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帶水龍節

洛帶水龍節

洛帶水龍節是一個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傳統的一種習俗。客家人最早因戰亂、天災等原因從我國中原遷居沿海一帶。沿海雨水充沛,物產富饒,客家人過著衣足食的生活。傳說因此客家人與東海龍王交往甚密。為感謝東海龍王適時下雨,客家人每年夏季皆以舞水龍慶祝豐年,相沿成習。後因四川連年戰亂、饑荒、瘟疫,幾乎成為無人之地,沿海客家人氣較旺,被迫大批移填四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帶水龍節
  • 外文名:洛帶水龍節
  • 類型:地方傳統節日
  • 時期:1948年
節日起源,節日發展,震後重辦,水龍狂歡,節日盛況,

節日起源

洛帶水龍節其實是客家水龍節,而傳說前期來洛帶的客家移民備受乾旱煎熬,他們在盼雨望水的苦熬中,歷盡滄桑。後得知洛帶歷史上曾有這樣一個傳說:三國蜀太子劉阿斗遊玩甑子場時,不慎將手中玉帶滑落井中,阿斗急令太監淘井撈帶,不料一淘井便風雨大作,一停止便風平浪靜,再一淘又風雨大作,無法將玉帶撈起,從此甑子場更名落帶。又得知八角井為東海的海眼,其水甘甜,取之不盡。受此啟發,客家人便自發地將老祖宗的舞水龍配合以淘井祈雨,既得雨水,龍王又不發怒,甚是靈驗。之後即使不再天旱,每年端午節洛帶客家人均以舞水龍感謝上蒼風調雨順,(元宵節則舞彩龍、火龍),並慶賀豐年。舞火龍和水龍遂成為洛帶客家獨特的地方傳統文化習俗。
洛帶水龍節

節日發展

洛帶客家人最後一次舞水龍是1948年,當時的水龍是穀草紮成的九節草把龍,耍龍男子赤膊上陣,頭戴柳條圈,眾人用淘八角井之水潑灑水龍求雨,得以渡過當年的乾旱。
解放後,由於“人定勝天”的思想和政治等因素的影響,舞水龍的習俗一度中斷,僅保留了火龍和彩龍。龍泉驛區在成功舉辦兩屆火龍節的基礎上,於2001年7月舉辦首屆"西部客家水龍節",在保留原水龍舞法的同時,於內容、形式和參與方式上作了較多的完善和補充,使其更具參與性和刺激性,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客家水龍節的舉辦旨在弘揚客家文化,發掘水龍的獨特地域文化特色,開發旅遊資源,促進經濟發展,也為成都市及八方賓朋提供一個激情參與、瀟灑刺激的好去處。

震後重辦

值得說明一下的是08年的水龍節,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洛帶客家人發揚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奮力抗災自救,在全市率先恢復了景區旅遊。為了幫助蓉城市民儘快從地震陰影中走出來,在端午“小長假”到來之際,洛帶特將每年7月的“中國·客家水龍節”提前舉行,為遊客提供一個消夏納涼,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水龍狂歡

08年6月6日下午2時許,隨著四條水龍被“點睛”,客家水龍歌高奏起來,80名男女舞動四條水龍沖入五鳳樓廣場,設在廣場四周的水龍頭及停放在周圍的水車開始噴射水柱,水花四濺,遊客的歡呼聲、尖叫聲驟起。今 年水龍節以求美、求新為突破口,在保留原水龍舞法的同時,內容、形式更具完整性和觀賞性。水龍節主角“劉家龍”在傳統舞法上將有所創新,具有客家民俗文化特色的板凳龍、水精隊將首次貫穿水龍節始終。參與水龍狂歡,體驗客家和諧是水龍節的一大特色。

節日盛況

從14時開始到16時的近兩個小時裡,威風鑼鼓敲起來,客家水龍歌響起來;八條水柱沖天而起,四條客家水龍水中狂舞……水龍在人群中上下翻飛,左右騰挪,數萬國內外遊客手持水槍、水盆、水龍頭等盛水的器具向舞龍者和龍身狂噴。玩起興了,遊客也互相用水打鬧、嬉戲,全然不顧全身濕透。大人,小孩,中國人,外國人,男男女女相互潑水,一片歡聲笑語,場面好不壯觀……
下午4時許,五位靚麗的客家少女分別身著紅色、黃色、綠色、藍色、紫色旗袍,亭亭玉立在五鳳樓上,她們個個手持一串紅色的中國結,中國結上繫著福條。主持人熱情洋溢地向遊客們介紹:“她們是我們五鳳樓里住著的五隻鳳凰,今天她們化身為五位美麗的少女,為大家送福。接下來,她們就要將手上象徵吉祥團結的中國結拋下……”隨著大姐金鳳拋出了第一隻中國結,樓下人群開始涌動,嘻笑著,爭搶著,人人臉上都帶著燦爛的笑容。搶到中國結的幸運者還可憑福條領到傷心涼粉和粽子。
據悉,洛帶古鎮本屆水龍節將一直持續到8月底,期間每周末都有水龍狂歡、五鳳送吉祥及豐富的傳統民俗文藝節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