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燕

金絲燕

金絲燕,鳥綱,雨燕目,雨燕科(Apodidae),金絲燕屬 (Aerodramus)各種類的通稱。體長約13 cm。上體羽毛黑或褐色,有時帶藍色光澤。下體灰白色。翼尖長。足短,淡紅色,四趾均向前。群棲,食蟲。繁殖期以唾液將羽毛、泥土等混合膠結成巢,巢置於海岩中峭壁上,即著名的滋補品——燕窩。可供食用、藥用。同屬有多種,只少數幾個鳥種所築的巢可食用。分布於印度、馬來群島一帶。中國分布於海南、西藏、雲南、四川、湖北、貴州等省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絲燕
  • 拉丁學名:Aerodramus
  • 別稱:白燕,官燕,黃燕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雨燕目
  • 亞目:雨燕亞目
  • :雨燕科
  • :金絲燕屬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地理分布,物種分類,短嘴金絲燕,戈氏金絲燕,

形態特徵

跗跖全裸或幾乎完全裸出,尾羽的羽乾不裸出。一般都是輕捷的小鳥,比家燕小,體質也較輕。雌雄相似。嘴細弱,寬扁、向下彎曲;翅膀尖長;腳短而細弱,4趾都朝向前方,不適於行步和握枝,只有助於抓附岩石的垂直面。羽色上體呈褐至黑色,帶金絲光澤,下體灰白或純白。
金絲燕金絲燕

生活習性

某些金絲燕和油鴟(oilbird)是已知的鳥類中能像蝙蝠那樣用回聲定位法在黑暗的洞穴中找路的。其「聲納」由頻率為1,500~5,500赫(人耳能聽見)的卡嗒聲組成。每秒約6次。能在全黑的洞穴中任意疾飛。巢呈小托座狀,有時有一點蕨類和樹皮,可能黏附在樹或峭壁上,但通常建在山洞或海岸洞穴中。一群鳥可多到100萬隻。褐腰金絲燕、灰腰金絲燕、爪哇金絲燕和方尾金絲燕用以造巢的唾液一經風吹就凝固起來,形成半透明的膠質物,即名貴的滋補食品燕窩。燕窩分白燕窩、毛燕窩、血燕窩、燕根等。白燕窩是金絲燕初次做的窩,質純而潔白。為燕窩中的上品。
金絲燕築巢於人工建築的屋內,我們稱之為“屋燕”,因燕窩有其特殊的價值性,讓人們想盡辦法引金絲燕進屋來築巢,一般通用的方法會用音響播放金絲燕的叫聲,引其入屋,並保持屋中無光線,溫度在28℃左右,濕度控制在90%以上,來營造一個金絲燕喜歡棲息與居住的環境。金絲燕會在小金絲燕離巢後(空巢期)約30天后,就會再進行第二次的築巢,金絲燕每次的築巢都會築新的巢,若前次築的巢尚在,金絲燕會在原有的窩上面再築一次巢,並不會因前次築的巢還在而不再築新巢,所以採收燕窩並不會造成金絲燕無家可歸。

地理分布

金絲燕金絲燕
產燕窩的金絲燕大都分布在印度、東南亞一帶,營群棲生活。產於馬來西亞沙澇越的爪哇金絲燕,僅在海濱的一個大崖洞裡就有200萬隻以上,可算是金絲燕數量最大的集居點。中國西部、南部以至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均產有短嘴金絲燕,但它們不出產可供食用的燕窩。海南省的大洲島上戈氏金絲燕可生產食用燕窩,但由於數量極其稀少,早已列入國家保護動物禁止採摘其燕窩,目前種群數量推測僅十餘只或二十餘只,在野外很難見到。

物種分類

金絲燕主要鳥種包括:褐腰金絲燕、灰腰金絲燕、爪哇金絲燕、方尾金絲燕、短嘴金絲燕、白腰金絲燕、小白腰金絲燕、白喉針尾金絲燕、 白腹金絲燕、小白腹金絲燕、戈氏金絲燕等。成年金絲燕平均身長約10cm,雙翅展開約22cm,重約20g,腳短且軟,四個腳趾都朝前方無法抓握,所以不像一般的鳥類三個腳趾朝前一趾朝後,能棲息在電線上或在地上行走。 金絲燕只能用四趾鉤住掛在垂直的牆壁或岩壁上。金絲燕對回音有很好的定位感,能在漆黑的環境中自由飛行並找到原來的棲息點。成年金絲燕每年會有三次產卵, 每年4月、8月、12月是金絲燕的產卵高峰期,每次產兩個白色的卵,長約2.0cm,寬約1.2cm,重約3.5g,每次產卵前約30天開始築巢,每次築巢都是雌雄燕一起築需約30天, 卵的孵化期約20天,小金絲燕孵化出後雌雄金絲燕會一起哺育,約40天后小金絲燕即能自行飛翔覓食且另行尋找棲息點,不再使用此巢,從築巢到小金絲燕飛離需要90天。

短嘴金絲燕

物種特徵:體型略小(14厘米)近黑色金絲燕。兩翼長而鈍,尾略呈叉形。腰部顏色有異,從淺褐至偏灰色,下體淺褐並具色稍深的縱紋。腿略覆羽。
叫聲:chit chit作叫及低音的、似織針在頭梳上橫拉而過的嗒嗒聲。
分布範圍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中部、東南亞及爪哇西部。
分布狀況:指名亞種見於西藏東南部;innominata在華中繁殖,泰國越冬;inopina繁殖於雲南東部、四川及華中地區。亞種rogersi為僅見於雲南西南部永德的罕見留鳥,與 inopiainnominata相連分布(參見鄭作新,1987; 1994)。習性:結群快速飛行於開闊的高山峰脊。營巢於岩崖裂縫,巢以苔蘚為材,不可食。
註:有些著者將印支金絲燕(C.rogersi)、 中國 金絲燕(C.innominata)視作獨立種。M.de Shauensee(1984)所列的大金絲燕C.maxima )事實上是此種的標本錯定。這導致了一些文獻上的混亂(見Yan et al.,1996)。

戈氏金絲燕

物種特徵:纖小(12厘米)的深色金絲燕。尾略呈叉形。上體黑褐,腰灰白、色淡,而尾部色深。下體灰褐,腹部具淺色橫斑。虹膜-深褐;嘴-黑色;腳-紫紅色。
戈氏金絲燕戈氏金絲燕
叫聲:高調的tscheerrr聲,常在繁殖地附近作叫。
分布範圍:印度支那、馬來西亞及北婆羅洲
分布狀況:種群數量稀少。指名亞種繁殖於海南島東南部的大洲島,目前數量極少,亟需加強保護。也可能在中國南海的一些島嶼上更為常見。
習性:繁殖于海濱岩崖裂縫。淡黃色透明唾液而成的燕窩被采來做羹湯。此燕能以聲波定位。
註:有些著者把此種歸入爪哇金絲燕C.fuciphaga(參見鄭作新,1987)。可將本種歸入Aerodramus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