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子

注子

注子,古代中國酒器。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金屬或瓷製成。可坐入注碗中。始於晚 唐 ,盛行於 宋 元 時期。 唐 李匡乂 《資暇集·注子偏提》:“ 元和 初,酌酒猶用樽杓……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蓋、觜、柄皆具。 大和 九年後中貴人惡其名同 鄭注 ,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異,目之曰偏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注子
  • 始於:始於晚 唐
  • 盛行於:宋 元 時期
  • 別名偏提
含義,出處,

含義

⒈古代酒壺。金屬或瓷製成。可坐入注碗中。始於晚 唐 ,盛行於 宋 元 時期。唐 李匡乂 《資暇集·注子偏提》:“ 元和 初,酌酒猶用樽杓……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蓋、觜、柄皆具。大和 九年後中貴人惡其名同 鄭注 ,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異,目之曰偏提。” 宋 曾慥 《高齋漫錄》:“ 歐公 作 王文正 墓碑,其子 仲儀 諫議,送金酒盤盞十副,注子二把,作潤筆資, 歐公 辭不受。”《醒世恆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他每吩咐小和尚,另藏著一把注子,色味雖同,酒力各別。”
⒉賭博時所押的錢。洪深 《雞鳴早看天》第三幕:“這注子下得不小啊。” 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六:“注子竟有大到三四十元以上的。”
⒊量詞。用於款項。《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你是甚么巧主兒!囮著呆子,還不問他要一大注子,肯白白放了他回去!”
⒋別名:偏提 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下“注子偏提”:“元和初,酌酒猶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譽。……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䓨,而蓋嘴柄皆具。大和九年後,中貴人惡其名同鄭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異,目之曰偏提。”
末出現的一種瓷質酒器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碩大,把手寬扁。晚唐執壺頸部加高,嘴延長,孔加大,橢圓形腹上有四條內凹和直線,美觀而實用。五代時流與口平,容量增大;壺底改成圈足,壺身以橢圓形為多。宋代執壺,壺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及柄等高,柄較長,更為實用。元代執壺以玉壺春瓶為壺身,流貼於腹上,較宋代為長,高度一般與壺口平行,並向外傾斜;在流與頸之間以S形飾物。柄與流對稱,下端貼附腹部,高與流平行或稍底,產品以景德鎮青花器為多,浙江龍泉窯也有燒制。永樂朝執壺形制與元代相仿,把高,流長,壺身如瓶,較為清秀。
【注子】《辭海》古代酒器。用金、銀或瓷製成,另有注碗,注子可坐入注碗中。始於晚唐,盛行於五代至宋元時代。

出處

古酒具。為酒壺的俗稱。用金屬和陶瓷製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唐大和九年(835)後,因中貴人惡其名同鄭注,乃去柄安系,名曰偏提。《事始》曰:“唐元和初,酌酒用尊,雖十數人,一尊一勺,挹酒了無遺滴。無幾,改用注子。雖起自元和,而輒失其所造之人。”《金瓶小札》云:其為“溫酒之器,無柄無提梁,上豐下殺,如瓶狀,今名酒注子。”宋代以後,這種酒具因其輕巧美觀實用,乃大行於世。宋代曾慥《高齋漫錄》雲,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為名臣王曾撰墓碑時,其子所送的潤筆禮品中即有注子二把。王銍《默記》:“頃刻獄就,擒張及造酒注子人凡數輩。”又,《水滸傳》第二四回:“注子裡有酒沒?便再篩兩盞兒和大官人吃。”
名〉一種形如長頸瓶的酒壺,上有蓋,旁有嘴和柄。冀魯官話。《水滸傳》第二四回:“~里有酒沒?便再篩兩盞兒和大官人吃。”《醒世恆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他每 (們) 吩咐小和尚,另藏著一把~,色味雖同,酒力各別。”
明代李日華《紫桃軒又綴》說:“吳俗呼酒壺為注子,按《周禮》以注鳴者,注注味也,鳥喙也音咒,古人用壺以大口瀉,而今人加以長喙如鳥咮然,故名注子。”唐代注子有越窯青瓷、邢窯白瓷、長沙窯釉貼花、釉下彩繪及郟縣窯黑釉藍斑等,造型為注身豐滿圓渾,短流,一側有柄。宋代南方瓷窯多燒制注子和注碗成套的酒具,以景德鎮窯青白釉最精,注流細長,寬柄,注身有瓜棱形、多方形,器形多仿金銀器式樣燒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