓食,而人工建造的燕屋只為金絲燕提供最適合它們棲息繁衍的環境。由於屋燕的採摘周期較短,以及築巢的燕屋是木板,因此相對於洞燕,屋燕缺少一些礦物質、主要富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所以顏色較白,質松,毛少,口感較滑軟,品質較好。燕窩文化起源
洞燕

吃燕窩的人

對華人來說燕窩確實是珍貴的補品。燕窩成為美味佳肴,可謂中國人的偉大發明。鳥巢也可以拿來吃?在西方人眼中簡直不可思議。他們給燕窩起一個很有趣的名字,叫做 Edible Bird'sNest ,意思就是“可吃的鳥巢”。

第一人

沙多羅諾
據《百事通》一書記載:在古時候,中爪哇有個叫沙多羅諾的人,成天異想天開。有一天,他看到許多燕子紛紛飛到海邊高山的岩洞裡去,心想洞裡究竟有什麼東西吸引燕子爭相飛入呢?於是,他懷著好奇心費了好大勁爬上山崖,鑽進洞一看,裡面除了掛滿了燕窩外別無其它。他敲下一個燕窩看看,細膩滑潤,十分可愛,便帶了一些回家。起初只是覺得好玩,後來又冒出了試吃的念頭,於是,煮了幾個燕窩嘗嘗,竟覺得味道不錯。訊息 傳開後,當地人都去岩洞裡敲燕窩。經過長期食用,大家普遍感覺身健氣 舒,精力旺盛,這才明白,那些燕窩原來是個寶。此後,燕窩作為補品便這樣流傳了下來。沙多羅諾成為第一個發現燕窩和吃燕窩的人。

第一個中國人

鄭和
據傳說,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是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西元1405年至1433年,鄭和曾七下西洋。其中一次,他的船隊在下西洋的途中遭遇了大風暴,被迫緊急停靠在馬來群島的一個荒島上,一連被困數日,食物嚴重短缺。 鄭和在無意中發現,荒島的斷石峭壁上懸掛著許多白色的鳥窩,便令部下采來,洗淨後用清水燉食,用以充飢。數日後,船員們個個精神抖擻,顏色紅潤。於是,在船隊回國時,正和特地帶了一批這種後來被稱為 “燕窩”的補品獻給明成祖朱棣,結果龍顏大悅。不過,這只是流傳於民間的一個傳說,從現有的史料來看,中國食用燕窩的歷史要遠遠早於明朝。

燕窩文化

曾經不遠的過去,在我們接受的教育里,燕窩同魚翅一樣是充滿了資產階級的血腥與暴力,和腐朽墮落的低級趣味。即使如此,當年也有那種奢望,打算以批判的眼光看看資產階級怎么個墮落法,去吃它一回燕窩,但眾所周知,燕窩不便宜,自古是“上八珍”之一,常吃燕窩者,非富即貴。所以在那時並沒有得逞。回想伴隨社會進步與發展,現代人開放進步的觀念和生活水平都與那時有著天壤之別,所以燕窩才能有機會“飛入”尋常百姓家。
而當今批判吃燕窩者依然甚多。而原因卻是始於對自然、對生態的關注。因為燕窩是金絲燕避風擋雨、繁育後代的基地,而傳統的燕窩採摘方式極大影響了燕窩種群的繁衍。更有甚者,採用劫掠式採摘,使某些燕窩產地不得不永久封山延續金絲燕的種群。另外東南亞一帶采燕窩人艱險與貧苦,爬上溶洞的峭壁上采燕窩九死一生酸楚也很讓人揪心。生態保護者不是有句話叫“沒有買賣,就沒有獵殺”嗎,所以他們有理由批判吃燕窩。但是華人就是不同凡響,搭起燕房,引來金絲燕來這個更舒適的環境築巢孵化,而待孵化後再採摘燕窩。這樣對生態、對靠燕窩維持生計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巧妙地化解,也是一個行業的進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