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

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

《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是唐代詩人儲光羲寫給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晁衡)的。詩文描述了盛唐萬國來朝的背景下,晁衡不遠萬里從日本來到大唐,在國子監刻苦學習,並登科入仕,並誇讚了晁衡風度翩翩,直言兩人促膝長談,只覺時光短暫。詩文表達了作者對晁衡的賞識與敬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卷一百三十八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儲光羲
詩詞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寫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人物簡介,作者簡介,阿倍仲麻呂,

詩詞原文

洛中朝校書,朝即日本人也
萬國朝天中,東隅道最長
吾生美無度,高駕仕春坊
出入蓬山里,逍遙伊水傍。
伯鸞太學,中夜一相望。
落日懸高殿,秋風入洞房
屢言相去遠,不覺生朝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 洛中:洛陽。
② 貽(yí):贈送。
③ 朝校書衡:朝,指朝衡(晁衡),晁衡,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的中文名。校書:唐官名,掌校刊經籍。阿倍仲麻呂725年任洛陽司經校書,負責典籍整理,正九品下。
④ 朝:朝貢,朝見。
⑤ 天中:指洛陽,唐朝的東都。古代認為北斗星是天之正中,洛陽居北斗星下為地之正中,玄宗前期多居洛陽接見各國的朝拜。唐,許渾洛中游眺貽同志》:“康衢一望通,河洛正天中”
⑥ 東隅:東方日出的地方,這裡指日本。當時人們認為日本處在日出的地方,故以為名。
遣唐使入唐路線遣唐使入唐路線
⑦ 道最長:當時人認為日本距離唐朝京城一萬四千餘里,在海上航行,經常遇到暴風漂流的威脅,水路十分艱險,航行時間很長,與新羅等各國相比,東邊的日本道路最長。
⑧ 吾生:一作“朝生”,即朝衡。 生:指研究學問的讀書人。
⑨ 美無度:英姿煥發,才華超群。《詩經·魏風·汾沮洳》:“彼其之子,美無度。”
⑩ 高駕:乘坐高車,言得意、榮耀。
⑪ 仕春坊。在太子宮府為官。時晁衡為左春坊校書。仕:做官出仕。春坊:對太子宮府的稱呼。唐置太子參軍府,以統轄眾務,以左右二春坊來領各局。
⑫ 蓬山:即蓬萊山,也作蓬壺,海中仙山名。
⑬ 逍遙:也作消搖,優遊自得的樣子。
伊水:流經洛陽的一條河流,注入洛河
⑮ 伯鸞:東漢梁鴻字伯鸞,曾受業於太學,博覽無不通。此以喻朝古代學校名。
太學:古代國學。唐代太學與國子學四門學等並隸屬予國子監。當時唐朝學舊六館,“有國子館、太學館、四門館,書館、律館、算館,都由國子監管轄。每館各有博士、助教,稱為學官。國子監有祭酒,司業、丞簿,稱之為監館。太學諸生三千員,新羅、日本諸國都派遣使入朝受業。”(《唐語林》)。詩人這裡以梁鴻受業太學而取得優異成績來喻朝衡的。
⑰ 洞房:深邃的居室。
⑱ 朝光:晨光。

白話譯文

萬國的使者、留學生都到天下之中的洛陽來朝見,東邊的日本道路最為遙遠。日本留學生朝衡風度翩翩,才智超群;他在皇太子的書庫左春坊里任司經局校書郎。經常到青山之間遊覽,在碧綠的伊水之濱逍遙。他像東漢的梁鴻一樣,在太學中學習,經常讀書到深夜,取得了優良的成績。西下的夕陽掛在高高的大殿角上,涼冷的秋風吹人深邃的內室中。我們在一起促膝長談,共訴長期分別的思念,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次日的清晨。

寫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晁衡(阿倍仲麻呂)因漢文修養良好而被選為遣唐留學生。晁衡和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都有過親密交往。儲光羲於公元725年來到洛陽“閒居清洛濱”,入東都太學,並在當時結識了晁衡。當晁衡完成學業時,儲光羲作詩《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以賀。儲光羲的詩名在當時也因晁衡而遠播於東瀛,並被供奉於日本京都的詩仙祠中。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儲光羲寫給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的。阿倍仲麻呂是中日友好關係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中國名字叫晁衡。詩人寫這首詩時,正在洛陽,所以詩題叫“洛中貽朝校書衡”。晁衡也在洛陽任職,所以詩中有“逍遙伊水傍”的詩句。“萬國朝天中,東隅道最長”,開篇點明了開元盛世時萬國來朝的盛景,下句“東隅道最長”轉折講日本到中國路途遙遠。日本在唐朝多次派遣唐使入朝,但因路途遙遠,還要跨越忙茫茫大海,能成功到達大唐的,只有少數。此句也表明作者佩服晁衡不遠萬里來唐學習的心情。
阿倍仲麻呂阿倍仲麻呂
前面的背景鋪墊交待好之後,後六句“吾生美無度,高駕仕春坊。出入蓬山里,逍遙伊水傍。伯鸞游太學,中夜一相望”,作者開始表達對晁衡的欽佩之情,直言晁衡刻苦嗜學,才貌兼優,為人瀟灑。上能名揚太學,出仕任官,下能漫遊伊洛,逍遙山水間。溢美之詞,溢於言表。最後兩句”落日懸高殿,秋風入洞房。屢言相去遠,不覺生朝光“,表達了作者對兩人促膝長談不能盡言所語,不覺時間短暫的感嘆。晁衡不僅學識淵博,才華過人,而且感情豐富,性格豪爽,是一位天才詩人。他和唐代著名詩人名士,如李白王維、趙曄(驊)、包佶等人都有密切交往,儲光羲也是其密友一名,兩人友情深厚,惜別之時,自然戀戀不捨。
這首詩讚美了晁衡的人品才學,羨幸他在中國受到的優禮。如果再進一步看,它實際上是讚美了兩國的友好關係。

名家點評

郭祝崧:“詩用梁鴻典故,表明晁衡所談當屬涉及日本政局動盪情況,並且深為關切。‘美無度’一語,或是井上、依田刻劃晁衡形象的依據。”

人物簡介

作者簡介

儲光羲(707一約760年),唐詩人,兗州(今屬山東)人。開元十四年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安祿山攻陷長安後,授予偽職。安史之亂平定後,被貶在嶺南(今廣東、廣西等地),後死在貶所。其詩多寫封建士大夫的閒情逸緻。原有文集七十卷、政論十五卷、九經分義疏二十卷,已佚,現僅存《儲光羲詩》。

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的家族是日本孝元天皇之後裔,姓朝臣。717年(唐開元五年),多治比縣守從日本難波港(今大阪)率日本遣唐使遠赴唐,19歲的仲麻呂被選拔為遣唐留學生。仲麻呂經過數年寒窗苦讀,參加唐制科舉考試,以優異成績考中進士。725年任洛陽司經校書(負責典籍整理,正九品下),728年左拾遺(從八品上),731年左補闕(從七品上)等職。由於他德才兼備,詩文俱佳,得到唐玄宗賞識,後被任命為秘書監,賜名晁衡,經常在御前侍奉。但據《舊唐書》記載“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新唐書》也記載“朝臣仲滿慕華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並無賜姓名之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